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养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国古代文论中"气"这一概念的生成过程和内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考查和论述,对其范畴内诸如"养神"、"养气"、"制动"、"远近"、"无我"、"脱俗"等术语进行了辨析,并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认为对"养气"之说应从创作心理、修身养性、伦理道德、学问人品诸方面综合地理解和阐述.  相似文献   

2.
笔者采用罗克奇价值观问卷对新生代蓝领工人的价值观及其对职业稳定性的影响进行了定量分析。对新生代蓝领工人而言,最重视的5项终极性价值观依次为"舒适的生活"、"家庭安全"、"幸福"、"自尊"和"真挚的友谊",而最重视的5项工具性价值观依次为"雄心勃勃"、"正直"、"负责"、"心胸开阔"和"智慧"。相对上一代蓝领工人,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振奋的生活"、"成熟的爱"、"自由"、"睿智"、"美丽的世界、"救世"、"成就感"等价值目标的追求,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更重视对"智慧"、"清洁"、"能干"、"富于想象"、"自我控制"、"独立"、"礼貌"、"符合逻辑"等价值目标的追求。在终极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舒适的生活"、"快乐"、"国家的安全"和"真挚的友谊"这4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而在工具性价值观上,新生代蓝领工人对"勇敢"、"顺从"这2项价值观的重视度显著影响着职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归纳了<马氏文通>对语值零碎的、不自觉的研究,认为这种研究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对有无"之"字造成节律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节律值的考察;二、对指名代字"是"和"此"、传信助字"也"和"矣"、助读的"也"和"者"等语用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表义值的考察;三、对转词介以"以"字位置前后造成句意自足与不自足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语义联结值的考察;四、对"也"字助实字与否造成句子新旧信息差异的比较,体现了马氏对信息传递值的考察.  相似文献   

4.
"对文"在训诂、校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而历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理解。本文在澄清"对文"和"反义对文"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论衡》中的用例,主要就其中的"反义对文"进行了探讨,内容涉及它的结构形式、特点、作用等几个方面,以期以此为突破口展开对"对文"和"反义对文"的广泛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通过"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三个维度的对比分析,新、老两代农民工在对法的运行过程、法的信服程度和对法律至上权威性的评价方面趋于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对法律条文、法定权利义务和法的作用的认知上,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获取、运用特别是维权的途径和方式上,以及在法与其他规范冲突时和明知不合法时的行为选择上普遍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仍有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在"尊法"、"守法"和"用法"意识上同样呈现出老一代农民工所具有的"实用性"、"功利性"和"非自觉性"等特点。上述代际差异特征应当在推进城乡法治建设和法治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予以充分考虑并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将顾客满意或不满意的服务经历定义为关键事件,提出了一种以关键事件为基础的测量和改善服务质量的方法.该方法由"寻找关键事件"、"了解雇员观点"、"关键事件分类"和"管理事件诱因"四个步骤组成,并从"顾客对服务结果的感知"、"员工对服务传递系统失败时的反应"、"员工对顾客需求的反应"以及"员工的自发行为"四个角度来识别关键事件的诱因和管理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7.
"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旗帜和标杆,主要包含四个方面的生成逻辑:其一,它源于对以不断扩大的世界市场和此起彼伏的侵略扩张与霸权战争为核心的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践行和超越;其二,它源于对中国优秀传统"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天下为公"的世界观、"和而不同"的文明观的弘扬和发展;其三,它源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承和创新;其四,它源于对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城邦政治思想、"永久和平论"、"世界精神"、"世界主义"等国际主义理念的吸收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文摘:西方翻译理论界从1953年开始流行以"对当"(Equivalent/Equivalence)为核心概念的翻译理论。"对当"误译为"对等"、"相当"误译为"相等",此误译导致了对西方这一整个翻译理论的严重误读和曲解。翻译术语Equivalence/Equivalent应该翻译成"相当"、或"相似"、"对当"、"贴近"而非"等值"、"对等"、"对等语"。  相似文献   

