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职项目课程开发的总体理念是: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来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发展职业能力.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要融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李炳 《职业》2014,(Z1)
一体化课程实施前,要根据一体化课程标准开发完成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包(学习任务描述用表、活动策划表、工作页),其中工作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规范自主学习过程,督促自主学习进度,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工作,总结、疏理完成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点,反馈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情况,达到该教学项目培养目标的教学资源文件。工作页的开发质量决定了一体化课程最终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职机械专业项目教学课程模式是指在借鉴国内外"项目教学"及其课程改革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区产业特色而构建的适合职业学校学生思维特点的一种全新课程模式.该模式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观,用现代课程理论指导课程综合化改革.理论知识坚持"必须" "够用" "能用"的标准,教学内容按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实际能力进行设计和组织.  相似文献   

4.
张建玲 《职业》2017,(31):18-20
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依据,即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生产装备、制造流程和操作工艺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需求,尤其是综合职业能力的目标要求,由此界定专业课程内容和目标.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最终落脚点,为实现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工学结合、产学一体"的教学改革原则,创建以"六步项目教学法"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行动过程为核心、以生产装备为载体、以职业情境为支撑,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职业行动、生产装备和职业情境,在教学方法改革中落实学生主体、过程核心和任务载体,以培养学生的过程方法和行为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丽华 《职业》2013,(27):78-78
笔者学校针对市场设专业,根据企业需求确定课程,针对岗位练技能。从工作分析出发,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项目课程为主体,具有地方特色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依托校企密切合作,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过硬的职业能力。在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做工程项目的过程中学习职业技能,通过项目实践。锻炼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6.
徐顺志 《现代交际》2011,(6):192-192
独立学院管理类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学校的愿望,更是企业的需求。根据MIS课程的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要求,并针对“教学手段缺乏情景启发性”“独立学院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实践能力弱、创新能力缺乏”等难点,将课程内容按照项目和任务线索进行重构,即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实施能力本位课程改革,提高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育成实战化优秀的人才。  相似文献   

7.
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的导向标,它指引着未来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本文以电子专业为例谈一下技能大赛对专业课程改革的促进作用. 一、促进构建真正体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专业课程体系 可以说历届大赛电子装配与调试试题就是一个典型的项目,它集成了单片机技术、模拟电路、数字电路、电子测量技术等知识以及元器件的识别与检测、仪器仪表的使用和电路的焊接、组装、调试等技能,并且这些知识和技能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已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选手仅孤立地掌握其中一门或几门的知识是无法完成这一任务的,必须综合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8.
浅谈行为导向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依据培养目标,结合专业与学生实际,以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专业能力、职业能力、交际能力等)与学生行为的积极改变为目标,通过模拟实验、具体案例、角色扮演、项目教学等各种不同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树立理想、建构知识、掌握技能、陶冶情操,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备健全人格,以积极心态投入学习的一种新举措、新教法.  相似文献   

9.
何莺 《职业》2017,(12):37-38
在能力本位社会中,培养核心技能成为提高劳动者技能的新的内容,这是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活动的具体环节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与引导,实现核心技能培养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本文对高职工科理实一体课程项目教学中培养职业核心技能的方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钟晓棠 《职业》2011,(23):109-110
网络组建与维护能力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技能之一。为实现学生与未来工作岗位"短距离对接",笔者所在学校对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开发。所谓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是依据围绕职业活动中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建立起来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开发和建设学习领域课程,突出能力本位教育,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下面以《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课程为例,对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开发和实施效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等领域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技术员类系列中的高层次人才. "高技能"要求教师以从事某一具体职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确保学生就业时具备所需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 "应用型"要求教师按照工作过程的顺序设置课程,强化学生"入学即入职"的思想.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坚持以学生就业为原则,遵循职业教育的科学发展规律,强化内涵建设,围绕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积极构建以能力为本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李阳 《职业》2013,(36):87-88
随着企业对技术人才要求的变化,原有的人才培养方式和教学方式已不能完成培养目标,基于工学结合、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旨在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教学技术技能与行业技术脱节的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强调在工作中学习,通过学生完成完整的学习任务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3.
高等职业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的高等专业人才,学生的技能是教育的本位、出发点.而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分数的提高,教学计划的完成,往往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过分依赖教师,高分低能,不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刘丽英 《职业》2011,(12):80-80
《气动机构分析与安装》课程是机电类各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承担着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领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任务。近几年,笔者根据课程大纲和能力培养目标要求,应用项目教学法进行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一、项目教学法的含义及特征1.项目教学法的含义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项目教学法是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5.
周新启 《职业》2008,(15):37-38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探索、尝试新的方法和途径,为社会培养需要的适合的技能人才.职业活动导向型教学法,就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它倡导职业教育是培养能力人的能力本位观念,本质上是从"知识客体"转向"学生主体",实现能力培养教学的目标--从"教师本位"转向"学生本位".马克思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整个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相似文献   

16.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指导学生同时用脑、心、手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教学法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本位,是学生全面积极参与的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更多地运用在专业基础、专业课和实习课的教学中.  相似文献   

17.
俞晓明 《职业》2013,(3):88-88
黄酒市场营销学是中职黄酒专业学生知识体系构造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骨干课程.实施以本土化企业营销实战为内容的案例教学、以岗位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和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目标的课程延伸,是促进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顾丽亚  郑爱权 《职业》2012,(26):148-149
一、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功能与定位 1.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基地首先必须具备可以开展实践教学和职业素质训导的功能.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是一种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模式,是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的技能训练,进行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进行综合技能训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在"做中学",通过行动获取知识和直接经验,以掌握相应岗位技能.  相似文献   

19.
职业教育的应用性、技能性和实践性,决定了其课程设置应围绕培养职业能力这一核心,强化岗位操作技能,将课程教学、培养目标和专业能力有机结合,精选出与培养职业能力直接有关并且使用频率较高的专业知识,配合相应的实践性教学,形成一个体现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20.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以能力为本位,从职业岗位分析入手,以培养目标分解为主要手段来建立教学模块,确定教学内容,协调模块间关系,经反复教学实践检验,最终形成与培养目标相一致且可行有效的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