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作为新闻工作者,他通过报道新闻和传媒比信息来满足人民群众适应环境,有效生活的需要,反映舆论,引导舆论来褒贬风气。这个岗位赋予了记者很多权力,记者能够通过自己的岗位接触到社会各个层次人士,得到更多的机会了解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因为这个原因,就可能产生两种后果:一、记者通过掌握的各种人脉关系和记者岗位而得的一些采访获得事情真相的权力了解到更多的新闻真相,进行更多有利于人民大众的报道。二、记者通过掌握的各种人脉关系以及岗位赋予的采访报的的权力满足自己的私利益,进行另一种形式的假公济私,如对采访对象进行威胁,勒索等。以上这两重后果体现了两种方式和结果都不同的社会资源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电视直播报道近两年已经成为地方台电视媒体竞争的一个制胜法宝,可以说电视新闻中直播报道的发展日新月异,令人瞩目。而在这些直播中,除了以往和电视机前观众直接交流的主持人外,出镜记者作为一支生力军也正吸引着观众的眼球。因为站到了屏幕前,工作方式发生了变化,受众对出镜记者镜头前的表现也有了要求。从近两年观众的反馈来看,观众觉得出镜记者差强人意的地方除了对现场的把控有时出现偏差外主要是在语言、副语言、体态语等方面。笔者从这几方面对出镜记者的语言表达进行系统的分析,并结合实例给出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3.
世界联系越来越紧密,各国的新闻媒体也脱离了"各家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开始走出国门,去关注报道更多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新闻。然而,当地记者脱离固有的文化环境后,他们面临着语言、文化背景差异等问题,所以需要从专业、语言、心理、人脉各方面武装,以在激烈的国际媒体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4.
“25年前中国和联邦德国同意建交。没有国务活动家的任何准备工作,一位记者,后来的中国驻波恩大使,使两国走上互相接近的道路。” 这位被德国人称作“打破德中关系坚冰的中国记者”名叫王殊。 在一个大雨滂沱的夏日,从医院手术住院回来不久的王殊,在他的家中向我们讲述了他那传奇般的新闻外交经历。 “临时救场” 来到德国 话题自然从他“出使”德国开始。 那是1969年,国内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依然如火如荼。被打成“三反分子”在新华社内部“劳改队”改造过2年的王殊因为熟悉英语、法语,又有长期在国外工作的经验而再度成为…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视行业成为了社会科技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视事业的良好发展需要一批高素质的编辑记者,因为它直接影响着电视节目的感染力和收视率.所以,编辑记者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使自己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6.
约翰·哈克贝理拥有辉煌的采访资历,除了采访过火山爆发、中东动乱、以及海湾战争等重大新闻外,他还是美国太空总暑“新闻记者上太空采访”计划的考虑人选之一。但是,曾经是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网”的明星记者和主持人的哈克贝理,还有一个必须赖以代步的轮椅。这个笨重的轮椅,他的听众可能不会注意到,但是在他成为美国ABC电视网一个新闻杂志型节目《第一天》的记者后,就变得非常有名了。问他对于身为全国性电视网的第一名残疾记者有什么感想,他说,虽然一开始曾经觉得会很有意思,但很快就发现并不是那么回事。他曾把自己绑在驴背…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融合媒介”与“媒介融合”还是一个刚刚进入人们视野的新课题,一些传统媒介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开始与新媒介联合,因此,也要求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的获取与传播上,不仅要善于从人文主义的视角切入,还要懂得运用科学的实证方法来使资料与信息更加精确化,使最终的新闻作品既能呈现出“以人为本”的人情味,又不失新闻作为一种事实信息的客观性。文章在此背景下对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以及新闻采编的新特点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电视新闻事业的日益发展,电视行业内分工进一步细化,出镜记者应运而生,成为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新产物。日益复杂的新闻现场也迫使我们的记者、主持人频频出镜以满足电视受众更高层次的信息需求。  相似文献   

