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广东省农村转移劳动力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就业能力、就业稳定性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并从理论上阐述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与其就业稳定性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就业能力对其城市融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就业稳定性对其城市融入未通过显著性检验;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能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就业技能,经济融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城市融入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流动和转移关系到我国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就业管理的诸多问题.基于二元经济转换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根据在昌图县等地的大规模调研数据,对辽宁省农民工转移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对数据的回归分析,得到了辽宁省外出农民工转移规律,构建了二元经济结构下辽宁劳动力流动和收入的关系模型.运用ARMA模型计量方法,预测出辽宁省未来外出农民工数量将逐年增加,但增速趋于平稳.  相似文献   

3.
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其自身受教育的程度对转移速度、就业状况等方面有很大的影响.并且,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转移对成人教育提出了挑战.为此,就必须深化农村和城市成人教育改革,促进农村剩余女性劳动力的有效转移.  相似文献   

4.
"科教兴村"计划的实施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仍然处在探索阶段,如何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国外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通过对国外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考察,归纳概括出其主要的动因,并进行综合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5.
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是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必然出现的社会经济现象.引导其有序转移,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工作的一个重要问题.回顾20多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历程,制约其顺畅转移和合理流动的因素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现行的一些管理制度.本文从我国现行的户口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制度、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聚集、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制约进行分析,阐述目前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湖北省千万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当前阶段,农民工在市民化进程中出现自边缘化倾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彻底性受到影响。从农村劳动力的农村退出环节、城镇进入环节、城镇融合环节分析,有理由认为,相较于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行为推进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经济利益诱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今不顺利、难彻底、欠稳定,户籍制度及其衍生的隐性藩篱仍是其深层次原因,应破除制度障碍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农村劳动力“剩余”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进行了理论分析,运用统计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吉林省农村劳动力“剩余”的数量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数量进行了估算和预测,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得出“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未必是“剩余”,“剩余”的农村劳动力未必就“转移”的结论,提出引导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村城市化模式的需求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需求方面研究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趋向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目标选择的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人口特征和城市化迁移选择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转移劳动力迁移行为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得出了中国农村城市化的模式不能以小城镇为主等重要结论。  相似文献   

9.
基于广东省711个问卷调查数据,通过信度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证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量表的内部一致性、方差解释率以及模型拟合指数均达到理想水平,显示出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由职业认同、就业技能和社会资本3个维度构成。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的自我感知测量结果显示,总体水平不低,社会资本的作用发挥较好,就业技能仍是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提升的关键因素;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劳动力对其转移就业能力高低感知不一。为此,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教育与培训,强化社会网络和信息交流平台建设,进一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职业认同感,针对不同个性特征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差异化的帮扶。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我国农村转移劳动力已超过农村劳动力总量的三分之一,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近年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有所放慢。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基本情况 (一)2003年末已转移农村劳动力约1.7亿人。据对全国31个省(区、市)6.8万个农村住户和7100个行政村的抽样调查,2003年末,农村转移劳动力达16950万人(约1.7亿),比上年增加490万人,增长3%。转移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为34.9%,比  相似文献   

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战略选择.加速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空间,创造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环境,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当前应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2.
走出去转移农村劳动力势在必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分为农村内部转移和农村外部转移两种形式。农村内部转移在产业分布上是农村劳动力由一产向二三产业转移;在地域分布上是由乡村向所在集镇转移,基本特征是“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农村外部转移有两种形式:一是农村劳动力直接迁移至城镇,即农民变市民;二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虽然既离土又离乡,但农民的身份没有变。最近,江苏农村调查局对全省所有县(市、区)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快速调查,共调查了700乡镇7000户农户,2500家企业。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以下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正> 1985年以后,安徽经济发展已由超常发展格局逐渐让位于常规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被超常发展所启动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包括产业间转移和地域间转移,已成为解决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推动农村乃至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后,不断启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历史契机,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农村劳动力转移有其复杂而深刻的机制,只有将转移机制分析清楚,才能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并发挥政策的预期效应。本文试图从宏观动因分析和微观劳动力相关因素探讨两方面分析安徽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机制。  相似文献   

14.
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近年来已为人们特别是党政领导所普遍关注。为了能够观察、总结其规律,广西农调队对33个县132个乡(镇)396个村民小组进行了连续多年的跟踪调查。现将近几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调查结果及对有关问题的看法作一简要概述,供有关部门进行决策参考。 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特征 一、1988—1992年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相似文献   

15.
选取反映农村市场化进程的六项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根据统计年鉴数据,对辽宁省1992~2006年农村总体市场化水平进行测度.分析测度结果,得出劳动力市场化是辽宁省农村总体市场化的重要推动力量,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流动,促进了劳动力市场化水平的提高等结论.由此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及土地流转收益的合理分配机制、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以及加快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等推动辽宁省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浅析凉山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凉山州有较多的剩余农村劳动力,近年来已有20万人向非农产业转移,并取得了较为可观的劳动收入,但是这部分劳动力占全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比例还较少,并存在受教育程度较低,职业技能水平低,竞争力低等诸多问题,限制了剩余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本文结合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调查,论述了民族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面临的问题和对策,提出了加强农村劳动力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政府的服务、管理、引导的职能等措施,降低劳动力转移的风险,从而鼓励和推动凉山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17.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陷阱是指当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阶段时,农业就业比重将相对稳定。发展中国家会提前陷入农村劳动力转移陷阱,即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一定程度时,就不再转移了,农业就业比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我国应对此问题对策是尽快实施农地规模化经营战略,顺利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在不断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中,山东省农村女性劳动力不断转移到非农产业,其转移总量与速度呈加速增长趋势。转移农村女性劳动力对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农村女性也在城市化进程中得以提升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制定并实行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转移主体素质的制约;待转移劳动力观念的制约;农村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制约;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的制约等。为此,本文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0.
关于成人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在分析研究了农村劳动力总体现状、劳动力转移情况以及劳动力教育培训状况的基础上,对成人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服务的培养目标、原则确定、机制创设与运作策略进行了构建与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