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中国所选择的渐进式改革路径是否可以说是成功的?是否存在一个"中国模式"?这个问题很复杂,很难回答。根据经济学家通常的理解,"模式"是一种理论性构架,描摹现实经济中的一些特定关系。"中国模式"的"模式"一词,更多指的是一系列历史事件所组成的一个真实过程,而这一过程足以成为其他国家模仿的方式或范例。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经成为中国改革新的突破口,社会管理呼唤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社会组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催化剂",社会组织具有整合各方面力量和资源的功能,社会组织以民生建设为核心提供社会服务,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充当社会矛盾的"安全阀"。因此,政府有责任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积极功能。  相似文献   

3.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语出惊人:中国经济规模将在2016年首超美国,到时按货币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将逾19万亿美元,而美国则为18.8万亿美元。由于IMF是一家权威国际机构,做如此激进预测,给日益升温的"中国模式"之争加了把火。IMF说的是5年以后的事,也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结束时。所见略同的是,4月20日,在本刊与清华大学国际传媒研究中心和春秋研究院共同主办的"百年清华·中国模式"高峰论坛上,"中国模式"论始倡者之一,全国政协常委、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在发言中指出:大约5年以后,"中国模式"会变得更清晰,更为世人所了解与接受。这是美好的愿景,毕竟还有5年,一切都建立在某种假设之上。国内外持"中国崩溃"论、"不可持续"论者从没有停止忧心忡忡和提出尖锐批评。即使是对中国模式持最乐观判断的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维为也承认,中国模式还存在很多缺陷与问题急待解决。中国是否独创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其内涵与外延是什么?是不是具有普遍意义?是不是西方主流之外一种新话语力量的崛起?随着对中国模式越来越热的争议,参与的精英人士越来越多,其结论、走向如何,会越来越大地影响正在高速发展且不算稳定的中国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基本面。可以说这场讨论、争议本身会对现实产生重大影响,由于它太重要,以致有可能产生"预言自我实现"的效应。因此,我们呼吁参与争论者诉诸严肃的学术规范和学术理性,在尊重事实与逻辑的基础上贡献自己的智慧。我们欣喜地看到,参与此次论坛讨论的嘉宾大多是国内学术前沿广受尊重的学者,他们展示了最新研究成果。我们希望5年后不仅能印证IMF的预言,还能印证此间学者们的大部分判断,也许5年还不够,这没关系,这场争论的意义已不言自明。  相似文献   

4.
很多人认为中国的模式就是"专制+市场",而西方的模式是"民主+市场"。最近哈佛大学的约莫教授把它概括得学术化了一点,是"列宁主义政权+市场",说法变了,但实质是一样的。关于中国模式的争论,关键不是什么经济发展道路之类的问题,而是体制问题。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后,中国这样一个后进国家利用"后发优势",以出口导向型的赶超战略实现了中国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但从增长方式来看,仍然是一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这种模式所依赖的就是低成本优势,实施能源价格补贴从而扭曲能源价格就是例证。然而从2003年中国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开始,能源价格已经受制于国际能源价格的影响。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原油进口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高达50%。而且,中国经济增长的低效率模式,使得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与日俱增,可以说中国经济对石油价格非常敏感。而2008年能源价格飙升,必然造成对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巨大冲击,甚至会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速从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不可否认,在中国原油进口依赖度和国际能源价格来断上涨的背景下,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尤其是中国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的低效率,严重威胁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前景。因此,本文讨论能源问题与中国经济增长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也是讨论外部冲击和中国经济波动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
肖春兵 《职业时空》2012,(9):127-128,131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文章立足于高校,力图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课程改革、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等方面探究解决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钱玲 《职业》2011,(33):92-93
"体验式学习"源自美国斯坦佛大学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佛大学有关方面的教授与专家为了创造一套新的教学方式而对儿童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儿童在智力、技能、社交能力等很多方面的学习,都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进行的,而且一旦掌握便自然地记忆成为习惯模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在于基本摆脱了过去"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等国家运动式治理的经验教训,采取了走向"不折腾"的制度化治理方式。中国社会转型最重要的特征和最深刻的意义在于,把市场化、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改革三重重大的社会转型浓缩在了同一个历史时代,  相似文献   

