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姜文姬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5,(4):126-128
消息来源是新闻媒体赖以安身立命的根本.西方新闻界有一句行话没有一个记者能超出他的消息来源,记者提供的新闻的质量取决于消息来源的质量.如果媒体拥有广泛而强大的消息来源,无疑能在激烈的新闻竞争中拔得头筹.但如果对消息来源使用和处理不当,也会惹来无穷的麻烦.因为事实性差错大多发生在消息来源上,匿名消息来源更是假新闻的温床,而且容易引起法律纠纷,从而影响媒体的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项亮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8(1):111-114
新闻来源是指在新闻形成过程中向大众传媒及新闻记者提供新闻线索和背景资料的机构和个人.新闻来源是新闻事实的提供者、新闻资源的占有者和新闻权威的代理者,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新闻传播的质量.为了克服新闻来源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新闻传播者必须遵守新闻工作准则和职业道德,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调查核实新闻来源,力争真实、客观、公正地传播新闻信息. 相似文献
3.
商建辉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5):87-92
新闻来源作为新闻原料的提供者,与新闻部门进行交易的动机,既包括获得良好的社会形象,又包括避免不良的媒体信息。在公共关系产业迅速发展、记者队伍与所提供的内容之间不成比例的增长,以及记者考核体系"重量不重质"的倾向的格局下,利用公共关系的消息来源乘虚而入,一些组织和个人通过公共关系影响媒介发出自己的声音、展示自己的形象、争取自身的利益。这些组织和个人影响媒介对他们报道的路径有:控制新闻渠道、制造新闻、信息补贴等。 相似文献
4.
5.
学术期刊匿名审稿制的现实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全山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6):148-150
学术期刊刊发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及语言的专业性,这就要求学术期刊必须严把审稿关。目前学术期刊审稿制度日益暴露出弊端,因此学术期刊要完善审稿制度,逐步建立匿名审稿。从内外部环境和已有的成功经验出发,论证学术期刊实行匿名审稿制的可行性,重点分析匿名审稿制的功能和效果,认为匿名审稿可确保审稿过程规范,维护审稿的公正性,持续提高期刊质量,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建制分析。 相似文献
6.
吴定勇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151-154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日益多元分化和丰富多样的城市生活,从社会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和文化娱乐新闻等方面,为都市报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报道题材,促使都市报的新闻来源市场不断形成与成熟,这是近年来都市报得以横空出世并笑傲江湖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7.
美国匿名消息源:使用规范与伦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以君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61(5):623-627
媒体从业者对匿名消息源的运用一直是美国新闻界探讨新闻伦理问题时一个无法回避的难题。由于复杂的原因,匿名消息源有时扮演天使传播正义的声音,有时又是幕后“魔鬼”制造事端,他们的出现使媒体从业者在实践过程中遭遇到诸多新闻职业道德与法律上的问题。媒体从业者做出的选择是试图通过制定相关的行为规范以正确运用匿名消息源。 相似文献
8.
社交媒体这一现代信息通信新技术为人们创造了联系密切、信息量大的社会交往与资讯获取的平台,形塑了人际交往新形式。但社交媒体引发的隐私问题日益严重,隐私悖论问题接踵而来。文章在社交场景化隐私定义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隐私悖论这一现象的产生与其在社交软件使用过程中的自我表露心理、隐私关注以及风险感知因素相关,然后以使用者视角对隐私悖论当前所面临的公私边界矛盾、数字化记忆和删除矛盾、传播情境和社交身份矛盾、感知风险和利益影响矛盾等两难问题进行剖析,并在文章结尾对社交媒体中隐私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9.
禹建湘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7,(1)
在中国文学史上,女性作家尽管受到男性中心主义的桎梏,但依然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她们的作品,从而拒绝了匿名。新的历史时期,女性曾经也遭遇了隐形缺席,但在女性主义推动下,她们终究浮出了历史地表。 相似文献
10.
