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国故事是我国历代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文艺题材。《三国志通俗演义》(下简称《通俗演义》)成书以后,仍然以其它艺术形式流传着,人物和情节也多有与《通俗演义》不同者。《三国志玉玺传》(下简称《玉玺传》)就是其中之一种。  相似文献   

2.
本文着重分析和探讨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作者认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第一部成熟的《三国演义》版本,无论从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文学演进的规律来看,它都只能是明中叶的作品;《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也不是罗贯中,而是一位有较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湛的文学修养的文士,他很可能就是为此书作序的庸愚子(金华蒋大器)。  相似文献   

3.
关于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问题,自三十年代郑振铎先生将其定在“元末明初”之后,即为学界所遵从,似乎已成定论。现存几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也都将其定为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作。但近年来有人出了一些疑问,认为此书既然刊行于明嘉靖壬午年(1522),且前此并无罗贯中作《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明确记载,因而从中国俗文学发展的史实看,《三国志通俗演义》不会是成书于元末明初,而应当是明中叶的产品。但这也只是一种推测而已,并无多少确证。另一方面,又有人从该书的地名注中找了一些证据,定此书为元代的作品,  相似文献   

4.
《三国志通俗演义》当成书于明中叶弘治六年左右。主要依据为目前所知最早的两件资料:一是嘉靖壬午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首所载庸愚子蒋大器于弘治甲寅为该书写的序文;一是郎瑛《七修类稿》中的两段文字。还可以见诸《明孝宗实录》的一则材料作为佐证。而在目前学术界中仍占主导地位的“元末明初说”则有种种漏洞,难圆其说。  相似文献   

5.
《三国志通俗演义》夹注及诗文论赞何人所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在探讨《三国志演义》的成书年代和作者问题上,学术界一些同志注意了对《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通俗演义》)夹注的研究,试图通过夹注中的今地名来推断作品的成书年代。由于一些研究者认定夹注为《通俗演义》。原作者罗贯中本人所加,这样,夹注中所出现今地名存在的年代,自然被认为是《通俗演义》的成书年代,也就是作者罗贯中所处的年代,看来一切都很顺乎情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由于书中今地名所标志的年代并不一  相似文献   

6.
罗贯中《三国,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明弘治甲寅蒋大器序、嘉靖壬午张尚德序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这个本子是否为罗氏原本,近年来人们的看法是很不统一的。我认为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不是罗贯中的原本,这是从它本身就可找到确凿证据  相似文献   

7.
论《三国志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纪德君 《学术研究》2004,(5):130-134
三国志演义》的整体叙事框架主要源自《资治通鉴》和《资治通鉴纲目》。其外在的结构体式 ,诸如分卷、分则、立题目 ,每卷标明所叙之事的年代起迄 ,以及正文中常常标出纪元朝号等 ,都显示了《演义》与《通鉴》、《通鉴纲目》的密切联系 ,其内在的叙事结构也基本上是“通鉴”式的 ,其帝蜀寇魏的思想倾向 ,也明显受到了《通鉴纲目》的影响。因此 ,研究《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 ,应充分重视《通鉴》和《通鉴纲目》曾经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版本演变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全面考察了《三国志演义》的版本演变过程,清晰地阐述了各阶段的不同特色及其递嬗关系。《三国志演义》的版本可分为四个系统:通俗演义系统、志传系统、批评本系统、毛本系统。嘉靖元年刊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出现之前,应存在一种或数种“旧本”,这种版本的文字与嘉靖本不完全相同。在嘉靖本之后出现的余象斗本中有比较详的关索故事为嘉靖本所无,此外,在细节描写上,在文字上,在引用诗赋论赞上,在人名、地名、时间、名物上都存在诸多差异,这实际是保留着嘉靖本以前更早版本形态的表征,是嘉靖本之前存在“旧本”的有力佐证  相似文献   

9.
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长篇历史演义,也是我国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一。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三国演义》本子,是弘治甲寅年(公元1494年)序,嘉靖壬午年(公元1522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题为“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说明这是罗贯中根据陈寿的《三国志》,取材于三国的历史,加以敷衍、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10.
《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在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画廊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1984年,在汉魏故都洛阳召开的第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我曾提交一篇拙文《〈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诸葛亮形象》(载《〈三国演义〉论文集》1985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意在说明诸葛亮是体现《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理想的人物,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代表;在艺术上带有早期英雄传奇的特色。作者运用对比、  相似文献   

11.
论魏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魏延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他“身长九尺,面如重枣,目似朗星,如关云长模样,武艺独魁。”(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卷九,《刘玄德败走江陵》则。下引此书,只注卷,则。)但他的经历却远不如关羽顺遂,地位也不如关羽显赫,更不象关羽那样深受后人尊崇。 他与黄忠并起一时,勇毅相侔,勋劳略等,但他却没能象黄忠那样,留下“忠勇老将”的美名。  相似文献   

