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主体观,了解其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把握它的科学内容及其与现代西方哲学主体观的区别和联系,对于正确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即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群众主体观实际上是指人民群众自觉创造自己历史的主动性,它与马克思唯物史观高度一致,其立论根基就是唯物史观;马克思群众主体观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主体,而且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体。  相似文献   

3.
现在,全国广大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在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志提出,历史观点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回答这个问题,出现了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历史观点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观点,但不是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简要概括马克思主义诞生150年来的历史发展的基础上,继续列宁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所作的论述,立足于当代,深入探讨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问题,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命运的三个特点,认为:马克思主义一开始就作为国际性思潮和普遍适用的学说问世的,但它的国际性和普遍性又是必须和具体实际结合的,通过一定具体实际表现出来,它的发展和发挥作用也必须有一定具体条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影响是多方面,多形式的,它正在结合着各国的特点,被传播、发展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在一个半世纪的发展中有令人鼓舞的伟大胜利,也有令人忧虑和痛心的失败,它的历史呈现曲折发展的状态,现在它正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发挥着伟大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着一系列挑战,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挑战中坚持并发展自己,适应着时代的要求,提升到更高的境界,表现了极其伟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5.
论后现代主义的反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后现代主义提出了主体死亡的思想 ,实际并非如有的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个性的消亡 ,而是近代以来把“主体”视为具有先验性、普遍性规定的存在或具有支配性、绝对性作用的存在的观念的死亡。后现代主义反主体的观点一方面是对西方传统观念中的主体观念的批判 ,另一方面又是对近现代西方思想中的主体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6.
关于如何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一直是争议的焦点。普列汉诺夫在《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和《论一元论历史观之发展》中通过对英雄史观、宿命论和因素论三种错误思想的批判,并以意志自由与历史必然、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基轴,以一般性与个别性、正题和反题为参考系,结合历史唯物主义中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英雄与“群氓”的双向关系原理在史论结合的高度深刻阐发了历史主体的合题之问题,维护和丰富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辩证逻辑。历史活动从整体上被逻辑地表述为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在实践坐标上的统一。普列汉诺夫一方面在实践层面重释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主体观,指出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形塑了历史的主客观向度,“偶然”不过是“必然”实现自身的样式;另一方面,他在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驱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观点的基础上,承认杰出人物能够改变历史的个别面貌和局部后果,“意志自由”不过是“历史必然”朝向自身的自觉工具。  相似文献   

7.
随着当代生理学、心理学、哲学研究的进展,有关独立灵魂实体的假说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摒弃,精神日益被领受为身体的活动和功能。从这种身心观的角度看,审美的主体只能是身体,美学研究也应该以身体主体论取代精神主体论,从身体主体出发重构完整的审美过程。身体-主体是实在者,实在者能够直接与其他实在者打交道,建构起以自己为中心和枢纽的世界,这是身体-主体在本体论意义上的优越性。在组建世界过程中,身体-主体扮演着三种角色:(1)作为筹划者的身体-主体;(2)作为中心-枢纽的身体-主体;(3)作为原始尺度的身体-主体。这三种角色使身体-主体不断以总体蓝图和它所涵括的理想意象为依据审视、评估、鉴赏现实之象。如果现实之象符合理想意象,那么,身体-主体就有可能产生审美愉悦。不过,任何实在者都在宇宙中占据着独一的位置,皆具有仅属于自己的本体论规定性,均非身体-主体可以任意支配的质料,所以,要成功地与其他实在者结缘,人必须在试图同化它们时顺应其自立品格,最终把主体和对象两方面的片面性取消掉。由此可见,具体的审美过程总是从属于身体-主体与其他实在者复杂的联合与博弈,展开为包括重构、评估、认同、顺应在内的复杂操作。  相似文献   

8.
陈海静 《学术论坛》2012,35(9):9-12,89
在马克思的异化思想中隐含着诸多有关人类感性(审美)生成的辩证认识,这些认识总是与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演变史的辩证考察关联在一起的,因此,它们自然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中的一个内在向度。对这一向度的揭示不仅标明了马克思的感性观与传统人本主义感性观的本质区别,而且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形成经历了产生、发展与成熟三个历史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对资本主义的绿色批判等思想寓意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产生;毛泽东的勤俭建国、绿化祖国等朴素的绿色发展理念、邓小平对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探讨、江泽民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的不断深化;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思想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观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0.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当代中国共产党人从唯物史观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出发阐明了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依据,从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着眼论述了人民主体作用的基本标志,从党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的维度指明了实现人民主体利益的现实途径,从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规定了促进人民主体发展的目标体系,从而形成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颇具时代特色的人民主体观。  相似文献   

11.
论人权的普遍性与人权主体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以其普遍性区别于特权。人权的普遍性首先是人权主体的普遍性,不仅要求形式上的普遍性,更要求人权理论揭示存在殊异的人权主体各自的独特性,承认并尊重其对人权的特殊和特定要求。自由主义的人权主体被塑造为理性的、抽象的精英形象,与之相对应的是自由权本位的人权体系,这样的人权体系使大量真实的人受到形而上学的人的压迫。20世纪人权主体向真实的具体的经验的人的转型,带来了人权内容的扩张和人权体系的重构。历史上的人权主体经历了形式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人权的正当性要求着人权主体继续进行实质上的从有限主体到普遍主体的演变,也即从抽象的人向具体的人的演变。能与普遍的、多样的和具体的人相契合的人权才能真实保障每一个人的尊严,才称得上是普遍人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权主体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人权批判为归旨的人权观的重要理论支撑.缺失这一支点,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就不得而知,对资本主义人权的批判就犹如无源之水,马克思恩格斯人权观自身的理论建构也成为悬浮于现实之上的空中楼阁.然而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够从人权主体方面揭示资本主义人权的本质得益于他们对人权主体向度的开拓.双重向度的划归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在人权主体认知上的内在逻辑和对资本主义人权本质的真实批判.  相似文献   

13.
徐波 《理论界》2010,(3):17-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给中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认真梳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对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导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刘少奇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而且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原则、有效途径和工作机制进行了探索,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出了杰出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5.
雷蒙·阿隆的批判的历史哲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哲学颇具渊源,这不但体现在马克思对他的历史哲学研究道路的影响上,更表现在他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批判考察之中。本文对雷蒙·阿隆有关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的有关论述进行了考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16.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从全部人类知识中产生出来的典范,它不仅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直接继续,也是整个欧洲历史学的最高发展。本文旨在通过考察马克思早期研究历史的过程,进一步探究马克思主义的来源,说明历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形成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中国革命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毛泽东认真贯彻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毛泽东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学习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邓小平诞辰一百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具有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1](P17)联系时局变化学习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笔者认为,今天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之源,可以从规律层面上深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全党结合时代发展、民族特点以及历史任务,不断加强理论武装和推进理论创新的自觉性。一、马克思主义理…  相似文献   

19.
马小林 《学术研究》2004,3(6):11-15
本文从三个方面评价了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一是对捍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历史贡献 ;二是对创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贡献 ;三是对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论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独到而重大的贡献:他的思想观点补充和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内容;他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系统而深刻地阐释,为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确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提出的思想理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理论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