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意轻言、重质轻文一直是先秦语言哲学的主流,对佛经翻译理论有深远的影响.从道安的“五失本三不易”中可以推断出,“本”是指原文内容,道安认为形式即“本”(内容),主张“案本而传”的“质派”译文,并讨论了翻译中可能涉及的形式损失.“形式即内容”的语言哲学体现了佛经翻译对内容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
道安翻译思想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梁启超推崇为“译界之大恩人”的东晋佛经翻译大师道安,在翻译界一直被归入直译派风格的翻译家;但通过考证相关史料,及分析其“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其译风应该是意译。  相似文献   

3.
论释道安对其"五失本"翻译原则的态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释道安在长安组织佛经译场的过程中,为了指导和规范译场的翻译活动,提出了"五失本"和"三不易"的思想.人们对"三不易"思想认识比较一致,而对"五失本"思想,特别是释道安对于"失本"所持的态度问题,在认识上一直存在分歧.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认为释道安不允许译者在五种情况下失本;二是认为释道安允许译者只有在五种情况下可以"失本".通过对释道安的佛经翻译思想进行综合分析,从原则上讲,释道安是不主张译文"失本"的,但在具体翻译实践中,如果译者精通梵(胡)、汉两语,翻译水平高超,文字驾驭娴熟,译文能做到既不"失实",又更具可读性和可接受性,适当做些删削文饰工作也并非不可.所以,"五失本"是释道安对译场佛经翻译所提出的一般性原则,但他并不拘泥于这个原则,而是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道安般若学思想是"本无"还是"性空",学界一直存有疑义。本文认为"本无"与"性空"思想是道安般若学思想的两个向度。从本体论而言,道安的"本无"思想受魏晋玄学贵无论、本体论思维方式的影响,是发挥"以无为本"的玄学学说;从认识论而言,道安"性空"思想主张以般若智慧洞见"本末等尔"、"有无均净"来体证"诸法实相",不同于魏晋玄学贵无论"得意忘象"的认识思路,属般若学正解。道安般若学思想在本体论和认识论上的不一致性,是玄佛两种不同思维方式相互融摄的间接反映。  相似文献   

5.
在关于翻译的传统话语描述中,"直译论"不仅作为方法论为"原著中心论"保驾护航,而且它还内在地设置了一个自我文化的零度假设的前提.这一前提不仅矮化了译者的自我文化,而且也不利于译者/译文价值的认识与评介.本文认为:只有承认语言自身是建构的,译入语也同样是对译出语之建构,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翻译是从A至B的线性流变.  相似文献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鲁迅提出的"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独树一帜,其"宁信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是在当时张景深所倡导的"宁顺不信"的背景下提出的。实际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与"顺"二者相兼顾,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要学习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使直译与意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文学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学表达出来;把代表语言文学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学表达出来。鲁迅提出的直译在当时的中国可算是独树一帜,其宁信不顺这一翻译原则是在当时张景深所倡导的宁顺不信的背景下提出的。实际上对于翻译标准,鲁迅先生也是主张信与顺二者相兼顾,要想翻译一篇好的文章,就必须要有扎实的外语功底,还要学习他国的风俗习惯和文化发展,使直译与意译互相补充,互相融合,互相渗透,相辅相成,真正做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8.
“三失”青少年处于闲散状态,游走于社会边缘,更容易走向犯罪的深渊。基于浙江省2000-201O年“三失”青少年犯罪的情况显示,“三失”青少年犯罪问题不容忽视。鉴于此,需要切实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保“三失”青少年以受教育权和就业权、家庭生活权等为核心的生存、发展权,解决青少年失业、失学、失管问题。  相似文献   

9.
习语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物,其国俗语义丰富生动。在英汉习语互译中很多译者倾向于全盘直译,致使在翻译过程中国俗语义或流失、或变化,从而导致文化误读。本文将从译者心理、翻译的具体表现与不足、处理建议三方面对该做法进行详细的研究与分析。  相似文献   

