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丝绸之路研究百年历史回顾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丝绸之路作为贸易路和民族迁徙交流的大通道, 其形成应不晚于公元前 5 世纪。在此之前, 虽然有很多材料, 如希罗多德引述阿里斯提士的神话叙事诗《阿里玛斯庇阿》, 记载公元前 7 世纪在黑海、中亚草原地区四处迁徙的塞种人以及他们在中国人、希腊人之间所充当的交流媒介作用, 推罗的地理学家马里努斯著作中引用马其顿的商人梅斯·蒂蒂亚诺斯关于欧亚贸易的情况, 以及中国古代史籍《禹四海异物》、《世本》、《山海经·西次三经》、《竹书纪年》、《商书》、《史记·周本纪》、《穆天子传》记载中原、羌戎诸部与西方交通的资料, 但我们仍…  相似文献   

2.
放眼全球观世界,60亿人口成百上千个民族,有冲突,有隔阂,更有和睦相处共存共荣。愿我们的希望不再沉重,愿“地球村”永远和平不断繁荣…… 20世纪的最后一个冬天,世界并不太平,全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巴勒斯坦,这块位于西亚的土地,阿拉伯人与犹太人再次发生的流血冲突,昭示着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人类,远离战争与流血,缔造和平与幸福的路仍然很漫长,很艰难。 历史的积淀:两个民族共有的土地 巴勒斯坦古称“迦南”。公元前12世纪初,非利士人控制迦南沿海地带,“巴勒斯坦”由此得名,意即“非利士人的土地”。公元前5世纪…  相似文献   

3.
跨越印度西北边界的广大地区以形成众多早期佛教经典而闻名于世。据碑铭记载,阿育王曾派遣宗教使团远足这些遥远的国度。佛教得到了广泛传播,而且改变了阿富汗、中亚和中国诸地人们的观念。根据传说,佛教高僧早在公元前218年即到达了中国的国都。我们也从类似的历史记载中得知,公元前2世纪中国著名将领霍去病就从中亚请来一尊金身佛像。正是在公元前2世纪,若干佛教经典由印度斯基泰人首次带到了中原王朝。毫无疑问,公元65年由竺法兰和迦叶摩腾带领的佛教使团首次抵达中国。数世纪以来,来自中亚的佛教僧侣和师团坚持不懈地在中国及其邻国宣讲佛教教义,通过中国宫廷内的僧侣与俗家弟子,佛教很快传播到长江流域,汉文史料对此都有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翻开哈尼族一个世纪的历史文/李期博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公元前四世纪,部分向南迁徙,散布到青海东部、四川西北和滇西北广大地区,这段时期,雅砻江以东,阿尼河一带出现了“和尼”的名称。至唐初,...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世纪的西藏医药学纪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诸邦部时代(约公元前6、7世纪——公元6世纪末) 1、公元前六世纪 象雄长松协伯弃希大帅()用象雄文著《疗毒雍仲旋》()。 2、公元前126年 泽拉嘎玛约德()与聂赤赞普()述说“有毒就有药”()。用解毒药。 3、公元前一世纪 能制手脚触之即可侵染,置人于死地的毒药。出现野牛角早产儿急救术。  相似文献   

6.
唐宋时期中国在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活跃在南海丝绸之路上,成为南海丝绸之路一支活跃的力量。后来留居中国本土的他们的后裔成为形成中的回回民族的一个组成部分。到了元代,朝廷重视海外贸易,擢任回回人主持海外贸易机构,使元代的海外贸易较唐宋时期更加发达。日本学者桑原骘藏在其所著《蒲寿庚考》首章《蕃汉通商大势》中写道:“自八世纪初至十五世纪末欧人来东洋之前,凡八百年间,执世界通商之牛耳者,厥为阿拉伯人。其最盛之时,则在八世纪后半阿拔斯王朝奠都缚达以后。阿拉伯人由海上与中国通商,彼…  相似文献   

