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一对范畴——“概念”和“存在”》(登载于《读书》一九八五年第二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下论点:一、黑格尔说:事物有其概念,有其存在。二、世界上的物质存在,就其与人的劳动、实践的关系来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存在的,并没有人的劳动参与其间,更不是人的劳动所创造的。另一种事物是经过人的劳动、实践所创造的,或者是人的劳动参与其中的。这里,人们的社会制度也包括在内。三、唯物论者也可以应用“概念”和“存在”这一对范畴来观察客观事物。客观事物莫不有“概念”,有其“存在”。只要赋与“概念”以这样的含义,即任何事物中的本质的必然的规定性,在人的思想上的反映。四、客观事物的概念和存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凡事物的存在,如果具有本质  相似文献   

2.
虚概念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逻辑学通常把概念分为实概念和虚概念,又把现实中没有的或未出现过的事物作为反映对象的概念称为虚概念。那么,我们党提出的“本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本世纪末人均收入八百美元”和未来学家们提出的“电子人”、“可与人体分离的大脑”、“月宫旅馆”等是不是虚概念呢?这是古老的逻辑学在人类不断探索、创造未来过程中必须回答的、也是在今天一日千里的变革时代尤须回答的现实问题。逻辑界曾十分热烈地讨论过虚概念有无外延和内涵的问题,这一问题与上述问题紧密相联,而这个问题的关键或实质在于虚概念有无直接的被反映对象和反映的是什么,亦即有无直接的客观基础。要回答上述问题,必须先解决这个认识论问题。  相似文献   

3.
如果有人問,什么是概念?或者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概念是一种思惟形式。如果再問:什么是思惟形式?則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思惟形式是人的大腦对客現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反映形式。 这样回答,已基本上道出了对思惟形式的唯物論的观点。就是說,这种觀点主張:思惟形式是客观事物的一种反映形式,而不是主观臆造的东西。也就是說,根据这种主  相似文献   

4.
适应于哲学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价值问题的哲学研究正愈益受到重视.人们开始把真理范畴引入价值认识论,并且在价值真理概念问题上出现了分歧.什么是"价值真理"?有一种观点主张:"所谓价值真理,就是正确的价值认识,也即客观事物同人之间的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9期袁贵仁《论价值真理概念的科学性》,以下简称"袁文")我认为这一价值真理概念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5.
一、关子税的概念问题什么是“税”?经济学界众说纷纭,很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辞海》、《中国税收》和《中国社会主义财政学》中的三种不同观点。这几种观点都值得商榷。《辞海》关于税的定义是:“国家对有纳税义务的组织和个人所征收的货币和实物”  相似文献   

6.
一为了说明我们的论题,首先需要探讨一下什么是思维。什么是思维?通常对思维的定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这个定义其实是很武断和很不确切的。怎么算是“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呢?让我们先看一看“间接的和概括的”指的是什么意思?关此,有的书上写道:  相似文献   

7.
<正> 《原道》冠于《文心雕龙》全书之首,属“文之枢纽”,为多数研究者所重视。它的主旨或基本思想是什么?论者意见颇分歧。本文认为,《原道》的主旨在于阐明文学要反映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道理,强调为文必须探求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规律;《原道》所探讨的实质上是文学和现实的关系,其基本观点则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今约略言之以备一说。  相似文献   

8.
谢维营在《上饶师专学报》1997年第5期撰文指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中,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这两个概念在语词组成、概念释义和相互关系等环节上都似是而非,甚至自相矛盾。问题主要出在绝对真理上。从构词规则来看,“绝对真理”绝对地不等于“真理的绝对性”,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绝对正确的反映;从解释意义上说,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应该是互相排斥的,绝对真理是指在广度上无须扩展、在深度上无须深化的真理;从关系意义上说,绝对真理不可能既是和相对真理共处于每一具体真理的属性,又是相对真理的总和。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9.
数学概念是客观事物中数和形的本质属性的反映,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原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怎样搞好初一代数概念的教学。  相似文献   

10.
冉昌光同志在《论联系》(《社会科学研究》一九七九年第四期)一文中,提出了需要重视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联系”学说的研究,我认为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他在什么是“联系”,“联系”在辩证法中的地位,以及怎样理解恩格斯的“辩证法是关于普遍联系的科学”等问题上的观点,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什么是“联系”? 冉文说,“‘联系’所反映的是各种事物、现象、过程以及每一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并着重指出,“世界上各种事物、现象的各种各样的联系,其基本的意义就是相互作用”。我认为,冉文把联系归结为相互作用是不妥的。第一、恩格斯不是在相互作用的意义上使用“联系”这一哲学概念的。他在《自然辩证  相似文献   

11.
杨献珍同志说:“任何事物是‘合二而一’的”,“什么叫对立的统一?中国有句古语,‘合二而一’,这句话的意思是物是合二而一的”,客观事物根本规律的“合二而一”,来自方以智(明末人)的《东西均》,这是“中国古代的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方以智的“合二而一”思想,是否是客观事物的根本规律?是否是“关于对立统一的光辉思想”?本文就方以智的“合二而一”,作简单分析。  相似文献   

