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个人与社会的本质具有内在统一性; 单从外在表现型的角度来看, 人类所独具的意识、语言和劳动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本质; 而意识、语言和劳动则是人类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活动; 人类的进化主要不是生物进化, 而是文化进化; 而文化进化又是“体内进化”和“体外进化”的协同进化; 能动地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是人类社会的本质; 把握、利用、开发、创造和实现信息的间接化 (社会化 ) 程度是社会进化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对《“客观信息”范畴的再质疑》一文的反批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中月”仅仅是一个关于“存在”的不同形式的案例,而根本不是什么关于信息进化和全息现象的案例;自然事物在相互作用中产生的“痕迹”本身并不是信息,只是关于信息的“特定编码结构”,而其中所可能呈现的自然关系的反映内容才是信息;承认“客观信息”的存在,丝毫无损“物质世界”的颜面,这恰恰证明了物质世界自身的能动性、普遍联系性和运动变化性;事物的进化和退化主要体现在程序信息的变化上,尤其在生物界,程序信息的复杂化发展程度标明着生物进化的等级和水平;健全人体中所凝结的关于人的社会历史关系的相应程序性信息规定的并不是霍先生所粗俗理解的那种具体人类历史过程或文本的内容,更不是什么通常所说的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社会关系,而只是能够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中介下发育出来的属人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具体结构,以及能够融入人类社会,能够习得人类文化,并还可能传承和发展这种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脑科学、进化生物学与演化经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行"累积因果"原则的演化经济学从未放弃向自然科学的学习与借鉴,这种开放式的态度也正是它活力的源泉之一。近年来,脑科学、进化生物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一些进展,为演化经济学解释合作、交换和分工以及它们与人类认知进化的关系等问题开辟了新的思路。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行为、理性能力与社会进化、生物进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人类认知是伴随人类进化过程而不断进化的产物;由于人类认知改变而导致的社会变化,反过来也会影响人类本身的进化。由于拓展了自己的时间概念,演化经济学具有了一种历史的解释力和人文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4.
层次论与辩证法的充实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进化论研究中获得的哲学启示  本人长期从事生物进化理论的研究工作 ,从生物进化研究扩展到人类社会进化和文化进化最一般规律的思考。“辩证法不过是关于自然、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 1〕 所以自然想到要用辩证法。在研究工作中我发现 ,就进化事件而言 ,原有的辩证法体系似乎存在着一个解释功能的空白。〔 2〕 众所周知 ,在传统的辩证法概念体系中不包含进化概念。也就是说 ,进化不在形而上 ,而在形而下 ,是要被说明的对象。我原以为 ,通过辩证法的若干次演绎并加上一些具体条件 ,进化现象可以得到较彻底的…  相似文献   

5.
柳树滋 《江汉论坛》2006,42(8):56-61
人在脱离了动物界进入社会之后,在人的生物进化中止(基本中止)的地方,开始了人类更加迅速且不断加速的社会进化,实验手段、数学工具和与之相联系的物理想象力始终是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条件,它们为人的认识通向感官接触不到的领域开辟着无限深广的道路。科学认识的人类学特征在生物学意义上的不可超越性,决不意味着它在社会学意义上也是不可超越的,只是给这种超越加上了人类学的形式,和必须投影到人类实践平面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人与人的关系可以呈现为多种形态。在人类社会的进化中,如果说人们对于选择进化方向具有能动性,或者说,我们如果能够在多种人际关系形态中做出选择的话,也就表现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把握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回顾历史、认识现实中把握未来的社会发展走向。在20世纪后期,关于人的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主张显性化为一种社会追求和理论思潮,而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我们则提出了人的共生共在理念。如果对"互惠互利""相互依存"和"共生共在"三个概念进行历史性定位的话,就会发现,它们代表了不同历史阶段的社会建构逻辑。人的互惠互利和相互依存反映了工业社会的个人主义的社会建构逻辑,都是从原子化的个人出发而提出的主张。人的共生共在代表的则是一种社会整体性的观念,也是人际关系的一种客观形态,意味着人们之间相互包容和相互承认的社会建构逻辑。这正是人的"共生共在"的概念不同于"互惠互利"和"相互依存"这两个概念的地方。  相似文献   

7.
一、发展与进化的科学含义 宇宙进化了,一次原始的宇宙大爆炸之后,温度不断下降,依次出现了基本粒子、原子核重元素、分子、直到今天这五彩缤纷的世界。生物进化了,在原始的浓汤中有机大分子转变为生命小单元,接着是简单的生命体直到出现人和人类社会。社会进化了,从原始社会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制度直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进化了,从感性的  相似文献   

8.
一人类的生成史,是一部由生物进化逐渐让位于文化生成、文化进化的历史;而人类的发展史,则基本上是一部文化的发展史。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它创造了文化同时又被文化所创造;也就是因为它在这样一种双向的过程中历史地、具体地获得了文化的规定性,并具备了文化的能动性。人之根本地区别于动物,最终在于人在自身的发展中、实践中造就了自己的意识和文化。人的意识和文化,是使人从大自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自觉地改造、利用自然,创造  相似文献   