7.
马尔代夫     
马尔代夫正式名称为马尔代夫共和国。陆地面积115平方英里,约有220个岛有人居住;分为19个行政区,首都为马累。马尔代夫人为混合民族,讲印欧语系韦希语。最早居民为佛教徒,可能于公元前5世纪来自锡兰。12世纪接受伊斯兰教。近四百年来分别受葡萄牙、荷兰、...  相似文献   

8.
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友好交往的新阶段沙源,田秣中国同伊斯兰国家与地区往来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开始了友好交往,盛唐时期达到了极度繁荣阶段。唐代中期海上交通兴起,到宋、元、明代,海上“丝绸之路”逐渐替代了...  相似文献   

9.
英国人一般称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公元5世纪中期由北欧的易北河口和日德兰半岛南部迁入的日尔曼族。英格兰当地居民原为克尔特人,或称不列颠人,是公元前700年以后到公元前100年从西欧的莱茵河、塞纳河、卢瓦尔河流域和多瑙河上游陆续迁来的部落。公元前55年,罗马人开始侵入不列颠,占领其东南部。克尔特人被驱往苏格兰,有的迁往威尔士和爱尔兰,他们作为不列颠主要民族的地位已不复存在。在其后400多年间,操拉丁语的罗马人成了英格兰、苏格  相似文献   

10.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维吾尔族人口7214431人(1990年)。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此外,湖南桃源县、河南渑池县出有少量人口分布。维吾尔,意思是“团结、联合、协助”。其族原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游牧民族“丁零”。维吾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分为和田、罗...  相似文献   

11.
继石器时代之后,人类社会历史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时代——青铜时代。青铜文明出现在青铜时代。世界上所有重要的古代文明,都经历过青铜时代。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美索不达米亚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3000年。我国在商代(公元前十六到前十一世纪)已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  相似文献   

12.
对于中国古代文献记载的秽人和貊人 ,历来都有不同的见解。本文以考古资料为基础 ,结合对不同时期文献资料的考证 ,提出秽人和貊人在先秦时期应是两个人类集团的称谓。将公元前10 0 0年到公元前 3世纪东北亚系青铜文化分为两个主要系统 :一个系统分布在辽西和辽河流域 ,应是先秦时期貊人所创造的文化 ;另一个系统分布在辽东、吉长地区和朝鲜半岛 ,应是先秦时期秽人所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不仅具备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潮汕地区以其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工夫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方法与传播途径,有助于提升潮州文化竞争力,凸显潮州文化特色,形成富有文化内涵及个性的潮州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桥梁,不仅具备重大的经济意义,而且具有巨大的文化价值。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潮汕地区以其历史悠久而独具特色的文化享誉海内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工夫茶是潮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为工夫茶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新机遇。抓住当前机遇,探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下潮州工夫茶文化品牌形象塑造方法与传播途径,有助于提升潮州文化竞争力,凸显潮州文化特色,形成富有文化内涵及个性的潮州城市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15.
在祖国西部边陲新疆伊犁河以南的河谷盆地,居住着一个人口近两万的民族——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的锡伯族。这里是全国锡伯族最为集中的一块地方。 察布查尔位于新疆西部天山支脉——乌孙山北面。其南部以山为界与昭苏、特克斯两县毗连,北边隔伊犁河与伊宁市及伊宁县、霍城县相望,东邻巩留县,西部与哈萨克斯坦接壤。全县总面积为四千多平方公里。 这一地区,公元前三世纪以前是塞种人的游牧地。公元前三世纪后,匈奴冒顿打败月氏,迫月氏由河西走廊西迁至伊犁河流域,塞种人则再向西、向南迁,这里便成为大月氏人的游牧地。公元前162—161年,匈奴、乌孙共同攻击大月氏,大月氏被迫放弃伊犁,乌孙又占据了这块土地。公元五一十二世纪,又先后有柔然、悦般、西突厥和契丹等民族在这块土地上生息。1218年,这片土地又成为察合台的封地。十六世纪后,准噶尔部控制了这里。1764年,清政府为加强西北边防和开发新疆,从东北抽调部分锡伯族人进驻伊犁。1766年初春,三千多名经过万里跋涉的锡伯兵丁、家眷南渡伊犁河,被编为锡伯营驻扎察布查尔。 “察布查尔”是锡伯语粮仓之意,她寄托着这里锡伯人民对这块土地的深深眷恋和无限深情。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一号”与宋代广西北部湾的对外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中国南海海上贸易空前繁荣,留给后人的最直接航海物证就是"南海一号"古沉船。在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与广西北部湾港口形成的基础上,随着宋代南海海上丝绸之路航线的改变,广西北部湾主要以安南等东南亚小国为交往对象,中心港口移至钦州,钦州博易场等地成为主要的贸易场所。"南海一号"发掘地所在的阳江外海面是商船从广州、福建港口经由北部湾到南海各国的经过地,也是广州与钦州间来往商船的经过地。广西北部湾港口特别是钦州港的对外交往是宋朝海外交往繁荣发展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民族论坛》2007,(8):63-63
<正>维吾尔族的历史悠久,其族源可上溯到公元前3世纪游牧于贝加尔湖一带的丁零人。5世纪时,他们被称为铁勒,唐初被称为"回纥",贞元四年改称"回鹘"。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攻灭回鹘汗国,大部分人西迁至西域,逐步由游牧过渡到  相似文献   