12.
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①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②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③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一“虚”与“实”的问题,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以班固为代表的史学家和一些正统文人,曾一再指责小说“迂诞依托”,“其言浅薄”,荒诞不经;认为小说均系“违理”之“道听途说”,“损实”之“街谈巷议”;要求小说作家不要“苟出异端,虚益新事”,使其“真伪不别,是非相乱”。宋元以后,随着通俗小说中的“讲史”的发展,特别是元末明初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出现,有关小说创作中的“虚实”问题的讨论,也就转移和集中到历史演义小说创作如何对待历史真实和艺术虚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3.
三足鼎立与三分归一─—从《三国演义》看“三”的运用坚毅在明代文学中,罗贯中著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毛宗岗父子评改后叫《三国演义》)是我国历史小说中出类拔萃的作品。它的出现标志着古典历史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取材于西晋史学家陈寿撰写的《三国志》和元代话本《...  相似文献   

14.
《李笠翁批阅三国志》(以下简称“李批本”),封面题“笠翁评阅绘像三国志第一才子书”,二十四卷一百二十回,图一百二十叶二百四十幅,清两衡堂刊本,藏首都图书馆、法国巴黎国家图书馆。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著录。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年新出版的《李渔全集》第十、十一卷收入。  相似文献   

15.
赤壁之战“十月”之说 ,既与史料记载赤壁之战爆发前的“盛寒”季节不合 ,又与曹操战前在江陵逗留许久等情况矛盾 ,难以成立 ;“十一月”之说 ,部分受《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影响 ,且不明该年有闰十二月 ,以致折中于《三国志》记载与孙盛的疑问之间。孙盛《异同评》之误解 ,乃因不明纪传体史书中纪、传的不同功能及叙事方法所致。赤壁战役发生时间 ,陈寿《三国志》、袁宏《后汉纪》记载的“十二月” ,准确可信。由此为赤壁之战研究中有关分歧的解决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悲剧看儒家文化对士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振铎先生在评价《三国志通俗演义》(以下简称《三国演义》)时说过:“一部三国志通俗演义虽说的是叙述三国故事,其实只是一部‘诸葛孔明传记’。”(见《〈三国志演义〉的演化》) 深入地剖析一下诸葛亮的形象及其悲剧性命运,我们就会发现,《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这个头号理想人物,实际上是一个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形象的集大成者。在他的身上,不仅熔铸了历代封建文人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他们的追求和向往,寄托了他们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而且他一生的所做所为,更集中体现了儒家思想和文化对封建士人的深刻影响。 中国的士人阶层,是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群体。他们不是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的代表,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他们只能依附统治阶级,随社会形势的变化而沉浮。在这种情况下,广大知识分子只能将实现自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流变及其美学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古代小说“三复情节”的构想源于先民对数字“三”的特殊认识。由先秦“卜筮不过三”、“礼以三为成”演为后世“事不过三”,中国古代小说乃有了“三复情节”现象。“三复情节”萌芽于汉魏六朝,形成于唐代,宋元时的《三国志平话》至明初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使之发展到成熟,此后祖构者众。其美学意义在于体现了美的比例、尺度和节奏,合乎中国人的审美心理和习惯,是中国古代小说一个具体而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8.
第三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于1985年10月22日至26日在江苏镇江市举行。会议着重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关于罗贯中的生平和思想(一) 关于罗贯中的籍贯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意见认为,罗贯中是太原人,主要根据是:(1)明代贾仲明《录鬼簿续编》明确记载:“罗贯中,太原人”,而贾仲明与罗贯中“为忘年交”,所记当不误;(2)罗贯中创作的几部小说中着意褒美的主要人物,如《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中的李存孝,《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关羽,《三  相似文献   

19.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是继《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后又一座三国史的里程碑,是三国题材由历史到小说漫长演化史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一环。它对上融陈寿原著与裴注于一体,兼采其长而出之以编年,对下影响到“说三分”与《三国志演义》创作。在思维方式,材料整合,叙事艺术,语言风格以及文化观念等史传与小说相通方面《资治通鉴》对罗贯中创作《三国志演义》也产生了诸多影响,在三国题材演化史上具有突出地位与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中国《三国演义》学会秘书长沈伯俊最近指出:现在通行的《三国演义》版本,由于作者知识的局限或一时笔误,或由于传抄、刊刻之误,存在着大量的“技术性错误”,大致可以分为五类:(一)人物错误。包括人名错讹、字号错讹、人物身份错讹、人物关系错讹。如张飞本字“益德”。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沿用无误,毛宗岗却擅改为“翼德”。(二)地理错误。包括:政区概念错误,如“沛国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