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0 毫秒
1.
美的书店开张 1927年5月由新文化社附办的美的书店在上海四马路510号正式开张。老上海四马路,是海派文化的基础和源头,一条统共1453米长的四马路上,居然有大小书报馆一百余家。而刚刚呱呱坠地的名不见经传的美的书店,如何在强手如林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求得一个生存发展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以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的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呈现出一系列新面貌,艰难地在危机中左右突围。以精神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文化传承性为特征的文化消费是衡量一个城市乃至于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准,因此发展城市的文化消费成为当下决策中的重中之重。从文学艺术、科学教育、文化产业以及文化消费等几个方面来看,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可谓是萧条中的繁荣、低沉中的攀升以及重创中的完善。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的培育,传统文化消费点的更新以及文化消费品本身质量的提升,都使得文化消费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在总结2009年上海文化消费的现状之后,抓住2010年在上海举行世博会的机遇、迪斯尼乐园落户上海、游乐业的稳健发展以及政策上向文化消费的延伸等,都是下一阶段上海文化产业振兴决策中应该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3.
上海,其独特的城市气质一直为人津津乐道,而上海更是以独特的区位条件孕育出了融合欧美文化和江南水乡文化的海派文化.上海的国际化发展与本土文化接轨过程中能够被直观感受到的一点就是老上海历史街道与现代方式的融合,本文以茂名南路为代表观察上海历史建筑与现代生活方式的融合与碰撞,希望能总结出其特征,为历史建筑保护和开发提供新思路,宣扬海派文化.  相似文献   

4.
“十二五”期间,上海在促进文化消费、发展文化产业,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方面做出许多努力和有益尝试.面向“十三五”,上海文化消费仍有巨大提升空间:一是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向国际文化大都市标准靠拢;二是进一步雅动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三是加强国际旅游强市建设,注重上海形象的塑造;四是加快城市文化消费空间打造;五是注重文化消费主体的阶层化特征,培育健康向上消费理念.  相似文献   

5.
作为现代开放性大都会的上海与作为大众娱乐文化形式的电影在精神气质上是相通的,他们都是梦想升起的地方。上海电影一旦丧失了海派文化造梦的特质.也就没有什么魅力可言了。上海电影与海派文化共存共荣的关键品质包括小资气息、商业化、娱乐美学、文人传统等等,上海电影的复兴必须以海派文化为精神内核。  相似文献   

6.
《中外书摘》2014,(2):106-107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成立,这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又一次把国内的关注点吸引到上海浦东这片热土上。那么,什么叫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什么在上海设立?  相似文献   

7.
“十二五”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上海迫切需要以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加快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及创意产业体系等。在此基础上,上海应积极营造有利于文化发展的综合环境,并提出构建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8.
李锦生 《公关世界》2016,(13):71-73
目前主流的历史街区保护大致有两条路子:一是文创及商业化的路子,在历史街区、历史建筑中植入商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功能,比如上海新天地、成都锦里等;二是大量未开发的历史街区,还延续着原有生活,是一种“冰冻封存”的方式。我们不禁要问,哪一个才是真正的历史街区?  相似文献   

9.
2011兔年春节刚过不久,BestBuy在上海宣布关掉了自己的门店,很快芭比娃娃旗舰店也说是完成了商业使命即将退出上海市场,是中国人不能接受体验消费还是外企在中国水土不服?  相似文献   

10.
上海是座美丽的城市,去过那里的人,都会对她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可是,你知道吗?上海还有个更美的地方,初来上海的人是绝对找不到的,那是一条不足500米长的小路,坐落在闹市区一处很不起眼的地方。我之所以说她美,绝不是指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或指雕梁两栋、小桥流水;恰恰相反,她的淑女般的恬静,她的秋涛春花般的气质,由内向外抒发的高雅的情愫,及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不知使多少路人放慢了脚步,频频回首,流连其间,如痴如醉。她的名字叫“甜爱路”。  相似文献   

11.
世博会是上海城市转型发展的一次重要机遇。通过对上海世博园区后续文化功能开发决定因素的分析,并借鉴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世博园区文化功能开发的有益经验,提出上海世博园及周边综合文化功能开发的构想、原则和项目举措。  相似文献   

12.
李黄珍  胡学萃 《职业》2008,(11):12-12
当行业变故不可避免,企业面临生存危机,员工该何去何从?是坐以待毙?还是未雨绸缪?本刊记者邀请香港德诺信有限公司上海代表处中国区经理、高级经营师King Rae Yao先生为读者支招。  相似文献   

13.
星光 《老人天地》2013,(11):28-29
一群年近花甲的老人用人力车拉着各自的高龄老母组团去旅行,从上海到北京,乍听上去有些匪夷所思……他们的初衷是什么?其间又发生了哪些感人的故事?  相似文献   

14.
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包括文化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文化消费结构的优化两方面,这对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提高人口素质、社会稳定和增强城市软实力均具有重要意义。扩大上海文化消费,关键在于树立都市文化消费品牌,发展文化消费价值链或集聚带,提升文化内涵和形象;重点是抓好"三网融合",大力推进信息服务的基础设施和大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创新机制,培育原创文化,吸引文化人才,建立文化高地;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陆续成立一批社会工作枢纽型组织,在链接资源、统筹协调社工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些组织是如何建立的?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发挥了何种作用?与政府有什么样的关系?带着这些疑问,笔者随调研组一行赴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嘉兴五地对5个社会工作枢纽型组织(分别为B、S、Z、C、J)进行了调查。  相似文献   

16.
作为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文化消费紧贴时代发展潮流、彰显市民社会精神生活、带动新型经济发展,反映了当下中国文化消费的新趋向。2012年,上海文化消费在体现都市文化消费延续性特征的同时,彰显众多新的面貌:实体性文化消费持续攀升,精神性文化消费正扩大份额,创意性文化消费异军突起、引领全国风尚,综合性文化消费显示出更强生命力。后世博时代的上海,文化消费载体的体系性建构、新型文化消费空间的开拓、市民文化个性与趣味的养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模式的确立等都成为上海文化消费的新特征。上海具有独特的文化资源与区位优势,上海文化消费还有广阔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17.
上海的十个县是怎样并入上海的?1953年,国家实行计划经济政策,上海的副食品供应出现紧缺现象,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当时的上海市领导想到向国务院要土地扩大菜田,保证食品供应,从而有了上海的十个县。  相似文献   

18.
小溪 《职业》2010,(1):48-49
近年来,我国来华的外籍人士日益攀升,仅上海每年常住的外国人就高达50多万。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情有独钟,给自己取个中文名字更是成了新鲜时尚的事情。上海一名女孩发现其中商机,于是利用所长,针对性地专为外宾取名,短短一年时间,她就赚了个盆满钵溢。她为何能成功,又带给人们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9.
从10月1日起,上海将实施柔性延迟办理申领基本养老金手续。上海市人保局称,上海将男性的退休年龄从60岁延迟到65岁,女性从50岁延迟到60岁。对于延迟退休的政策你是怎么看的?倒顷向于早退休还是晚退休呢?  相似文献   

20.
上海在近代中国文化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1843年开埠以后,它在与外国文化的碰撞交融中,异军突起。在此之前,华夏大地上的文化殿堂中,地位显赫的是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岭南文化和吴越文化等。上海文化其实是笼罩在吴越文化之下的,它周围的名城苏州、南京(金陵)和杭州,过去地位比之要高得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