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性别是理解革命和社会运动的重要视角。本文聚焦中东剧变后突尼斯与埃及的宪法设计在女性权利保障方面的明显差异,并尝试从政治力量妥协程度和女性团体动员能力两个分析维度进行解释。论文认为,突尼斯政治力量通过制度化的政党竞争以及公民组织构建的对话平台达成妥协,制宪过程纳入各派别的意识形态和利益诉求,再加上妇女团体广泛深入的政治动员,女性权利得以在宪法安排中实现巨大推进;而埃及教俗势力对抗更为激烈,在政权更迭的同时均实施单方面工具性制宪,女性团体受机会结构限制也难以施加积极影响,因此宪法设计中的女性权利条款更不稳定和彻底。探讨上述内容对于厘清性别与政治转型和制度安排的复杂关系具有经验积累和理论生产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年来在中东变局中实施了建设性介入的政策,这是广义干预概念下一种灵活的政策行为,即依据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强调客观中立地提出政策建议,超越了西方的传统干涉概念。中国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以和平等问题以及促进中东总体和平稳定的政策立场上均体现了这种政策的核心要素。中国在中东变局中的建设性介入政策,是其和平外交政策的一贯性表现,彰显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仅有助于维护自身国家利益,而且有利于国际和地区问题的和平解决,为中国参与解决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重要范示。  相似文献   

3.
穆巴拉克政权的倒台开启了埃及政治重建进程。2012年岁末围绕宪法公投的政治危机乃是"一·二五"革命后,埃及社会政治力量格局演进的逻辑结果。伊斯兰主义者、世俗自由派和军方是后穆巴拉克时代左右埃及社会进程的三大力量。宪法危机的实质是未来埃及社会政治走向的大博弈,其背后是埃及宗教与世俗力量的对决以及总统与司法部门的冲突。军方在埃及政治经济事务中的利益和影响盘根错节,其在平衡宗教、世俗两派中努力保持"局势仲裁者"角色。在相当程度上,这场宪法公投危机折射出埃及乃至整个中东变局曲折复杂的演进态势及其发展前景。穆尔西访华有助于推动中埃战略合作关系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
阿拉伯世界自2011年以来发生持续动荡,埃及、突尼斯、利比亚、叙利亚先后出现政局动荡甚至政局颠覆。当前阿拉伯世界的各种力量之间相互博弈,这将长期左右阿拉伯世界的政局。伊斯兰政治势力不断壮大,其极端思想及行为是阿拉伯世界政局动荡的重要影响力量,阿拉伯世界的青年人对政局不满,不断爆发大规模示威游行,处于边缘地位的工人阶级、世俗主义者与非政治民众对当前局势的态度也影响着阿拉伯地区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2011年埃及政治变局凸显了当代埃及青年问题的严重性,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冷战后埃及青年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教育不公平现象普遍,青年失业率居高不下;青年成家困难,住房问题难以解决;青年性健康及吸食毒品问题令人担忧。青年问题不仅影响到埃及经济的持续发展与外交政策的制定,而且关系着埃及社会的稳定,并不自觉地推动了埃及政局的变革。通过对埃及青年问题进行审视发现其实质上是埃及人口问题的衍生品,而且青年问题已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因而需要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  相似文献   

6.
英国《金融时报》刊载了一篇署名戴维·加德纳的文章称,阿拉伯半岛的宗教改革运动基本上与19世纪的阿拉伯政治改革运动同时期。与现在一样,到19世纪60年代宪法改革已经扎下根的突尼斯和埃及当时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锋。但阿拉伯人的首次觉醒或突尼斯复兴党(Nahda)建国和宪政的正常进程被打断,它的原初民主表述因英法帝国长达一个世纪的入侵而受到怀疑。  相似文献   

7.
据黎巴嫩的《事件周刊》和科威特《政治报》报道,在1995年1月1日关贸总协定改为世界贸易组织之际及世界经济日益趋于区域化、集团化的大形势下,已经成为该组织成员国的阿拉伯国家如摩洛哥、埃及、科威特、突尼斯、巴林和毛里塔尼亚均已采取相  相似文献   

8.
2011,抗议年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2011年正成为全球化的一个拐点。这一年中,有两件事具有标志性的意义。首先是阿拉伯国家持续的抗议运动,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政权的更迭,并没有给充满暴力的街头抗议画上句号。推翻了穆巴拉克的埃及,血腥的暴力冲突死灰复燃;叙利亚的抗议运动愈演愈烈;而也门的萨利赫政权已摇摇欲坠。其次是...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7日,突尼斯"茉莉花革命"爆发后,总统本.阿里带家人离境,飞抵沙特阿拉伯,结束了其长达23年的统治。随后,在突尼斯变革的"雪球效应"的影响下,埃及、利比亚、也门、叙利亚以及其他阿拉伯国家相继发生了反政府的变革。本文着重探讨导致2010~2011年突尼斯变革的内外原因,阐述变革后突尼斯的政局现状并展望其未来走向。  相似文献   

10.
2011年初以来,突尼斯开始由威权政治向民主政治转型。政党在推动突尼斯民主转型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数年的演变,突尼斯的政党制度从碎片化向制度化转变,但制度化进程尚未完成。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党制度提供了政治参与的途径,建立了新的宪政制度,形成了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理性竞争机制,提高了突尼斯政治现代化的程度。转型时期突尼斯的政治稳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党制度发展。突尼斯的政党制度在中东剧变之后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建立起了现代政党制度。然而,由于突尼斯的政治稳定与政党制度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其政党制度发展的不充分导致民主巩固的前景并不明朗。  相似文献   

