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山深闻鹧鸪”句,异解颇多.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释此句曰:“‘闻鹧鸪’之句谓恢复之事行不得也”。近人邓广铭先生反驳说:“所谓‘山深闻鹧鸪’者,盖深虑自身恢复之志未必即得遂行,非谓恢复之事决行不得也。”(转引自刘逸生《宋词小札》)刘逸生先生则认为:邓先生的解释“这自然比罗大经的解释合理,但个人以为这些鹧鸪之声应该是指投降派的叫嚷。因为这更近于作者写此词时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选自《战国策·赵策》四的《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有这样一段话:“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得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鲍彪注曰:“死则填壑。”郭锡良、唐作藩、何九盈等主编的《古代汉语》注释“填沟壑为”:“这是对自己死亡的谦虚说法,意思是死后无  相似文献   

3.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红楼梦》诗词曲赋的艺术价值秦德君整体看价值就象一座大观园,如果不走遍全园,只盘桓于某一处,那么虽然有滞湘馆之清雅、衡芜院之幽冷、怡红院之明丽、稻香村之野趣,也只是一处一景而已,很难看出园之“大观”.看出整体的妙处。《红楼梦》的诗词曲赋,如果不是着...  相似文献   

4.
享者,亨也     
蒋寅同志的《‘享’乎?亨也》(载本刊1981年第二期)认为,《典论·论文》中的“家有弊帚,享之千金”(语出《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应解释为“家里的破扫帚,(看得)和千金一样”,此见甚是。然而蒋文又据胡克家《考异》“‘享’当作‘亨’”,称此“享”字“为后世改也……此处作‘享’实难解。”对此笔者则不敢苟同。近人黄侃曰:“‘享’、‘亨’古皆通作亯。”今查“享”一般写作“亯”,然亦有写作“(?)”的,下面正是“子”。又见《集韵》:“亨……古作‘亯’、‘(?)’。”隶变以后则统一写作“享”。“亨”字的出现是后来的事。对此,清代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七《墨子·叙》中曾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他说:“‘享’字隶字作‘享’;又省作‘亨’,以为亨通之‘亨’;又转为普庚反,以为亨煮之‘亨’。今经典中‘亨煮’字皆作‘亨’(俗又  相似文献   

5.
<正> 《鹤林玉露》乙编卷五《断决》云:“吴请成于越,勾践欲许之,范蠡不可;楚求和于汉,高帝欲许之,张良不可。此霸王成否之机也。二子亦明决矣哉!故曰:‘需者事之贼。’又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王瑞来同志的校点本(中华书局版)认为“需者事之贼”的“需”,乃是“懦”之误,于是径改之,我以为“需”是对的,不应改,理由如下:  相似文献   

6.
《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七卷《集外集拾遗·自题小像》注释“风雨如磐闇故园”句云:“风雨如磐,唐代齐已《侠客行》;‘黄昏风雨黑如磐’。”按,查《全唐诗》第十二册所收齐已诗,并无《侠客行》之题,亦不见有“黄昏”之句。又查同书同册所收贯休诗,断句部分正有“黄昏风雨黑如  相似文献   

7.
<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房四宝之一的端砚,从唐代开始就闻名于世,到现在已1350多年历史.何谓端砚?根据1981年的《辞源》修订本(北京版)“端砚”条的注释是“以广东德庆端溪产石所制之砚,自唐以来,即为人重,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四《唐秀才赠端州紫石砚,以诗答之》诗中已有‘端州石砚人间重’之句,李贺《歌诗编》三《杨生青花石砚歌》有‘端州石工巧如神’之句.入宋名益盛,鉴别之法,亦渐以精密”.  相似文献   