9.
郑永年:中国模式的核心是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提到中国模式,人们首先想起的就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在很多人那里,"改革开放"和"中国模式"这两个概念,几乎是可以交换使用的同义词。而"改革开放"又和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理论联系在一起。人们甚至认为,"中国模式"的特点就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似乎很有道理,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0.
维基解密网站新公布的"未经修改"的电文,将与美国外交有接触的中国"联系人"姓名和保护级别一道抖露在阳光下,在中国媒体和坊间引发了一轮关于"线人"和"米线"的热烈讨论。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伴生出一系列不平衡问题,其中东西部差距的扩大引起社会各方面以至外国政治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东西部差距扩大是客观事实。本文要讨论的是,差距的扩大是怎样产生的?对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怎样才能使差距不断缩小?特别是要采取哪些改革措施来缩小差距?  相似文献   

12.
答问录     
本刊上一辑刊出了于建嵘教授2007年10月30日在美国的演讲记录,受到读者的关注。这里再刊出作者在演讲现场的答问,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中国模式必有,越到将来说得越清楚。也许到本世纪中叶,中国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时候,不需要我们自己在这里争辩中国模式,中国已经成为一种世界公认的模式了。  相似文献   

14.
近几年来,民生新闻成为各大电视媒体最为普通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老百姓最为关注最为喜爱的电视栏目.因为民生新闻节目关注的是人们的身边事,与平常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温情的人文关怀.民生电视新闻主要着眼点在于"国计民生"中的"民生"二字,是新闻宣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真实体现.其呈现特点是以平民的视角观察、记录和报道普通百姓的生活.民生新闻作为一个大众化、生活化的节目,如何提高节目的品质已经是一个值得广大电视新闻工作者关注的问题,文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5.
赵继敏 《城市》2011,(12):74-79
北京在奥运会之后,提出了建设"三个北京"的城市发展目标,对首都生态环境建设给予了高度重视。围绕"绿色北京"、"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命题,绝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城市建设的资源环境管理、生态科技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等物质层面的内容,对于"绿色北京"精神层面的问题关注不足。有文章曾指出,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最大障碍是从政府官员到普通民众冷漠的环保意识,即生态文化培育的不足。本文主要讨论北京生态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范艳梅 《现代交际》2011,(3):207+206-207,206
"浸入式"教学法作为一种第二语言习得教学方法在国外语言教学领域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得以推广和普及。本文通过对加拿大语言浸入式教学法的介绍,结合目前高校教学的困难,对浸入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中的发展进行讨论。在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将该方法应用于一些专业学科的双语教学当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所以"浸入式"教学法完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被应用于高级英语教学的改革当中。  相似文献   

17.
王春霞  王洪稷 《现代妇女》2014,(11):119-119
本文主要从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这三种模式所主张的观点进行分析,探讨其对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公有制实现形式、效率与平等观在解决当前我国社会分配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与经济民主等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以改革的思维调整宏观经济治理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总体上看,中国的宏观经济已经由萧条进入了复苏,但从"止跌-复苏"四阶段理论来看,中国宏观经济还处于"政策刺激性反弹阶段"向"市场需求反弹阶段"的过渡期,经济全面复苏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本次刺激计划本质上是投资驱动型方案,而以投资为主体的短期刺激政策并不足以引领中国走出"周期性"与"全局性"的经济衰退。本文认为,"扩内需"与"增长模式的转轨"必须以"改革"为前提和先导;短期宏观刺激政策的效率不取决于刺激的大小,还在于宏观调控政策的微观传递机制的重塑。因此,以改革的思维调整宏观经济治理原则就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高昉 《现代交际》2014,(4):231-231
进入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育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对高等学校的计算机教学进行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要求,它既是培养高科技计算机人才的需要,又是完善我国教育体制的需要。但是,中国目前在计算机教育方面的创新仍有明显不足,应当从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完善。笔者针对这一需要,提出了一些对高校计算机创新性教育具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这是约旦哈希姆王国留学生尤·萨·哈塔伊白在北京师范大学师从王富仁教授攻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所撰写的一篇博士论文摘要.现应作者要求刊出,以期引起中阿文学界的关注,鼓励中阿文学爱好者写出更多有见解、有质量的佳文力作,密切中阿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