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牵头,有十六个省(市)社科院人口所和部分大学参加的《中国五十城镇人口迁移调查和城镇化研究》课题组最近在广东召开了分析协调会议。西北地区陕西省和宁夏省社科院人口所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驻中国付代表拉奎恩博士到会就调查数据资料分析问题做了专题讲课。会议宣布,《中国五十城镇人口迁移和城镇化研究》课题已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于一九八六年十二月批准列入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研究项目。本项大型社会调查也于一九八六年经国家统计局依据统计法有关规定予以批准。此次会议是一次阶段性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总结前段工作,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和研究安排下段工作。  相似文献   

2.
由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提供部分资助,全国16个人口研究单位共同承担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课题,是国家“七五”期间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该课题的调查涉及全国74个各类城镇,覆盖面为4350万人。在完成了数据的收集。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于1986年下半年组织16个省、自治区和自辖市(以下简称省)的相关单位,在这些省的43个市和31个镇进行了一次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这次调查是“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调查研究”课题的组成部分。该课题“取得联合国人口活动基金的部分资助”并“被列为国家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这是建国37年来(1949—1986)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调查,功不可没。笔者是这一课题的秘书,躬逢其盛,不胜荣幸;也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情况,知其由于各种原因,在问卷设计、抽样方法、数据汇总以及调查研究报告等方面,从学术角度看存在几处明显的“硬伤”。  相似文献   

4.
一 城镇人口迁移的模式 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模式既不同于发达国家也不同于发展中国家。其特点如下: (一)城镇人口迁移进程的被动性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正常情况下,一段时期内城镇人口迁移的轨迹曲线是平滑的。然而中国40年以来城镇人口迁移的历程,则是在大起大落、骤升急降的波动中渡过的(见  相似文献   

5.
“城镇人口”是城镇中最基本的统计指标,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城市规模的大小,是编制城镇规划、做好城镇管理和建设的重要依据.城镇、乡村人口及其比例不但反映了一大差别,而且代表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工业化的程度。但是,长期以来,我国对“城镇人口”统计重视不够,“城镇人口”统计存在着极为混乱的现象。1、“城镇人口”统计改革的迫切性我国的“城镇人口”(包括城市和镇的常住人口,以下同)一般是采用城区人口加郊区人口的统计方法。但是,多年来,我国的城镇设置几经变动,“城镇人口”的定义  相似文献   

6.
读《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尹文耀有幸拜读马侠教授主编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真是受益匪浅,从中学到不少东西。马侠教授和人口学界一批在人口迁移和人口城市化研究方面很有造诣的学者共同编写的这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是在深入开发和分析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城镇人口迁移与城镇化”课题参加协作单位之一,我们于一九八六年下半年对陕西省的西安市、铜川市、汉中市和宝鸡县城虢镇镇的人口迁移流动情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主要目的是取得建国以来四城镇人口迁移和流动的基本资料,总结城镇人口迁移经验,探索人口迁移和城镇化规律,为决策提供依据。这次调查的总体目标包括家庭户和集体  相似文献   

8.
"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放 《人口研究》2004,28(3):60-67
利用 1 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和 2 0 0 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资料 ,对在“四普”至“五普”间中国城镇人口增长构成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在新增长的城镇人口中 ,有 5 2 %是来自于地域的重新划分 ,有 31 %是来自于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来自于城镇人口自然增长的只有 1 7%。本文认为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应当主要依靠人口从农村向城镇的迁移 ,因此 ,采取有效的政策和措施 ,解决好从农村迁移到城镇的人口的就业和生活 ,使他们能够顺利向城镇转移 ,这对于 2 1世纪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中国50城镇人口迁移分析协调会,于1987年3月17日至21日在广东斗门县白藤湖召开。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中心马侠副主任主持。参加去年50城镇人口迁移调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全国17所省市社会科学院、大专院校人口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40人,聚集一起商讨如何对所取得的大量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有计划有系统地撰写解放以来第一次规模较大的人口迁移学术论文。为今年晚些时候举行的人口迁移全国学术研讨会和明年国际研讨会作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在兄弟院校和有关部门的协助和支持下,于1986年在全国15省、市(74个市镇)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本文依据上述系统资料的有关数据,从劳动市场这一较高的层次上,对中国城镇人口迁移弹性,迁移的规模和频率、迁移的社会经济效益等几个重要方面,提出一些探索性见解。 一、两种类型的劳动市场与人口迁移 人口在空间上的位移,从年龄构成来看,其主力军是劳动力的流动。中国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表明:迁移比例的最高峰值为20~24岁组,占五类城镇总迁入人口的24.9%,15~44岁的移民占总迁入人口的74%,45岁及以上者占总迁入人口的7.3%。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对迁入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影响都很大,因此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及海外华人的分布发展规律受到世界各国政府和专家的重视与关注。中国人口的国际迁移大致分如下四个阶段:到鸦片战争为止的海外迁移常被称为“古代迁移”,迁移目的地常是周围亚洲国家,特别是南亚国家;鸦片战争到1949年是“劳力迁移”,其特点是双向迁移,有迁出中国、也有迁入中国;1950—1979年是“限制性迁移”,迁移人口受到中国政府的严格控制,迁移人口数量少、速度慢;1980年以后是“开放性迁移”,迁移人口主要受到迁…  相似文献   