8.
在首届国际《红楼梦》研讨会上,与会者满怀信心地探索了红学的未来。红学家周汝昌在会上首先提出《庄子》分为“内篇”、“外篇”,红学研究也可分为“内学”和“外学”。“内学”的研究,以作品本身为主,也包括版本问题。至于“外学”,则包括时代背景、历史、作者等等。台湾省红学家潘重规指出:“‘内学’是《红楼梦》的精神内涵,这种内在精神可以在自己内心产生力量。如何确定这股精神内涵的对错,则有赖‘外学’的种种考证来加以印证和确认。”耶鲁大学余英时教授认为“内学”、“外学”似乎有轻重之别,应该是“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才对。威斯康星大学红学家周策纵提出《红楼梦》还可分“内务”、“外务”和“内行”、“外行”。赵冈先生是经济专家,《红楼梦》研究对他就是“外务”,而周汝昌一辈子钻研《红楼梦》,红学对他就是“内务”了。他还指出有许多喜欢《红楼梦》的“外行”,也可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程高本、戚序本第五十二回,宝琴讲述她八岁时随父到西海沿上买洋货,遇一“真真国的女孩子”。并念了这女孩子作的一首诗。丁广惠《红楼梦诗词评注》收此诗,题为“真真国女儿所作诗”。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亦题“真真国女儿诗”,且注云:国名“真真”,就是“真真假假”的意思,即严格地讲它是不存在的,只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但是,我以为曹雪芹实际上本无所谓“真真国”的构思,仅将理由述之如下: 第一,《石头记》多次出现外国国名,都是确实存在的国家。如第二十六回之暹罗国(即今泰国),第五十二回之哦啰斯国(即俄罗斯国),第六十二回之波斯国(即今伊朗)。除“真真国”外,未  相似文献   

10.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蔡义江先生以《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一书鸣世,因兼具学术性与知识性,受到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多次修订再版,发行逾百万册。90年代和新世纪,又先后推出以一人之力完成的集校注评于一体的《红楼梦》新版本,亦广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金史》卷一○三《细石烈桓端传》:“贞柏三年蒲鲜万奴取咸平、东京沈、澄诸州,及猛安谋克人亦多从之者。[四年]三月,万奴步骑九千侵婆速近境,桓端遣都统温迪罕怕哥辇击知之。四月,复掠上古城,遣都统兀颜钵辖拒战。”原文中的“三月”、“四月”与贞相三年下文连书则误,应是四年三月万奴“侵婆速近境”,四月“复掠上古城。”中华书局点校本《金史》把“复掠上古城”的古字改为“京”,并云:“惊’原作‘古’。按本书卷一二二《温迪罕老儿传》,‘蒲鲜万奴攻L京’。又卷一二八《给石烈德传》,‘蒲鲜万奴逼上京。’今据改”。此为…  相似文献   

12.
文言“之”和口语“的”的区别——兼论“之”的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本文所论主要是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之”,其他方面略加涉及。关于这种“之”字,大都把它解作口语的“的”(在早又写作“底”)了。清代张文炳《虚词注释》中说:“‘之’……作‘的’看,‘大学之道’是也。”后来不但有好多研究汉语的学者也解“之”作“的”,甚至还有些人试图从语音上说明“之”和“的”的关系,以助此说。章太炎《新方  相似文献   

13.
《船山遗书》中关于集部作品有散文,赋,诗,词,曲五部分。散文各体收入文集十卷中,其中韵文占了半数,而赋在韵文中又占了十分之八九。可以说《文集》除古近体诗外,是散文、韵文的合编。《七十自定稿·自叙》说:“‘诗言志’。又曰:‘诗以道性情’。赋亦诗之一也”。  相似文献   

14.
肃慎的后裔,辽金元明时的女真,又称作虑真、朱先、珠尔真、朱理真、诸申或珠申。《满洲源流考》认为:“国初,旧称所属曰珠申,亦即肃慎转音。”孟森《满洲名义考》认为:“女真即肃慎,古音相同。盖‘女’字古音‘汝”,‘汝”字古音同‘肃’,而又与‘殊’字、‘诸’字皆相近。”由此可知,肃慎、女真、诸申等,乃同一语词的不同译写。《清文总汇》有“诸申”一词本意的满文注释。刘厚生先生有考释(载《史学集刊》1990  相似文献   

15.
一条注释,能解决读者疑难,有时考虑欠周,也会增加读者负担。《红楼梦》“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一回书,引了一只“寄生草”,就是那“慢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常见的注释在交代它是《虎囊弹·山门》中之唱曲以外,往往指出《山门》一出被收于《缀白裘》三集,亦见于抄本《忠义璇图》。注释本身,并无错处。但一旦置于《红楼梦》注  相似文献   

