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导言     
冲突与战争,给政治共同体带来震荡,有时还会导致其瓦解,并引发和加剧社会的深刻变迁。某个冲突解决或暂时停止了,它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并常常受到各式各样的盗用和解释。在发生冲突与战争的国家及其居民中,人们编造出种种“战后叙事”(post-war narra-tives),以描述他们的社会内部正在进行的重建进程。在使用“冲突后”(post-conflict)这一概念时,我们没有理会此种意见:post这个限定词可以允许人们在战争逻辑与和平逻辑之间来回摆动或倾斜;我们也没有理会对“冲突后”和平之可靠性与持久性的臆测。我们认为,战争与和平时期并不是理所…  相似文献   

2.
南原繁在日本战后提出了放弃战争、“全面讲和”、不搞再军备、与世界“和平共存”、保持中立,构建“人类世界共同体”的“和平构想”.“全面讲和论”等政治主张,遏制了“大东亚战争”肯定论在日本死灰复燃的危险走势.南原繁所提出的“和平构想”依然对21世纪的日本学界具有极大的警策作用.  相似文献   

3.
李兴斌 《文史哲》2005,1(4):19-26
先秦兵家和平思想的基本内涵:一是以禁暴除乱和安国保民为战争的终极目的;二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战争获胜的理想结局;三是以“修道保法”和赢得人心为战争获胜的坚实基础;四是高度重视智谋的作用并以之作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五是以强大的经济、军事实力和常备不懈为和平的可靠保障。先秦兵家和平思想有着久远而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首先,爱好和平、追求和平和维护和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华民族在战争理念上赞成并支持反抗侵略的防御战争而反对向外扩张的侵略战争;其次,批判不义战争、谴责滥杀和破坏是历代贤哲的一致做法。兵家和平思想在今天仍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价值:第一,它为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反对不义战争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有力的思想武器;第二,它为我国和平崛起、民族复兴和国家安全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4.
<正> 毛泽东深刻指出:“战争教育了人民,人民将赢得战争,赢得和平,又赢得进步”。面对日本侵略战争的威胁,中国人民以特有的姿态主宰着自己的命运,取得了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给我们以深刻的历史启迪。 一、近代历史的转折点 “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抗日战争是侵略与自卫、正义与非正义、光  相似文献   

5.
康德把权利视为政治生活的基础。由于权利的基础是道德,道德“至善”无法靠个体实现,因此权利的实现必须立足于人类共同体。基于这一点,“永久和平”问题在康德批判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康德对人类实现“永久和平”持乐观态度。通过引入自然目的论和道德目的论原则,康德认为,就如自然状态下“人与人相互为战”导致人走出野蛮状态一样,无政府结构下的民族国家体制无止境的战争也将迫使国家走出野蛮状态,在“和平联盟”的基础上最终迈向人类共同体。尽管国家有着天然的战争冲动,但康德认为,共和体制国家的建立及共和体制的扩展、审慎的道德的政治家治国、国家间贸易的发展,会越来越有效地制约战争的发生和控制战争的规模,人类离“永久和平”的目标就越来越近。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既着眼于人类未来,也观照了当下的现实政治。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界中现实主义学派对康德“永久和平”思想的批判和理想主义者对之的赞扬都存在偏颇之处。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全党和全国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伴随着这一历史性的转变,邓小平对当代世界主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的新论断,指导我们对时代的认识由“战争与革命”转到“和平与发展”上来。和平与发展正确地反映了当代国际关系的主要内容、世界形势的基本特点和发展趋势,因此是对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它建立在对二战后世界形势发展变化和时代基本特征的深刻分析的基础上,有着客观的依据;它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重大的…  相似文献   

7.
“和气生财” ,是中国民间古已有之、广泛流行的一句口头禅 ,既通俗易懂 ,又含义深刻。所谓“和气” ,就是“和和气气” ,或者“心平气和” ,其要义则可理解为“和平”。“和气生财”就是要用和平的方式去发展经济。换言之 ,要用“和平经济学”代替“战争经济学”去发展经济。  相似文献   

8.
瓦西里耶夫以当代现实立意和人类思维反映苏联的卫国战争,他在一系列战争题材小说中强化“人”的描写比重,淡化“军”的色彩,塑造战场上的“准军人”,重视表现战争中的非战争生活,创造了战争文学的人性美,鸣奏和平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9.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起点的讨论,目前在我国史学界中有三种观点:即“三一说”、“三七说”和“三九说”.主张“三一说”的学者把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发动“九·一八”事变视为“二战”起点.理由是“九·一八”事变打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和平”局面,开始了新的争夺世界霸权的战争;“中国战场成为开辟最早的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成为最早战争的策源地,是走向新的世界战争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
战争一直与人类历史相伴随,给人类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因此,和平也就成了人类的最高理想。如果说,每一次战争劫难过后,都会燃起人们更强烈的对持久和平的渴望的话,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劫难更使得渴望和平的人们痛定思痛,而和平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而诞生。2005年3月由南京大学举办的“人类历史上的对抗、冲突与化解”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从此次会议论文中精选4篇,在“当代西方研究:和平与冲突问题”专栏中发表。第一篇论文是国际和平学研究泰斗约翰·加尔通教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