18.
“民宿”──在日本人家里生活本刊记者李小林“21世纪友谊计划”希望外国青年通过实地考察日本社会、切身体验日本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全面、真实地认识日本,与日本人交朋友。因此,该计划的具体实施者──日本外务省主管的“特殊法人”国际协力事业团(简称JICA)...  相似文献   

19.
汤开建  田渝 《世界民族》2005,1(3):51-62
16世纪,葡萄牙人、荷兰人、英国人、法国人相继来到暹罗进行商业活动,并寻求建立贸易据点。葡萄牙人是最早到达暹罗的欧洲人。暹罗丰富的物产早为葡萄牙人所瞩目,同时敏锐的葡萄牙人觉察到,暹罗既是东南亚地区的贸易中心,又是中国与南洋贸易航线上的重要国家,这使其成为东、西方贸易往来的中枢。①因此,葡萄牙人于1511年占领马六甲后,积极寻求同暹罗建立友好关系,以便能够在这一地区发展贸易、扩大影响。16—17世纪,一批批葡萄牙的商人、军人及传教士来到暹罗,并建立他们的居留地。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他们为沟通暹罗与东、西方国家的经济联…  相似文献   

20.
卡约文化时期,北方草原之路支线已深入青海境内。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期,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赛琉古王国对促进欧、亚、非三大洲世界性交往做出过杰出贡献。前3世纪中期至前2世纪末,中亚希腊化国家巴克特里亚(大夏)可能已通过青海道与中国贸易往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初,罗马帝国、安息帝国与汉帝国的崛起促使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但汉政府"隔绝羌胡"的政策使青海道失去了国际通道的功能。公元3世纪初至7世纪初,由于萨珊波斯的经营与中国各政权的重视,联系中国与中亚、西亚的交通大道"丝绸之路"仍畅通无阻。4至6世纪,在吐谷浑的经营下,青海道成为中国南北与域外联系的最重要的国际通道。7世纪至9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吐蕃帝国与大唐帝国的崛起使横跨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极度繁荣。这时在吐蕃的控制下,青海道在连接中国南北与西域、中亚乃至西亚的交通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9世纪末至13世纪初期,由于大国崩溃、小国林立,丝路东西两段俱走向衰落。不过北宋时期,青海凭借地缘优势,仍为沟通西域与中原的重要的国际通道。13世纪初期至15世纪初,在丝绸之路一度复兴的背景下,青海道地位下降,但仍为中西往来的通道。15世纪以后,由于丝路东西段沿线均战乱不已,青海道随整个丝绸之路的衰落而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