16.
<正> “多能鄙事”见于《论语·子罕》,原文是:“大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大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何晏《论语集解》引孔注说:太宰之问,“疑孔子多能于小艺”。又引包注释孔子所对:“吾少小贫贱,常自执事,故多能为鄙人之事。君子固不当多能。”此后,注家学者沿袭不疑,均作如是读、如是解。更有甚者,刘宝楠《论语正义》按:“疑孔子多能于小艺者,正以礼乐是艺之大,不得为鄙事。惟书、数、射、御,皆是小艺。”然而寻绎文义,笔者以为旧解未得真谛而附会曲说。  相似文献   

17.
卷十九《谢裕传附孙朓传》:“朓好奖人才,会稽孔觊粗有才笔,未为时知,孔珪尝令草让表示朓。”(中华书局标点本,下同。) 标点本《校勘记》〔一三〕:“‘孔觊’各本作‘孔觊’,据《宋书》、《南史》本传改。前沈约曰:‘孙兴公、孔觊并让记室。’各本亦误作‘孔觊’,并改正。”今按:朓所奖之“孔觊(顗)”与沈约所曰让记室之“孔觊”,实为二人。据《宋书·孔觊传》,觊明帝泰始二年(466)被斩,时年五十一。而据《南齐书·谢朓传》载,朓生于宋孝武帝大明八年(464),孔觊被斩时朓方三岁。又,觊“转署记室,  相似文献   

18.
一、续书人的线索 要研究《红楼梦》后四十回为何人所续,先要研究一下谁是前八十回的续书者。 《红楼梦》庚辰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惮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的《回末总批》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丁亥夏,畸笏叟。”  相似文献   

19.
草堂乐府擅惊奇,杜老哀时托兴微。元白张王皆古意,不曾辛苦学妃豨。文研所《唐诗选》下册,王建部分的小序引了此诗,编者在注释中说:“‘妃稀’这里代指乐府”,同时引证了古乐府《有所思》:“妃呼豨,秋风飒飒晨风飔。东方须叟高知之”。和徐祯卿《谈艺录》:“乐府中有‘妃呼豨’、‘伊何那’诸语,本自无义,但补乐中之音”。在原诗下面,编者有一段诠释曰:“张、王、元、白的乐府能象杜甫那样,真正继承了古乐府的传统,而不是刻板地仿袭古乐府的内容和形式。“新乐府能得‘古’意,……因为它把古乐府的传统看作一种可以发展和丰富的活东西,而不是一些只许照样复制的僵硬模型”。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历代论诗绝句选》选录此诗,亦作了类似的说明。其实王士祯作此诗是别有一段原委的。与王同时的顾嗣立在《寒厅诗话》二六条载:“阮亭先生(即王士祯)曰:‘余尝见一江南土人拟古乐府,有“妃来呼豨豨知之”之句。盖乐府“妃呼豨”皆声而无字,  相似文献   

20.
“阿缟之衣”,语出李斯《谏逐客书》。前后文是:“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对“阿缟之衣”,一般是这样注释的: “阿缟:东阿县(现在山东省阿县境)出产的绸子。”(《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 把“阿”解释为。东阿”,其根据,大约是《史记·李斯列传》裴骃《集解》:“徐广曰:‘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然而,徐广、裴骃的解释是错误的。王念孙对此曾经作过认真的考证。王念孙在《广雅疏证·释器》“婀缟致(素勺),练也。”条下说:“婀……字通作阿。《列子·周穆王篇》及《淮南子·修务训》并云:‘衣阿锡曳齐纨。’高诱注云:‘阿,细縠;锡,细布。’《汉书·司马相如传》:‘被阿锡揄紵缟。’张(按:指张揖)注云:‘阿,细缯;锡,细布。’《史记·李斯列传》:‘阿缟之衣锦绣之饰。’徐广《音义》云:‘齐之东阿县,缯帛所出。’案:徐说失之,阿缟皆细缯之名,非以其出自东阿而谓之阿缟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