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安忆是一位颇有个性和思想深度的作家,其近期的一组短篇小说显示了她对女性生存状态的思考.<舞伴><闺中><小新娘>和<云低处>均以女性为中心人物,显示了对两性融合的信念与探索.不同的是,前三者以单纯的女性立场,通过揭示她们的内心情感来表达其渴望;而后者则以开阔的两性视野,通过两性的接触对话,暗示了两性融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的今天,人类仍然面临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作为两性之一的女性如何实现自身的自由与发展问题仍令人十分关注。作者从伍尔夫的经典之作《一间自己的房间》入手进行分析,认为未来女性应在经济和思想独立的基础上,争取与男性合作,取长补短,优势互补,最终实现两性融合,彻底消除性别差异,而代之以“人”的差异,才是真正实现自己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电影艺术与时代普遍的社会心理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于两性关系的探讨,也逐渐成为电影艺术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态,本文力图通过对1966年鲍方导演的《画皮》,1993年胡金铨导演的《画皮之阴阳法王》,和2008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中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对比,探究不同时代的两性情感在电影中的痕迹和两性地位的细微变化。  相似文献   

4.
从性别视角看,造成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这一小说主人公———“陌生女人”悲剧的原因在于边缘性的社会地位、两性的生理差异、倔强个性与偏执心理。在小说中,茨威格揭示了两性隔阂的客观存在,暗示了解读女性心理的必要,并表达了其对消除两性隔阂的期盼。  相似文献   

5.
张文娟 《齐鲁学刊》2004,(6):110-111
基于张洁一贯的女性主义立场,《无字》无疑是一部关于女人的历史性作品。从《爱,是不能忘记的》到《无字》,经过了执着呼唤理想真爱、寻求女性方舟庇护、揭开两性温情面纱、切号母亲历史的脉搏,张洁的作品是一个诠释两性以及人类不可回避的问题序列,从中我们可以清晰窥见张洁对文学和现实的二重世界进行探索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6.
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色》以后现代女性思想对美国社会的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进行了深刻批判,同时阐释了她的妇女主义思想——维护人类两性的和谐发展。《紫色》作为一部具有后现代女性思想的文本,对今天女性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性和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帆 《理论界》2006,(11):181-183
本文从女性视角重读弗·施莱格尔颇受争议的经典小说《路清德》,剖析施莱格尔在作品中对女性富有“创生精神”的爱、“移情”法则与现代婚姻观、“两性同体”的人类构想,展现女性引领人类上升的轨迹,勾勒出两性未来世界的理想图景,《路清德》也由此成为解读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对女性精神构想的艺术范本。  相似文献   

8.
顾玮 《东岳论丛》2006,27(4):110-113
透过《作女》“时尚化”的外表,我们发现:张抗抗既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女性主义批评文本,又表现出对二元对立性别模式的警惕和摒弃,作家以女性话语的重要实践,在现代商业社会的“两性废墟”上完成了理想两性文化模式的大胆想像。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西方女性主义文论逐渐脱离早期女性与男性对立抗争的狭隘观念,在强调两性相异性的同时,也强调了两性的相通性,这与吴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里提出的"雌雄同体"概念是一致的.《到灯塔去》最终完成了对旧模式的解构,将一个消除中心、各种成分重新融合贯通的画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相似文献   

10.
赵迎 《东岳论丛》2012,33(5):31-34
作为“以塑造男性角色、观照男性世界、思考男性本质而著称的男性作家”,海明威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及他对于女性的态度一直是评论界争论不休的焦点.本文以海明威的小说《伊甸园》为例,通过分析海明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人的生活经历,旨在阐释海明威不是一个对女性世界麻木不仁的作家,也不是一个所谓的男权崇拜者,他是一个具有双性视角的作家,并在解决两性冲突问题上做出了难能可贵的探索.  相似文献   