12.
广东逻辑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于十二月十八至二十日在佛山举行。现将论点简介如下:一、在概念的定义中,关于概念究竟反映什么这个问题,有三种观点。①、概念反映思维对象。它可以是客观事物,可以是主观的东西、甚至是思维的东西。②、概念就是反映对象。在“对象”前加上“思维”二字,是没有必要的,因为我们谈的“对象”就是思维的反映对象。③、由于概念的反映主要是概括的反映,是反映对象的共同之点的,所以,概念所反映的,应该是“一群(或一类)对象”。二、在概念反映对象的什么问题上,有四种意见。①、反映本质属性。因为概念按其本性来说,都是反映对象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是对同类事物的抽象。②、定义除了要说明概念反映的是“本质属性”(属差)外,还应加上“一般属性”(种)。③、概念是反映特有属性的。④、概念是反映固有属性的,即既包括本质属性,又包括非本质属性的。  相似文献   

13.
乍一看到《错误思想也来源于实践》这个题目,觉得很新奇。读罢文章以后,也觉得有些道理。“正确的思想只能从实践中来”和“错误的思想也来源于实践”,不都是“思想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观点吗?以后我重读了毛主席的《实践论》和《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又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正> “形似”和“神似”是我国古代的两个审美范畴。对于它们的看法,古人有争论,今人也有分歧。这里想谈一点我们的粗浅看法。什么是“形似”呢?“形似”就是样子的“象”,是指艺术形象与被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形状的相似而言,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反映出了客观事物的主要特征——这一事物区别于另一事物的特殊性。因此“形似”也就是艺术上的真,是艺术真的一个重要方面。“形似”是艺术表现的基本法则,反映现实“铺采擒文,体物写志”的基础,也是审美意象能够成立的基础。文艺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艺术品应当忠实地描摹出客观事物的真实形  相似文献   

15.
论人的本质和人性概念的区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人的特性问题,同时使用了“人的本质”和“人性”这两个概念。这两个概念各自的涵义是什么呢?它们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呢?多年来国内外流行一种看法:人性就是人的本质,二者简单等同,完全一致。我们认为,过去把人的本质混同于人  相似文献   

16.
1.是否存在“单独概念”? 形式逻辑的概念分类,首先是依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数量而把概念分为“单独概念”和“普遍概念”。它认为,既然思维对象分为单独对象和类对象,概念作为思维对象的反映,就应当相应地分为反映某一特定对象的单独概念和反映某一类对象的普遍概念。这样理解和说明概念与思维对象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根据进行概念分类,是不妥当的。概念作为人类反映现实的思维形式,它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功能是抽象和概括。概念的抽象和  相似文献   

17.
袁宏毅同志在《关于“物质”定义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1年第4期)一文中,提出了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定义和如何表述物质概念的问题,读后很受启发。我也本着探讨的精神,对该文提出一些商榷意见,请袁宏毅同志及其他同志教正。 一、如何理解列宁的物质概念? 《探讨》一文说,“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属于认识论范畴的,而且是作为主观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面出现的,所以这一定义的任务不是回答世界本原是什么的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来论证上述观点。现在按照该文行文的顺序,考察一下该文的观点是否符合列宁的本意。 第一,从列宁物质定义的产生过程看,列宁的,物质概念是“哲学范畴”。  相似文献   

18.
王泉强同志在《对真理定义的质疑》一文中,对“真理就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里的正确反映”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在这个真理的定义中,“除了人们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外,剩下的还有对客观事物现象的正确反映,即正确的感性认识,而如果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感性认识也是  相似文献   

19.
不少普通逻辑教材和通俗逻辑读物里,在论述概念定义与概念内涵、外延的定义上,存在着定义与内涵不分、主观与客观相混淆的情况。一些同志为了在逻辑的领域里坚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但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机械论。这是造成逻辑理论长期混乱、甚至不能自圆其说的重要思想根源之一。现在是应该把这个问题讨论清楚的时候了。一、不应把概念的定义与概念内涵的定义混同起来对这两者的定义,流行的逻辑读物有这样一些提法: “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底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有关的本质属性。”“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叫做概念的内涵”。“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的思维形式”;“概念的内涵就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概念就是事物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概念的内涵,就是这个概念所指的事物特有的属性”。  相似文献   

20.
一直以来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内涵与演进、“市民社会”与“资产阶级社会”概念的区分(马克思使用同一个德语词表达这两个概念)等问题都是学界关注的焦点,并且尚未完全达成共识.如今借助MEGA2法语文献可发现,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经历了显著变化,甚至后期“市民社会”概念经历了分化与消失.而且,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与变化,客观反映了马克思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的思想发展进程.因此,本文将回顾《克罗茨纳赫笔记》《巴黎笔记》《致巴·瓦·安年柯夫》《哲学的贫困》《资本论》法语文献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概念的使用状况,梳理法语语境中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进一步探究马克思剖析资本主义的理论逻辑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