10.
班固讥司马迁“是非颇谬于圣人”,受其影响,宋人轻诋司马迁为“乱道”。但自秦观、唐庚、晁公武等对班固的讥议以及“乱道”的说法表示诘难以后,经过一个时期的论争,清代学者完全同意班固看法的人就很少了。相反,对班固“史公三失”的说法加以辩驳的倒不少。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哲学层面的"以人为本"是对中世纪神本主义的反动,是贬斥神性、张扬人性;社会发展理念的"以人为本"是对当代物本主义的社会发展模式的反动,是拒绝物本回归人本,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对"神本"的超越意味着理性的胜利,而理性的片面化则导致"物本"."以人为本"的最终含义是实现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对《西厢记》的思想性评价,历来针对其第五本的大团圆结局而颇多微词,甚至直接影响了对其整个思想性的全面准确评价。本文联系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西厢记》主题的发展演变、才子佳人戏剧的社会心理基础和封建文人的情爱心理以及元代文人的特殊心态等方面的分析中,指出《西厢记》大团圆的结局超出了一般才子佳人戏的俗套,包蕴了丰厚的社会思想内容,从而对这一结局和第五本作出了不同于前人的较为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言理论”与“行理论”脱节反映了教师“教育理论失觉”现象。对教育理论作用认识不足,对教育理论的理解能力有待提高,忽视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迷失于对万能教学法的追寻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成因。重视理论,内化理论,提升根植于自身实践的理论,是培育教师理论自觉的理想策略。  相似文献   

14.
在钱钟书所有文艺学研究中,有关翻译的论述所占篇幅极少。然而,相比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他对翻译问题的关注算是持久和深刻的。关于钱钟书的翻译思想,我们大致可以用三个关键词进行概略:"换器弹曲"、译之"化境"和"失本成译"。"换器弹曲"乃译之名,译之"化境"乃译之归,"失本成译"乃译之实。"失本成译"是钱钟书对翻译史上翻译文本总体面貌的概括性描述,亦是钱钟书整体翻译观的核心;译之"化境"则是他对翻译概念特别是文学翻译属性的理论性规定。用"归化"顺畅的目的语表达换易原文从而使译本臻至"化境"固然是文学翻译的使命和理想,然而"化境"的"丰满理想"时常遭遇"无失不成译"的"干瘪现实"。  相似文献   

15.
论“能本管理”理论在高校教师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当今的高等院校教师管理中,传统的论资排辈和亦步亦趋模式已遭到摒弃。而建立在“能力人”假设基础上的“能本管理”理论在高等院校教师的管理中已初露端倪。文章首先厘清了“能本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指出了当今在高校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把“能本管理”理论运用于高校教师管理之中,以推动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6.
六家本系统的明州本不仅仅有删略李善注的情形,而且也有删略五臣注的地方.对五臣注的删略有些部分以校语的形式明删,有些部分则是径直删去的暗删.不做任何说明.删略的五臣注,与保存的注释都有所差别,个别甚至差别较大.在贯彻秀州本删注体例方面.明州本又作了进一步发挥,有些已经超出了体例本身的范围.由此.对五臣注的学术评价更需要考虑注释的删减现象并由此造成的五臣地位的进一步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17.
赵家祥教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存在很多依据,但他给出的依据却没有一个能够成立,从而证明不了这一理论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提出来的。赵家祥教授的“两个概念混同”和“三个自相矛盾”的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因为这些说法缺少文本依据并且与他赞同的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8.
上博藏简《民之父母》篇着重探讨了“五至”、“三无”和“五起”三事。此三者分别对应于“志”、“气”和“气志”三大范畴,同时也对应着礼乐之实、礼乐之原和礼乐之用三个方面。“五至”强调了“志”的主导作用,谈的是礼乐之实;“三无”则主张“气”是“志”的外化,讲的是礼乐之原;“五起”是对前两者的进一步发挥,主要突出礼乐之用。其对应的“气志”则是“志”和“气”的统一,正如礼乐之用是由礼乐之实和礼乐之原所造就的一样。  相似文献   

19.
随着现代管理思想的演变,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也经历了以"事"为本、以"人"为本、以"能"为本和以"心"为本四个发展阶段。这些管理理念不同程度地运用到了军队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之中。从历史维度,运用比较法综合研究这些管理理念嬗变途径,有助于正确理解他们的内涵与外延,更好地为军队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的“气”本论,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一是魏晋南北朝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提出与确立期;二是唐宋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发展与兴盛期;三是元明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承传与充实期;四是清代是古典散文以“气”为本论的深化与完善期。上述四个时期,标示出我国古代散文理论批评中对以“气”本的标树与论说,经历了一个不断拓展、充实、深化与完善的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