9.
明代后期,陆时雍和许学夷对诗趣予以了集中论评与阐说.陆时雍评诗视域较为宽广圆融,对由"才"、"情"、"理"所衍生出的诗趣都体现出推赏之意;他对诗趣的化俗为雅性、自然随意性、有无相生性、表层生发性等作出了阐说.许学夷评诗最为推尚"兴趣""对"意趣"、"机趣"、"奇趣"也表现出称赏;他对"兴趣"的偶然生发性以及性情为生发"真趣"之本予以了阐说.他们为古典诗学"趣"范畴的不断深化和完善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从“开个玩笑”的语篇功能看相关词语的词典释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词典》对"玩笑"、"开玩笑"、"开个玩笑"、"开什么玩笑"的收录处理和释义做法尚需推敲。可根据语料,根据语篇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对"开个玩笑"、"开什么玩笑"的性质、含义和用法作充分描写和解释,由此对"玩笑"和"开玩笑"等词和短语作出新的释义修改和示例调整。此项研究表明,在语篇分析视角下,基于语料库,多角度考察词语的性质、义项和实际用法,有利于全面认识词语的意义,有利于解决具体词语的词典收录问题和释义问题。此项研究还有助于我们理解现代汉语"词"和"语"的构成以及词汇化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江苏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发现,两个地区教师实施"新课程"时,在对"新课程"的了解程度、按"新课程"理念实施新课程、"新课程"目标能否达到和过程性评价的实施现状四个方面有明显差异;对"新课程"的态度、"新教材"的看法以及实施"新课程"后工作量和工作难度的变化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既强调流行音乐的娱乐性和当下性满足,又力图探索流行音乐背后的符号象征和情感共鸣,既包含快感消费等表层内容,又重视情感消费等深层涵义———大学生对流行音乐的消费行为可以解读为多层次、多元化和多价值的传播过程,在这个消费过程兼传播过程中,大学生扮演"受者"、"传者"、"消费者"、"再生产者"等多重角色,通过对音乐消费品的选择和传播来建构自己的身份和个性,表达对情感、对生活、对社会的亲历感受,完成对流行文化的接触、认知与理解。  相似文献   

13.
城市群建设是城市协调和共同发展的主要方式。首先对促进欧盟区域一体化的"经济协调政策"、"社会公共政策"以及"可持续发展政策"三方面的政策进行归纳和分析,并通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收入、储蓄和净贷款/借款总额"、"进出口总额"以及"资源生产率"四个指标对上述政策的协调效应加以检验,从而进一步探讨欧盟区域一体化的政策经验对我国城市群建设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博爱"是孙中山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孙中山把"博爱"、"天下为公"、"世界大同"视为理想的最高境界和追求的最远目标.他不遗余力地宣传"博爱"思想,多次把"博爱"题词分赠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赢得世人对他的尊敬与好评.孙中山的"博爱"观是"人类宝筏,政治极则",是孙中山无穷之希望,是伟大之思想."博爱",就是爱我中华,爱友好的国家、民族和人民.通过"博爱"来宣示中华民族对世界各国和各民族、全人类的友好、和平和合作、发展的愿望.这一思想体现了孙中山的宽阔胸怀和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格,对实现世界和平及中国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世界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解读经历了直觉、理性、人心三个阶段,他的直觉说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的直观,二为本能的良知良能,随着认识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用"直觉"理解中国文化的不妥,遂而提出了"理性"与"人心"的概念,而且梁漱溟对"理性"和"人心"赋予了特殊的含义。通过对"直觉"、"理性"和"人心"(梁漱溟在不同时期对文化的解读核心用语)的梳理,我们可以看出梁漱溟对文化尤其是对中国文化解读的得与失。尤为重要的是,梁漱溟对"良知良能"的来源试图结合现代的生物科学予以新的解答,这是对"人心"或曰"良知良能"的终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重构原意"与"创生意义"是教学中"理解"的两种形象。"重构原意"下的教学展现为对客观化知识的偏好、对传递型教学的信守和对符合性评价标准的青睐;"创生意义"下的教学显现为对建构性知识的追求、对对话教学的倡导和对生成性评价标准的切近。基于教学作为德性生活的要求,实现从客观化知识到建构性知识、从传递型教学到对话教学、从符合性评价标准到生成性评价标准的转换,即从"重构原意"到"创造意义"的转换,反映了教学"进化"的逻辑和方向。  相似文献   

17.
从"对杂于佛教情形之分辨"、"对理解佛教情状之完善"、"对争辩佛、儒异同观点之总结"、"对宋儒取胜佛教策略的提升"4个方面,展示了朱熹对宋儒关于佛教、佛教与儒学关系的认识和主张检讨之情形;认为朱熹在这些方面既有所继承,亦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8.
先秦时期,儒、道、名、法、墨等家对"名"均有自身独到的看法。而《老子》对"名"的论述最富有哲学意味,《老子》通过对"名"、"道"、"言"的解析,展现了其独特的"名"论,并进一步论证了"有"和"无"落实到"名"的区域之后,"有名"、"无名"的区分与关联。  相似文献   

19.
汉代的唐山夫人、班昭、和熹邓后三位女性,以"成文"之思为中心命题,开始对"文"发表见解.唐山夫人的"孝道随世"说、班昭的"君子之思"说、和熹邓后的"圣人之情"说,分别回答了为何"成文"和"成文"何为的问题,成为中国古代妇女文学批评之滥觞,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20.
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是儒家文化中的核心概念,也是其最高的价值原则.儒家"和"文化蕴涵着"和为贵"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的动力机制、"和实生物"的发展理路、"执两用中"的思维方式、"天人合一"的终极诉求这样一个逻辑系统,共同诠释其深刻的理论实质.全面把握儒家"和"文化的理论实质,事关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事关对儒家"和"文化的当代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