9.
胡琴 《人才瞭望》2008,(12):38-38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新闻伦理的定义出发,以近年来社会上频发的校园暴力事件为例,结合媒体报道的表现,对涉及暴力等犯罪等反社会行为的新闻报道进行探讨,通过社会层面、媒体角度透视犯罪细节报道的认识、社会效应的分析以及媒体自我规范等问题.旨在更好地发挥媒介功能,在新媒体融合的趋势中帮助新闻报道正确定位角色,强化新闻伦理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1.
伴随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社会新闻事件的关注度也普遍提高,作为人民群众获取重要社会信息的一大有效媒体途径,电视新闻的作用不言而喻。由于电视新闻具有较高的公信力,所以,在对部分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进行直播报道时,不仅是对电视新闻真实性和科学性的一大考验,也是对电视新闻记者综合素质的一项考核。对此,本文就电视新闻直播报道重大的突发性新闻事件的作用进行研究,从中对电视新闻记者综合素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据最新的调查数据表明,记者的平均寿命为45.7岁,平均日工作时为10.56小时,而平均睡眠只有6.19小时。就医学临床观点,正常人必须睡满8小时才有足够的体力,对于终日奔忙的记者而言,8小时的睡眠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13.
记者的情感介入到新闻报道中是不可避免的,这在新闻报道中发挥着重要的积极作用,但是记者情感因素介入到新闻报道中也必须遵守几项重要原则,本文一一做了介绍。  相似文献   

14.
李艺雯 《国际人才交流》2009,(4):I0002-I0003
近几年,中国媒体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发碧眼”——在新闻直播间的镜头前,洋主播端坐台前流利播报;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现场,洋记者手持录音笔认真倾听;在报章杂志的选题策划会上,洋编辑出谋划策直抒己见。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外文局、中国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国权威媒体中都留下了外国专家的身影和足迹。这些外国专家们身在中国、关注中国、报道中国,为蓬勃发展的中国媒体事业而奔忙。如今,外籍专家已成为中国媒体国际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论文依托“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实践的路径探索”这一人文课题,以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新闻传播队伍与传播内容为研究对象,以“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为出发点,以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为视角,对于高校新闻媒体的内容传播、新闻工作者的工作与素养、新闻受众媒介使用情况三方面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分析当下高校新闻宣传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新闻事件剖析与思想价值引领;媒体宣传方式与高校形象打造;学生记者队伍的建设与专业化培养三方面对新闻队伍专业化建设建言献策。使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适应未来媒介传播环境,并借鉴互联网思维,构建高校新闻宣传新格局。  相似文献   

16.
当前的广播电视行业正面临着空前的竞争,有内部的竞争、媒体的竞争、新兴媒体的竞争等等,主持人开始苦苦挣扎在复杂的媒介环境和创新的改变之中。为自己的科学发展寻找出路,是主持人参与激烈竞争的需要。本文对主持人这个职业所面临的危机作了简要分析并提供了现实的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7.
新闻记者作为传递信息的社会角色,需要具备多种素质,笔者阐释了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文学素养。在对新闻与文学的关系的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事例对记者文学素养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做了说明。提出记者应该从对文化知识和文学语言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记者观察事物与描述和表现事物的能力以及发现和塑造典型的能力这三方面加以修炼,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是记者为收集新闻素材而进行的调查研究工作。当前媒体记者越来越重视与采访对象的交流与沟通,讲求采访人性化,注重创造和谐自在的交谈气氛,从而为新闻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提问是记者采访中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方式。记者的提问,要准备充分、问的具体、有针对性、尊重对方、营造和谐气氛,这样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新闻事实,将新闻事实挖深挖透,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  相似文献   

19.
新闻敏感性是一种职业敏感,指新闻记者在现实生活中能够迅速而敏捷地辩别和捕捉生活变动的信息并衡量信息含有新闻价值大小的能力.新闻敏感性,决定着记者采写新闻的效率和质量,本文从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三个方面,结合工作经验,对增强新闻敏感性作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有个作家曾经这样说:电视媒介是个很可怕的东西。它会在瞬间就把一个普通人放大到自己都不敢相信的程度。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特别是县市级电视台的主持人,几年来,在这个岗位上风雨兼程,从《德惠新闻》,到《百姓时刻》,再到《DTV传真》,可以说甘苦参半、冷暖自知,有几许收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