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需要高素质的教师.为了提高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质量,必须提高汉语文教师素质.文章从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要求入手,提出了汉语文教师应具备的素质,以适应少数民族汉语文教学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学校作为中华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在增进各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知、培育中华文化认同和实现中华文化自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文化共生理论视角,中华文化根植于多民族文化共生,是各民族优秀文化交融创新的结晶。这一从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到共生性的中华文化,并最终指向共同性的中华文化认同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层次,有助于实现各民族学生由中华文化认知内化为中华文化认同,最终外化为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塑造行为自觉。因此,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实践教育应贯穿于学校中华文化教育的始终,包括开展共生性文化认知教育,增进文化自觉;深化交融性文化情感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强化规范性文化实践教育,实现文化自为。  相似文献   

3.
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在阐释"中华文化"的性质、特点及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论证构建、弘扬现代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关系.最后,重点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及建设途径作了探索.作者认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特征是它的民族性、多元一体性、包容性和创新性(时代性).其建设的具体途径是在弘扬中华文化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和坚持保护中华民族多元的各民族传统文化;在合理地、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各民族文化的同时,发掘利用各民族文化中内容健康、积淀着民族思想道德特质的精神因素,使之融入现代精神文明中,以提升各民族的精神境界;在现代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从内容和形式上不断积极创新等.  相似文献   

4.
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社会转型和体制转型叠加的"双转型期",民族问题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态,文化因素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影响着方方面面,其中最直接的就是文化认同.因此,解决好中华文化认同,是解决民族问题中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内容.本文从中华文化认同入手,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加强民族团结中起到的积极作用,并以此为推手对促进民族团结的相关问题做出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中、蒙两国睦邻友好,历史悠久.随着两国在经贸、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不断加深,汉外来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采用举例说明的方法,从三个方面介绍了汉外来语:第一部分举例介绍了汉外来语的特点;第二部分从六个方面介绍了汉外来语与汉语拼音的兼容和共同之处;第三部分从二十个方面分类介绍了汉外来语的一些主要词汇.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为个案,讨论了族际艺术互动的相关理论问题。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体现的族际艺术互动规律是:整合多元文化,提升月琴的族际互动价值,将月琴升级为更高层次的象征符号,从而增强彝汉两族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的成功,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中原民族与边疆民族大一统的政治关系;坚实、持久的族际认同根基;经济、审美、情感等复合性互动动机的存在;整合策略的采用;互动双方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族际艺术互动研究可从互动双方的政治关系、认同根基、互动动机、互动策略和互动意义五个维度切入。彝汉交融区月琴装饰工艺变革的个案研究为当代中国族际艺术互动理论研究和对策分析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实践系统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教学内容并引导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教材的编写特色和价值.美国语文教材的实践系统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文综合应用能力为宗旨,每篇课文均围绕选文设计大量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其主要特点:实践系统完善,涵盖多层级的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的练习内容;阅读与写作并重,将读写结合落到实处;把语文与生活、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扩大语文学习的范围和运用领域;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方法指导,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相比之下,我国语文教材的实践系统相对薄弱,致使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不能充分体现.因此,适当借鉴美国语文教材实践系统的设计理念、思路和方式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8.
大学汉语文"注释"的编写,要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体现汉语文的特点,突出第二语言汉语教学的理念.在所注词语的选择上,要依据第二语言汉语教学学科的特点和蒙古族大学生对汉语词语的具体的认知而定(如,除了选择一些较难理解的实词外,还要选择一些虚词,汉民俗词语等).在词语的具体注释方法上,要做到有释有例.  相似文献   

9.
一个民族的复兴,核心是文化的复兴。一种优秀的民族文化有利于增进各族人民的团结和深刻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信心,有利于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尊重和认同,进而有利于在国际上赢得广泛的支持。在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在霸权主义新文化殖民的严峻形势下,中华传统文化面临着继往开来、重铸辉煌的挑战,如何在现代化文化追寻中保持对中华文化传统血脉的认同,进而重塑崭新的中华文化已显得尤为紧迫。●现状透视●西方冲击波下的阴影改革开放以来,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博大精深的传统的中华文化显得逐渐萎缩。西方强势文化的话语霸权正渗透和侵害着我…  相似文献   

10.
少数民族文化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发展了中华文化,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通过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大力提升产业竞争能力、加强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等路径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从汉、壮民族接触看平话的变异类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方汉语方言研究中的语言接触视野,把民族接触和族群文化互动视为方言形成的重要条件.汉、壮民族长达两千多年的接触史至平话形成,并继续影响今天的平话,汉、壮民族接触的情形直接制约着平话、壮语的接触类型.  相似文献   

1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建设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民族出版是民族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少数民族文化积累、传播、引导等重要职能。加强少数民族文化出版,对于传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的内涵,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普通教育的结构来看,我省的民族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从小学到大学都有了相应的民族学校和专业设施。然而,作为汉语文课的教学,在民族高校至今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对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在民族高校里如何处理好民族语文、汉语文和外语的教学问题,已成为民族高校教育工作者十分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在。大家的认识比较一致的是:民族中、小学以民族语文教学为主,从小学适当年级增设汉语文课是符合实际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扩大,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也开始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不少民族学  相似文献   

14.
文化认同是民族融合的先决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多民族关系的发展史中 ,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形成 ,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 ,起到了重要的凝聚作用。而在这些丰富的中华文化中 ,大一统的思想、儒家文化、汉语汉俗和各民族科学、文学艺术的交汇 ,是中华民族大融合中决定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结构的角度,反思了中华文化的特征,论述了中华文化的非理性、无意识、分裂性以及功利性.  相似文献   

16.
崔榕  赵智娜 《民族学刊》2021,12(8):1-8, 120
文化认同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华文化认同是整合、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历程中,各民族文化认同得以萌发并日益浓厚,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主线。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认同得到了巩固和增强,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整合机制。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应当紧紧围绕增强各民族中华文化认同来展开,促进各民族强化中华文化符号认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增强中华民族历史记忆,促进中华文化仪式的传承与创新,更好地发挥其社会团结的强大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维汉颜色词的文化涵义,揭示了维汉颜色词在文化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文化,在组织方式、教义思想、学经制度、传承方式、文化习俗等方面均有独特之处,已成为中华文化中的一种特色文化。汉藏佛教文化交流互动,推动了佛教中国化进程。在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中,藏传佛教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最直接、最深刻。藏传佛教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并成为中华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纽带。藏传佛教在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中具有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必须参与中华文化建设,丰富中华文化的特征和品质。  相似文献   

19.
郎玉屏  刘兴全 《民族学刊》2017,8(4):83-89,127-128
区域学术文化交流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作为长江领域重要的两大地域文化,彼此之间从古至今交流交融都很密切.清代初年"湖广填四川"更是加剧了两地文化的联结与融合,因此,将其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整合研究,举办"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不啻是跨地域文化学术研究的新探索."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已成功举办五届,现已成为地域学术文化研究的一个品牌.为总结经验,特对"巴蜀文化与湖湘文化高层论坛"的缘起、演进、主要研究成果及未来展望做一分析梳理,以期能吸引、邀请到更多海内外学者及机构参与到论坛中来,进而将论坛推向世界,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20.
孙鹏  门丽 《中国民族博览》2016,(24):176-178
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源地,出土的汉画像石种类丰富、图案繁多.徐州汉画像石博物馆收藏了来自徐州各地的汉画像石,乐舞图像也常见于汉画像石图像中,其中建鼓舞和长袖舞频繁出现.本文对这两种乐舞的形式与风格进行了探讨,论及它们在汉代乐舞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其象征意义进行合理推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