9.
根据社会有机体本身的动态性特征与进化过程,从社会过程中相对稳定的方面入手去揭示社会机体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过程中各个阶段之间空间状态的历史比较中揭示社会的进化与发展,从内部矛盾与外部冲突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运动的活动规律与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认识中的发展原则.一、进化——社会系统存在和运动的本质特征之一从根本上说,研究社会的进化问题之所以必要,在于社会本身是一个发展和进化着的有机体.如果说,运动是一切物体的存在形式,而具有一定主动性的活动是一般生物有机体存在的重要形式,那么从事以进化和发展为目标的自觉创造活动,则是人类社会有机体存在和  相似文献   

10.
一、社会完整性的系统论表述如果说生物的进化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高等动物的进化又更偏重于是行为选择的结果的话,那么,人类与人类社会的进化,其中尤其后者,则主要是人类自身对环境中的信息不断作出选择的结果;这种对环境信息进行自由综合选择的特性又恰体现了人类区别于其它一切生物的独特的创造性。(以上观点可参阅拙作:《论信息》(见《中国社会科学》84年第4期)和《重述历史唯物主义》(见《青年论坛》85年第2、3两期)。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很自然地把人类社会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文化信息生态自组织大系统,并可进一步把它划分为三个不可截然分立的子系统:1.实物资料生产系统;2.智能信息生产系统;3.权能信息生产系统。实物资料生产系统即广义的经济系统。它担负生产、流通社会中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商品物资的职能。处于这个系统中的人(如工人、农民、商人等等)面临选择的信息集合基本上以环境中非  相似文献   

11.
尚东涛 《齐鲁学刊》2002,1(5):112-118
立足“一切经过中介”的立场 ,人的生活规定于人的中介。在一般性维度上 ,人从自然界获取生活资料之理念、技术、工具等中介与确立人与人关系的制度中介相统一的状况 ,规定着人的生活状况。在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日常生活的现实发生、展开与演变 ,归结于人的“自在”中介的现实占有、重复性运用与“如是性”的否定和更替。在非日常生活维度上 ,人的非日常生活是人的原生态“自为”中介非重复性运用的生活表征 ,人的非日常精神生活的差异性 ,规定于人关注非日常精神生活之原生态“自为”中介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目标,其终极目的是提高全民的生存价值.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在社会经济和人类文明日益发展与提高的今天,人居环境的优劣受到普遍关注.人类希望在绿色环境中生活,向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高度和谐,因此,加强对全社会的环境意识教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科学解答是建立在批判地考察人类认识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的科学论断。对它的正确理解应是辩证的、全面的,要避免片面性和简单化,这对我们在实践中正确处理人、社会和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析了人生存的空间向度“天人”、“天地”、“物我”、“人我”、“群己”、“身心”、“性情”等关系 ,探讨了人生存的时间向度“悠久”的问题以及人生存之时空向度的交叉 ,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生存论的深度智慧体现于终极性的天与人的贯通 ,人与自然生态及万物的共生 ,人与社群之和谐及其与个体性之彰显 ,人之性情的陶冶升华与生活品位、境界之提升 ,人的世代发展与自然环境的悠久无疆等方面。中国古代哲人的生存论智慧对克服当代人的生存危机可提供启发 ,应对此作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15.
奥尼尔的社会悲剧观--兼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尤金·奥尼尔的社会悲剧《长日入夜行》能够取得巨大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剧作家讲述 了普通美国人的家庭悲剧故事,反映了“小人物”的苦难和由此产生的反思,即从悲剧世界终极力量的 高度揭示了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探讨了人的价值和尊严无可挽回的失落以及产生现代人生存困境“究竟 是谁的错”这样一个十分严肃的社会问题,对于现代人认识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的关系,进而战胜现代 人生存困境的张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艺术手段上,悲剧机制的充分体现,使原本平淡无奇的故 事产生了惊人的悲剧艺术效果;在悲剧的审美价值上,由于主客观的相互作用,使原本是普通百姓的故 事,震撼了整个文学界和世界的同代人。借鉴奥尼尔的悲剧观,对于繁荣我国的戏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 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解读人类战争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都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在某一时段的存在状态,它们都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人们的生存利益的变化和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随着这种变化显现在人类的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在物质与精神互动中,我们发现了人类灵魂的弱点,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灵魂的能量,人类是可以自救的。  相似文献   

17.
人的完成及其多重向度——哲学视域中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过程与人紧密相关,正如康德所说,世间只有人需要教育。教育的本质在于使人成其为人,其目标则是人的完成。人的完成意味着使人成为社会意义上的存在,获得文化的品格,达到文明的形态(由野而文)。作为实现以上目标的重要前提和条件,教育涉及多重方面,并展开为一个过程。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的意向性方法对美学研究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现象学方法的特征在“意向性”概念的起源和发展中得以充分的表现,这种方法表现在美学中,使得美学从实体世界进展到关系世界并走向生活世界,使美真正走向了人的存在,成为人的全面而非某种单一特征的确证。  相似文献   

19.
"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然而,这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变成了普遍事实.只有当"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人的三重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错误判断,人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空想,"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20.
儒家的德性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儒家伦理是一种德性伦理,但具有“共时性”特征及普遍理性精神。德性不是客观化的知识系统,也不是纯粹经验的集合,而是人的生命存在及其自觉(即反思理性)。德性的实现不仅体现了历史的目的性,而且体现了自然的目的性。德性伦理的核心是仁德,其表现形态则是境界。儒学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可以融入竞争时代并在新的竞争中形成新的和谐,从而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人的社会角色是历史的、变化的,但人作为德性主体生活在世界上,并以此为基础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是永远不能改变的。完成德性,提高境界,这就是真正的人生。儒家伦理的现代意义就在于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