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魏军镇体系是拓跋鲜卑与柔然之间的藩篱,在北魏初期防御柔然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北魏后期军镇体系的解体,直接引发了北魏六镇叛乱,导致北魏政权瓦解.而以北魏六镇为基础形成的强大的北方军事集团直接主宰了北朝后期的历史,对北魏以后的历史影响深远.因此探究北魏军镇体系解体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处理边疆经略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2.
北魏拓跋鲜卑族在建立政权后,为了巩固政权,维护统治的长期稳定,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其中重要的一项即是加强法制建设,使统治法制化。北魏统治者多次修订法令,编制了一部完整的法典--《北魏律》,它上承秦汉法制之传统,下启隋唐律令之先声,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拟探讨北魏法律的特点,期望引起史学界和法学界对北魏法律的研究。拓跋族在力微以前(公元三世纪中期)没有法律,也没有监狱,遇有需要裁决之  相似文献   

3.
北魏中西交通的开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太延元年起,北魏的西域政策发生变化,中西交通开始恢复并相继出现三次高潮,愈到后来,中西交通的规模愈大,在景明元年以后,除了西域诸国,有97个国家和地区与北魏通使往来。其规模远超两汉,并启隋唐中西交通之盛,承前启后,影响深远。同时,考诸北魏的中西交通史,也可以看到,影响当时中西交通盛衰不定的主要因素在于,北方柔然以及沿途吐谷浑、高昌、高车、鄯善等国是否加以阻挠,中西交通每次高潮的到来与维持都以北魏在军事上解决相关障碍为前提和背景,这一点与西汉时中西交通时常受到匈奴以及沿途诸国的阻挠的情形十分相似。随着中西交通的展开,中西商贸关系也在不断发展,北魏在贡赐贸易中并未获得实惠,相反付出了巨大的经济代价,倒是民间互市使中西方各国各得其所,兼受其益,这在河西走廊和陇西丝路沿线城市尤为明显,这种格局的形成与北魏统治者处理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4.
拓跋珪与北魏封建化王霄燕北魏道武帝拓跋,生于东晋简文帝咸安元年(公元371年),卒于东晋安帝义熙五年(公元409年)。他最早是以恢复祖辈事业、兴复代国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此后,他更改国号,建立北魏,并为北魏强盛、使之走上封建化道路作出巨大努力。拓...  相似文献   

5.
吐谷浑与南北朝关系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元439年,拓跋魏在统一北方之后,开始伸出经营西域之手,同时准备继续南下,统一江南,而南朝宋文帝依恃国力鼎盛,也在历兵秣马,尅期北伐媳倍岳?剑拔弩张。为争取友邦,南北双方对周边少数民族,特别是对柔然、吐谷浑,或拉或打,各自展开了紧张的外交、军事活动。吐谷浑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开展与南北朝的交往的。柔然是南北朝时兴起子匈奴故地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常与北魏互相攻伐。出于共同的利害关系,刘宋王朝与柔然之间通过吐谷浑保持着密切联系,以牵制北魏。《宋书·索虏传》载柔然“自西  相似文献   

6.
柔然与西域关系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柔然,又作蠕蠕、芮芮、茹茹等,是继匈奴、鲜卑之后,在蒙古草原兴起的又一个强大的游牧政权。自公元402年其首领社仑自建可汗尊号算起,直至555年被突厥破灭为止,柔然支配蒙古地区达一个半世纪。在此期间,除不断南侵中原外,柔然还西向西域扩张;其目的主要在于争  相似文献   

7.
自耕农的贫困始终是困扰北魏政权的重要问题。北魏自耕农来源的多元化与致贫因素的复杂化使得北魏自耕农负担不断加重。北魏自耕农的贫困与贫富差距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北魏制度设计的缺陷。北魏政权为防止自耕农贫困而采取的赋税蠲免、灾伤赈济以及税率调控等措施仅是头痛医头之举,并未从制度上解决根本问题,因此也无法从根本上缓解自耕农的贫困。这最终导致了北魏的衰亡。  相似文献   

8.
《文史哲》2017,(5)
神瑞二年北魏与后秦联姻,双方的表述却截然相反,都是在贬抑对方、抬高自己,强调各自的法统地位。柴壁战后,魏主拓跋嗣主动迎娶姚兴之女,意在与秦人结盟。其主要背景在于,北魏进占河北之后,东晋成为其南面的强邻,柔然的压力又有增无减。北魏被迫进行战略调整,寻求与后秦通婚,其政治、军事上的目的,是为了摆脱柔然、东晋、后秦三面夹击的危局。《魏书》将与他国通聘一律写成对方"朝贡",有时就掩盖了魏人示弱、求和的实情。  相似文献   

9.
公元三八六年建立的北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统治地位比较稳定的、统治时间比较长的王朝。在北魏王朝建立前,鲜卑族拓跋部还处于比较落后的历史阶段。而当时的中原地区,早已建立了先进的封建主义制度。公元四七一年具有远大政治眼光的魏孝文帝元宏即位,他和他的祖母冯太后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鲜卑族拓跋部封建化的改革措施。于太和九年(公元四八五年)颁布均田令,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关于奴婢授田的规定。  相似文献   

