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碳经济视角下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选择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京津冀碳排放走势的分析,结合三地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劣势,提出低碳经济背景下京津冀产业协作模式和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已成为河北省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在此过程中承接首都产业的转移已成为急迫的现实需要,但如何在实践中顺利推进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在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河北省在承接京津产业转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从河北省角度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进一步推进产业承接的对策建议,从而为相关管理部门的宏观决策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江西社会科学》2016,(3):67-74
本文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推动因素、生产要素和环境效应三方面对产业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构建了压力、状态和响应三个维度的产业转移评价体系,并选择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综合计算,在此基础上运用PSR模型对北京市的转移产业进行了评价测算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初期,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被引入国内,国内经济学者运用该理论对我国施行区域经济差异化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了论证,随后该理论逐步取代了建国后一直沿用的平衡发展理论,成为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本文从产业梯度转移理论入手,对其在我国的发展与践行进行了整理,最后将京津冀框架下的产业转移旳实施效果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京津冀三次产业梯度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在产业高度和三次产业的规模与质量方面,河北与京津的产业梯度差距较大,且尚未出现缩小的趋势。北京经济发展层次相对较高,天津与河北仍然处在工业化进程当中。北京经济增长由知识和技术要素驱动,主要依赖于第三产业,河北主要依靠资源和劳动力要素驱动。河北要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该采取逆梯度推移策略,充分利用京津优势,以三地共同诉求的低碳化发展为切入点,有选择地承接京津产业分工转移,着力培育高新技术集群、配套产业集群和服务外包集群,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  相似文献   

6.
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不仅是三地优化区域功能布局、打造新的京津冀都市圈的核心支撑,也是实现新发展的客观要求,而产业中介组织能够在其中发挥自身的重要服务作用。根据天津滨海新区八大产业的产业中介组织调研数据的分析,近年京津冀三地社会组织数量持续增长,但产业分布较为集中,尚未完全覆盖。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应积极推动产业中介组织的发展,充分发挥其服务作用,引领三地产业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背景下,地方(地区)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决定其发展的实力与潜力。京津冀作为北方最大的城市集聚区和沿海经济圈域之一,构建世界级产业集群对提升该区在全球价值链位置起决定性作用。依据京津冀三地的产业发展态势,该地区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产业、沿海临港产业以及绿色生态产业四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此基础上,可借鉴四个典型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建设京津冀世界级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区域创新能力决定着一个地区的长期竞争力.本文构建了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因素.针对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薄弱环节,提出提升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和建议,如适当增加政府和企业的科技投入,加强京、津、冀地区的产、学、研合作,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创新环境,鼓励中介机构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9.
在对京津冀城市间经济联系强度测算的基础上,以探索性空间分析技术深度刻画雾霾污染的时空演变特征,通过构建空间、时间双固定效应下的空间杜宾模型(SDM)对产业集聚能力、效益、规模对雾霾污染影响的分析表明:1.京津冀基本形成了北京、天津为双核心的“中心—外围”空间辐射的分布格局;2.京津冀雾霾污染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格局;3.产业集聚能力与效应能够显著降低雾霾污染,而产业集聚规模则会加剧雾霾污染。最后根据实证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率高、回流率低的现状,这对河北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并成为制约河北省跟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基础性问题。通过对河北省人才资源现状问题研究和人才流动影响因素分析,提出加快河北省人才回流的对策,有助于促进京津冀人才协同发展,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11.
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与错位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纪良纲  晓国 《河北学刊》2004,24(6):198-201
区际产业转移是区际商品和要素流动之外的另一种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方式。整合京津冀地区的存量资源 ,积极推动京津冀形成基础设施衔接、支柱产业配套、新兴产业共建、一般产业互补的梯度开发模式与分工协作体系 ,是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也是提高区域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2.
京津冀协同发展格局下,三地会展业发展水平、产业规模和发展速度差距明显。基于"钻石模型"分析了河北省会展产业竞争力要素,对三地会展业发展概况进行比较,认为应从产业结构调整、培育特色项目、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政府服务等层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京津冀与长三角产业同构成因及特点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相邻地区间过度的产业结构趋同会对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虽然从一般性测度指标来看,京津冀产业同构程度不如长三角严重,但由于其同构成因及主导行业要素密集类型等特点,更有可能对区域经济的协整发展带来不利影响.京津冀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集聚主要导源于资源禀赋和制度因素,而沪苏浙制造业的重合更多导源于市场和技术因素.两相对比,前者较易引发重复建设、生产能力过剩及恶性竞争等问题,而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集聚和行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化.  相似文献   

14.
产业协同发展是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重要支撑。京津冀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在产业延伸转移、项目合作对接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推进三地文化创意产业的协同发展,通过对京津冀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优势的比较,可以从加强区域联合,形成新的合作机制;实行分层管理,强化产业示范集聚区带动作用;完善产业链建设,提高文化产业区域关联度等方面加强合作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部地区产业发展定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中部地区改革发展中的九省产业发展为参照系 ,通过省际之间产业发展的数据处理及对比分析 ,考证中部地区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中的具体位置 ,认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大致处于工业化的初始阶段 ,只有部分地区和指标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在沿海和国际市场的双重竞争压力下 ,中部地区应根据自身位置走具有中部地区经济特色的效率改进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并在不断冲击和磨合中寻找出一条完成工业化发展的信息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石是培育具有竞争力的制造业集群。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省市通过加强合作,实现了地区和内部制造业集群优势结构的较大变迁。集群优势的获得来源于产业集群升级,是内部动力与外部动力同时作用的结果。区域成功制造业集群的发展经验表明,京津冀制造业集群升级可遵循四种可行路径:嵌入全球价值链升级、推动区域创新网络升级、承接区域产业转移升级、依托钻石体系整体升级。  相似文献   

17.
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发展是产业与物流联动的关键,它们之间具有协整关系.从广西的情况来看,广西产业集群虽已初具规模,但发展壮大还需经过一定的发展历程.促进广西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联动发展,可采取以下策略:建立以城市集群为主体的四个物流带,以产业链为龙头、产业集群为基础的十个物流圈,促进产业集群与产业集群物流的联动发展;围绕产业集群,整合物流资源,将重点物流企业作为核心以加快发展产业集群物流,等等.  相似文献   

18.
产业价值链是厂商内部和厂商之间为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所经历的增加价值的活动过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 ,中小企业应放弃“小而全”模式 ,将自身置于某一产业链中 ,寻求持续发展。缔结产业价值链的关键在于让产业链成为价值链 ,并形成合作多赢的联盟关系 ,树立集群化生产及大中小企业间耦合协调发展的观点。这也是山西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产业协同可以通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推动多领域创新等实现多维度、高效率、可持续的发展,是京津冀一体化的重要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疏解和转移、产业共享体制机制完善、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等方面取得了初步进展,三地产业协同呈现出打造资源共享和整合平台、推进产业链互联和市场一体化、深化生态环境共治和协同创新等新趋势。针对京津冀产业协同过程中出现的产业总体辐射带动能力不足、产业内部发展梯度差距较大、创新势能向产业动能转换不充分、生产要素流动与分配受限等挑战,需要合理布局重点产业和优势产业、健全要素协同平台和机制、加强创新势能转换、完善产业设施和发展环境,以更好推动京津冀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研究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区域旅游产业定位研究的起源、意义、进展、主要观点以及相关研究做了论述,并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难点,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