12.
对建国以来人口迁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口迁移如同人口自然增长一样,对人口的发展和分布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建国三十年(1949—79年)来,我国人口增长快,几全部是自然增长,机械变动(人口移迁)甚微,可略而不计。但就城市和农村以及各省(市)区而论,除了主要是自然增长外,还有人口迁移的因素,而且这种迁移规模是相当大的。对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作者曾在《我国城镇人口增长变化的初步分析》文章中作了论述,现对省(区)际间人口迁移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宏观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城市化程度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更是制定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国情资料。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增长,一般由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来自农村的人口迁入、农村迁入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新建市镇和原有市镇扩大辖区范围所增加的人口等四部分组成。中国虽有完整的户口登记制度,逐日登记城乡人口出生、死亡、迁移等人口变动,定期汇总逐级上报。惟因登记簿册浩瀚,又限于手工汇总,所以只能提供人口变动大端资料。较为细致数据如城镇人口增长来源分布等则付厥如。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所提供的城镇人口数字,反映中国城市化的实际水平,本文拟以此为基准,结合作者的调查资料,使用间接推计方法,计算出城镇人口增长的来源分布。所得结果尽管是匡算数据,然而所依基准科学合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近似实际。  相似文献   

14.
中国城乡迁移的历史研究:1949-1985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中国1986年74城镇人口迁移抽样调查资料,研究中国1949年至80年代中期城乡劳动力迁移的历史过程。文章着重分析了严格限制城乡人口流动的政策形成的历史原因、农村人口迁住城镇的流量的历史波动与这些原因之间的关系及在严格的户籍制度下农民迁移进城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城镇人口问题”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9月10日在北戴河举行。这次会议是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委托南开大学人口研究所举办的。来自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以及党校系统的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主要就我国城镇化道路和城镇人口问题进行学术性探讨,同时也为将于明年10月在天津举行的“人口城市化与城镇人口问题国际讨论会”作准备。会议收到论文50多篇,内容主要包括:解放后中国人  相似文献   

16.
人口城镇化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引言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20.8%,大大低于世界城镇人口平均比例(1982年,37%;1985年,41%),也大大低于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的平均比例(1982年,32%;1985年,36%)。随着近几年城乡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镇人口比例正在很快增长。据1987年全国1%城镇人口抽样调查,我国城镇人口比例已上升到36.9%,而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公报公布的我国(包括设区的市的区人口,不设区的市的街道人口与所辖镇的居委会人口以及县辖镇的居委会人口)的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为26.2%。我们认为,我国的比较确切的城镇人口比例当在两者之间。因为前者完全按行政区划而把市镇郊区一部分农业人口人为地划分为城镇人口,而后者又没有包括居住在城郊甚至城区的长期从事非农业劳动,但未转非农户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分析研究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形势下人口迁移的特点、规律及发展趋势,进一步完善人口迁移管理制度,以求得城市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武汉市人民政府、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课题组分别对解放以来,重点是“六五”期间武汉市城区人口迁移变动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第一次调查是在1986年7月,由市政府主持成立了人口调查组,对全市“六五”期间的迁移人口进行普查。调查对象包括在“六五”期间迁入、迁出武汉城区的全部人口。第二次调查是在1987年上半年,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和武汉市统计局联合成立调查组,对武汉解放37年来的迁移人口进行抽样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在迁移人口中抽取了1千个家庭作为样本。在本文中,对第二次调查的结果,我们只选用“六五”期间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三普”至“四普”间市镇人口增长构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国后,我国城镇人口的增长变化主要是由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以及市、镇的新建扩建、所造成的。而联合国在80年代中期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镇人口增长构成的研究表明,在发达国家,城镇人口增长的60%是由于农村到城镇的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所致,城镇人口增长的40%来自于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而在发展中国家,因农村到城镇的人口迁移和市、镇的新建、扩建而造成的城镇人口增长只占城镇人口增  相似文献   

19.
孙博  唐远志 《西北人口》2011,32(1):64-66,72
人口省际迁移与乡城迁移对城镇人口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构建了包含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因素的动态预测模型,对2010-2060年陕西省城镇人口发展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第一,省际迁移和乡城迁移人口在年龄结构上呈倒V型分布,以劳动年龄人口为主,随时间推移,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趋势减缓。第二,在人口省际和乡城迁移的影响下,2047年陕西省城镇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之后回落,而少年儿童和老年人口规模在预测期内始终呈现增长趋势。第三,人口省际迁移和乡城迁移因素使陕西省城镇老龄化趋势得到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0.
所谓人口城市化就是指农业人口一步步地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农村人口一步步地转变为城镇人口,因而导致农村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越来越小,城镇人口的比重越来越大,以至最后城镇人口在数量上大于农村人口。我国解放后的人口城市化是从“一五”时期开始的,但直到七十年代末,这个过程进展缓慢,八十年代开始加快。我们现在还处在城市化初级阶段,和西方国家比较,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