10.
石云涛 《西域研究》2008,103(1):27-35
北魏太武帝时,董琬等人出使西域,打破了中原地区与西域交通的停滞局面,此后中西间交通和交流出现了高潮.北魏时中西交通主要利用了从河西入西域的鄯善道、伊吾路,有时也利用吐谷浑之路.北魏时中西交通的开展,为隋唐丝路交通的高峰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1.
鄯善国为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在西汉时期为西域设置的“西域都护”所统属,是丝绸之路西域南道重要的门户之一。东汉至魏晋十六国时期,鄯善等国基本沿袭了西汉以来为内地王朝所统属及其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洎至公元5~6世纪,在《魏书》《北史》等史书中也有关于北魏鄯善国的相关记载。本文主要以洛阳出土的《鄯乾墓志》《鄯月光砖志》为主,进一步探讨了北魏时期鄯善及车师前部等国的历史,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5世纪初至6世纪中叶,柔然、吐谷浑、高车、(口厌)哒等游牧势力先后深入塔里木盆地,并在此展开激烈角逐,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柔然势力波及塔里木盆地;柔然在塔里木盆地势力的暂时削弱与吐谷浑势力的一度进入;柔然独霸塔里木盆地,高车、柔然、(口厌)哒、吐谷浑势力在塔里木盆地的激烈角逐.塔里木盆地的交通状况随游牧势力的角逐呈现出阶段性变化,与在此角逐的各势力的强弱密切相关,也是游牧势力在塔里木盆地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西汉时鲜卑与草原丝路已有接触,东汉魏晋以后,鲜卑尽据匈奴故地,占有草原丝路亚洲部分的大部,建都平城后,拓跋鲜卑逐步扩张,长期拥塞的绿洲丝路重开,西域、海东诸国与北魏的使节、僧人频繁往来,相关遗存也在平城一带出现,如金银器、鎏金铜器、玻璃器、银币、漆器、石窟寺及石雕、胡俑、壁画以及装饰纹样和植物遗存等,真实地反映了公元五世纪平城文化的多元与繁荣。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展的北魏平城美术,以及长江流域的建康建业美术,构成了中国隋唐以前美术的主流意识,也成为唐代艺术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4.
自汉魏以来,北方人士眼中的江淮流域,始终为气候恶劣、疫病多发之区,在此地实际用兵时所遭遇的环境与疫病问题,造成了北人"南土下湿,必生疾疫"的忧惧心理,影响了北魏统治者南下用兵的计划与策略.为确保作战顺利,北魏如南下作战,则需注重对当地环境、水土的适应,考虑和采取一定的防疫措施以避免疫病的发生.本文即从医疗社会史的角度,以公元450-451年太武帝南伐事件为个案,分析江淮流域环境恶劣、疫病多发对北魏南征的影响.从此战的最终结果--北魏军队因战斗和疾疫引起的大量伤亡而撤围退走--这一点看来,北魏士兵尚不能抵御南方气候环境所引发的疫病,这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和分散了北魏继续向南发展的力量.由此可见,环境与疫病当亦为影响北魏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卫文江 《晋阳学刊》2002,(1):106-107
北魏由平城迁都洛阳后,铸行"太和五铢"、"永平五铢"和"永安五铢"钱,但谷帛依然是通用的支付工具.从而形成了北魏以谷帛为主,金银,铸币为辅的独特货币流通方式.  相似文献   

16.
平城作为北魏的都城长达百年之久.对于处于干旱与半干旱过渡带地区水资源紧缺地区的都城,水是其命脉所在.应用历史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北魏平城的水环境问题,对于今天严重缺水的大同,在合理利用水资源,保障城市供水等方面,应该会有一些历史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3—6世纪即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草原路的发展有如下四个重要时期,一是由于曹魏、西晋政权与草原路东端车师后王国建立了密切关系而兴盛一时;二是北魏前期建都平城(山西大同),与西域的交往主要利用了草原路。这一时期以平城为中心,西接伊吾(新疆哈密),东至辽东(辽宁辽阳),逐渐形成一条贯通中国北方的东西国际交通路线;三是北魏后期北方草原民族柔然利用了草原路与西域交通;四是北朝后期,一方面与西域地隔西魏、北周的东魏和北齐交通西域需要利用草原路,另一方面北方新崛起的草原民族突厥利用草原路沟通与波斯、拜占廷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在秦汉选官制度中占主要位置的察举制,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并未废除,特别在北魏建立后叉恢复发展起来。北魏孝文帝时,州郡察举制成熟,“秀才”是主要科目,但与秦汉时明显不同;其次,还设立了“孝廉”科。这两科的州郡察举,前后又有明显变化。此外,北魏还存在着官吏特别荐举制度,作为选官的补充形式。州郡察举和官吏特别荐举组成了北魏时期较完整的选官制度,成为唐代科举制度中常举和制举的滥觞。  相似文献   

19.
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注意对受爵者的封地的封授。开国爵的封地,对北魏国家来说,实际是一种封国,所以,国家专门设相进行治理。由于北魏国家所设郡、县有上、中、下之分,所以北魏国家封授开国爵封地的大小,一般与爵位等级具有关系。北魏国家对有籍贯的汉族与鲜卑族官员的开国爵封地实行籍贯回避的做法。对外任州刺史与郡太守者,则实行任职回避的措施。北魏国家可以对开国爵的封地进行改封。改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使封地的大小,适应开国爵等级变化的需要。北魏国家实行的一些政策也能够使开国爵的封地改封。  相似文献   

20.
和林格尔县境内一处已遭破坏的北魏时期的大型砖壁画墓,经抢救清理,获重要考古发现。古墓主人为拓跋鲜卑贵族,入葬时间大约在公元480年左右。墓中一20余平方米的彩绘壁画尚存——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一组珍贵的北魏时期以世俗内容为题材的绘画作品。考古专家学者认为:和林格尔为元魏故都所在,史称此处陵寝为“金陵”。“金陵”是我国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