匿名消息来源一直以来是一个颇受争议的问题,中外学者、媒体研究员对匿名消息来源的定义各抒己见。当前,媒体滥用匿名消息来源现象严重,以对《广州日报》各种消息来源的情况进行的数据统计为例,匿名消息来源所占比重之大恰恰证明了这一点。滥用匿名消息来源产生的原因各异。关键在于洞察其危害,兴利除弊。 相似文献
11.
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宁波传媒事业的发展也面临着转型升级、增量提质的现实困境。传统媒体影响力逐渐减弱、报纸同质化竞争日益加剧、新媒体规模尚需进一步扩大等问题严重阻碍了的宁波传媒事业快速发展。加快媒介融合进程,实现全媒体传播;提升新闻传播质量,扩大媒体影响力;建立灵活的影视创作机制,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是宁波传媒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及其社会控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赵继伦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5-10
大众媒介是受媒介权力主体控制的。从正面讲,它既可以成为国家权力的延伸,实现对主流意识的传播,成为社会共识的凝合剂,也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监督制衡力量;它既是一种传播文化知识的权力,也是对反文化或消极文化实现控制的权力。从负面讲,由于大众媒介权力主体的非理性化倾向,导致大众媒介权力的滥用,表现为放弃文化启蒙和道德教化的社会责任;放弃环境监督和理性批判的社会责任,无原则地操纵或利用媒介;放弃文化理想和艺术创造的社会责任,制造和传播毫无审美价值的庸俗文化。这是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思想相背离的。"对控制的控制"是我们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确定大众媒介权力的合理限度,依靠社会力量对大众媒介权力的主体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大众传媒的良性秩序。 相似文献
13.
朱悦怡 《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3):9-12
共产党员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到党的领导的正确实施和有效实现,关系到党在新的环境和条件下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关系到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党的先进性通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体现。共产党员要努力在思想上以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在政治上坚定理想信念,工作上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风上坚持“两个务必”,从而永葆共产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4.
《江泽民文选》是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和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奋斗历程的真实记录,与时俱进是其理论精髓。与时俱进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关键是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是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余维法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35-37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牢记"两个务必"是现实的需要。牢记"两个务必"必须坚持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永葆党的先进性。 相似文献
16.
把握媒介政治道德伦理属性,加强大学生媒介素质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媒介的政治和道德伦理属性十分必要和迫切.我们在实施媒介素质教育的时候,首先应当引导大学生抱着积极的态度来认识和理解媒介的政治属性,并牢牢把握我国媒介价值观的理论来源;同时,还要引导大学生理解和把握媒介的伦理道德属性,让大学生形成规范的道德伦理观念体系,形成与人为善的优良品德,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大众传播媒介中接受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最终以大学为阵地,逐步将媒介素质教育辐射到大众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与晚清革命论略——以思想史为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顺力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6):114-120
晚清社会思潮的嬗变乃至辛亥革命的爆发与近代大众传媒的出现有着密切的关系。甲午战前,知识精英主要通过著书立说或上书言事对社会产生影响;甲午战后,则通过大众传媒而加以广泛传播。以报刊传媒的方式议论时政,影响舆论,使严重的民族危机和腐败的清王朝都得到了"倍数效应"和"扩散效应"的放大和流播。其催化作用,为动荡的晚清社会增添了极大的变数,也使"革命"二字开始深入人心,晚清革命即如欲来的山雨,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18.
王颖吉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3,(1):80-8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 ,加入WTO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化历史进程的重大举措 ,在此背景下中国传媒也肩负着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经济安全和文化及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任 ,为此我国传媒应当在集团化建设、体制改革、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健全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尽快增强以经济实力为核心的媒体综合实力并研究和充分利用WTO规则和其他国际经济活动准则保护壮大自己 ,以争取能在以WTO为竞争平台的全球化博弈中取胜 相似文献
19.
保持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时期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体系及机制研究”课题组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4):1-10
高校学生党员在保持党员先进性方面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形成教育、管理、监督的长效机制。只有通过组织制度和投入的保障,实施学习教育、实践、监督及考评机制的创新,才能真正形成让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