11.
突尼斯和埃及巨变,让饱受萨利赫权贵资本主义之苦的也门民众,被几大反对势力重新动员,却莫衷一是,乱象纷呈。动荡始于2011年1月的也门政局,在6月3日,总统府内清真寺遭到炮击后更趋动荡。随着总统萨利赫及总理、议长等众多高官受伤,萨利赫转至沙特疗伤而将难以顺利返国,权力真空中的也门面临爆发内战的危险。反萨力量被中东风潮激活突尼斯、埃及剧变促使也门民众对萨利赫的权贵资本主义不满情绪大爆发。  相似文献   

12.
今年6月在阿尔及利亚举行了第二届国际动画节,法国、保加利亚、东德、意大利、突尼斯、埃及等六国的艺术家在会上献艺,埃及是首次参加国际动画节,并获得一等奖.东德、保加利亚的艺术家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金字塔报)  相似文献   

13.
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亚和也门的强人政府相继倒台。在这场"中东波"的冲击下,叙利亚巴沙尔政府也岌岌可危。叙利亚危机持续了三年多仍然久拖未决主要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国内,这次危机已由一场民众追求自由、民主的政治活动转变为一场教派和世俗力量的斗争;在外部,各国势力在叙利亚展开地缘政治博弈,使原本就很复杂的局势更加迷雾重重。中东"心脏"叙利亚的局势朝何方向发展,关系到整个中东地区的稳定和格局的未来。  相似文献   

14.
贝杜因艺术节埃及海滨城市马特鲁于今年10月上旬举办了首届贝杜因艺术节,文化部长法鲁克主持了开幕式,卡塔尔、约旦、突尼斯、利此亚、阿曼等阿拉伯国家派代表团参加了这次艺术节。参加这次艺术节的还有阿斯旺、西奈、马特鲁等具有贝杜因风格的埃及省市代表队。  相似文献   

15.
自2011年以来,实现稳定和发展成为突尼斯民主转型的核心问题。突尼斯剧变后,伴随萨拉菲主义的扩散和国际政治的影响,突尼斯陷入了多重安全困境,突出表现为恐怖主义威胁不断上升,政治、社会、经济等领域的安全威胁相互交织,这对突尼斯的安全治理构成了严峻挑战。在民主转型的过程中,突尼斯政府面临低迷的经济形势、混乱的政治环境和前任政府遗留的种种弊端,在安全治理方面乏善可陈,成效有限。安全困境已成为困扰突尼斯民主转型的重要制约因素,进而导致突尼斯民主转型前景不明朗,有可能迁延多年。  相似文献   

16.
放眼当今世界,既有新加坡这样的人民行动党一党长期执政但人民生活富裕安宁的国家,也有非洲一些多党竞争并出现选举乱象、民不聊生的国家。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不管是威权国家,还是民主政体,都必须把人民的福祉放在首位。突尼斯和埃及政局突变再次揭示了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道理——"民可载舟,亦可覆舟"。  相似文献   

17.
刘晖 《阿拉伯世界》2003,(2):41-43,6
本文从司法、社会经济,政治生活,婚姻状况等方面,通过实例,数字,对比,分析等方面,展现出突尼斯妇女在突尼斯国家中的地位,原因和影响,反映出她们的社会地位高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妇女。  相似文献   

18.
从埃及看中东变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埃及局势变化的原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外交三个方面。穆巴拉克时期的专制统治受到全球化的挑战;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的严重失业和贫困问题,因为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输入型通货膨胀而加剧;长期的亲美、亲以外交引发民众不满和街头抗议。埃及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探索综合发展模式、建立稳定持久的政治体制,这意味着变局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埃及在外交上将采取更为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立场,与土耳其等国组成中立阵营。亲美、反美、中立三个阵营并立,伊朗模式和土耳其模式相互竞争,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削弱,中东变局将催生新的战略格局。  相似文献   

19.
1986年4月2日,阿拉伯电影协会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了第四届阿拉伯电影节。阿拉伯电影协会于1982年在法国成立,从1983到1985年已在巴黎举办了三届阿拉伯电影节。在巴黎举办阿拉伯电影节,目的是为法国观众放映最新阿拉伯优秀电影,评选阿拉伯最佳导演和演员。埃及陶菲格·萨利赫荣膺本届电影节最佳导演称号,获得本届电影节最佳女演员桂冠的是埃及女电影明星马吉黛。参加这届电影节的,有埃及、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突尼斯、黎巴嫩等阿  相似文献   

20.
资讯     
阿拉伯的国家建设失败阿拉伯国家作为一块巨大的社会试验田出现的时间尚不足50年。在打着各种通常带有左倾民族主义色彩的政治旗号的同时,专制政权企图打破传统的社会结构,用国家制度取而代之。但到了穆巴拉克、卡扎菲和本·阿里当政吋,埃及、利比亚及突尼斯社会开始重新使川现代化以前的方式调解社会关系,西方称之为"腐败"。在这种情况下,阿拉伯人不明白为什么还需要官僚国家这种上层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