11.
当代华裔女作家塑造的母亲形象颇多,也颇为成功。文章结合社会性别理论,通过对比分析汤亭亭《女勇士》中“勇兰”和谭恩美《喜福会》中“琳达”两位母亲形象,探讨母亲形象蕴含的对于女性社会性别重新阐释的特质,解构了传统意义上对两性差异的认识以及美国主流文化对华裔女性的性格刻板印象,建构了融合男性特质的新女性形象以及属于华裔女性独特的社会性别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2.
《圣经》女性主义诠释如果陷入狭隘女性主义的泥沼,会使女性视角的言说变成一场永无休止的两性之争,将不利于合理的《圣经》诠释、积极健康的女性定位、以及社会和谐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的历史是一部对身体管控的历史,女性身体的物质化过程是建构异性恋男权社会制度的基础,从而制造了女性被压迫、被宰制的痛苦历史。异性恋男权社会确立了二元对立的性别观,规制了人类的性取向,通过物化女性的生育功能,贬损女性的身体,来限制和囚禁女性的性自由。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小说《秀拉》,描绘了祖孙三代黑人女性对黑人传统社会两性认识的否定,追求性的自由权利,抵制生育功能,通过这一系列身体抗争来诉求和抵御黑人社会对女性的压制,表达了对强制异性恋机制的不满和希望松动异性恋机制对黑人女性压迫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4.
李丹琦 《理论界》2007,(10):212-213
女性之于男性的弱势使其流于社会的“他者”地位,但占据两性一极的女性却难于安守非主体的本分,掀起了自救的女性主义思潮。本文剖析了女性主义的形成背景,女性的社会身份、生存窘境,力图通过透视女性的存在状况,寻求女性自我确证的认知方式,从而修筑一条良性发展的女性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黄伟珍 《理论界》2009,(4):168-169
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荆棘鸟》中的玛丽&#183;卡森的“妖魔”化的形象充满了悖论,一方面她用毕生的精力坚定不移地解构了父权传统中给女性定义的“天使”形象,试图以此颠覆男性话语权,然而她这种反抗在很大程度上无视女性自身的特点,无视两性的差异,不过是以“他”者身份闯入男性主流领域,不但不利于女性话语主体性的建构,反而不自觉地充当男性话语权的实施者。继而不可避免地否认了女性作为主体存在的可能性,甚至巩固了以男性主流话语的单一性和排他性。  相似文献   

16.
"爱"在莫里森的小说中一以贯之。她的小说,强调黑人的自爱、互爱,更强调超越种族隔阂和文化疆域之爱。在莫里森的思想中,"爱"是解决种族、性别、文化冲突的途径,爱可以打破两性壁垒、种族隔阂和文化界域,达成两性融合、种族平等和文化和谐。莫里森的小说以"爱"为主题,带有种族文化背景,实际是对种族冲突历史的文学解读和爱意观照。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文学创作始终立足于她的女性立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感知和审美关注女性的生存状态.该文将萧红的作品放在更宏大的时代背景中进行深度解析,通过两性性别冲突,体现男权社会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凄惨命运,揭示其背后国民劣根性的文化心理及两性冲突的本质和危害,从独特的视角发掘出萧红作品中令人振聋发聩的思想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男女两性在气质上存在天壤之别,这可以从生理角度找到科学的解释。美国《今日心理》杂志最近刊载的一篇文章指出,科学家已经发现充足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一点。文章认为,探索男女两性的生理差别,有助于人类认识自身,特别是有助于探明男性和女性为什么容易分别患上不同的精神疾病。比如说,成年女性患抑郁症的几率是男性的两倍,而男性则更容易患上自闭症和精神分裂症。文章指出,“男女在抑郁症患  相似文献   

19.
王秀臣 《北方论丛》2001,1(4):95-102
解读张雅文的作品每每令人感动。小说《趟过男人河的女人》以女性的独特视角,从人性的角度分析了女性的生存处境及其生存意义。女性争得自身平等、解放的途径首先在于女性自身生存意识的觉醒,但女性问题又不是女性自身可以解决的问题,男性同样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女性主义”只有和“女性关怀”联系起来,构建起一个和谐的两性世界,才是真正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20.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作为女权思潮中较重要的一支理论派系,以人文主义视角来审视女性与男性的性别差异,强调两性在能力上的"相似性"而非"不同",主张两性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机会和权利的平等.试图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理论中涉及两性平等的观点进行梳理,阐释其理论的意义及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