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川端康成从1926年发表的《伊豆的舞女》直到晚年的创作,除几部描写自家身世的作品外,无不以女性为小说的主要人物。其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国》、《千鹤》和《古都》三部作品是川端康城成熟时期的小说创作,最能显示其艺术特征。小说中刻画了一系列女性形象。女性为主要人物,恋情为主要内容,死亡与悲哀为不变的基调。这可以说是川端康成创作的一贯主题。川端康成是如何塑造,又是以怎样的创作原则来构筑其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的?这用川端康成自己的话说,是“立足于日本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在五十年的创作历史中,共完成了一百三十多部(篇…  相似文献   

2.
对于蒋子龙同志的《蛇神》,评论界曾予以热切关注。有一种看法,认为小说旨在“揭示‘文革’十年使人们灵魂所发生的演化和变异”,并据此给《蛇神》归纳了两点失误:选择了不熟悉的题材,造成作品总体结构的局促,故事情节推进匆忙,人物心理变化突兀;扬优藏拙的艺术活动偏离了文章主旨本身所限定的审美规范。(参阅《小说评论》一九八七年第三期)十分明显,持这种看法的论者所提示的“失误”,是同他们对《蛇神》主旨(即主题)的理解密切相关的。我们认为,这些同志显然没有真正理解《蛇神》的主旨,因此也就无从准确评价作品的得失。本文主要想就这篇小说的主题(即主旨)作一些探讨,并对小说作者表现于这部作品中的探索与追求略加评述。  相似文献   

3.
卢晓曼 《生存》2020,(6):0222-0222,0221
艾米莉受18世纪中后期哥特小说的影响,在其《呼啸山庄》中运用了哥特式写作手法。通过塑造哥特模式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深化了爱情与复仇的主题,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本文主要从哥特小说的主要特点、人物的哥特模式、主题和环境上的哥特色彩四个方面对作品中哥特式写作特点进行分析,领略《呼啸山庄》中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暴力、苦难与死亡是余华小说的主题.从80年代创作的先锋性到90年代创作的平实性,余华作品苦难主题的内涵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他的前期作品中,暴力与死亡的根源是人性的罪恶,而在其后期的作品中,苦难与死亡的根源则是存在的宿命.这一变化表现出作家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的本质进行的深层次叩问.  相似文献   

5.
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与死亡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艳 《日本研究》2005,27(1):75-78
在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的作品中,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的共同特征是她们扮演的是不幸的弱者的角色,体现了川端创作的“幽情”格调。川端创作的另一个主题是死亡,死亡被认为是最高的艺术。  相似文献   

6.
杨东 《学习与探索》2012,(8):129-132
菲利普·罗斯在他后期的小说创作中表现出对现实的极大关注,作品都是以社会现实和历史事件为背景,小说中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折射出整个美国社会潜在的生存危机。为了突出这一主题,作者对传统的后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进行了创新,把时空穿梭和叙事浓缩等手法融合在一起,在作品中表达了对人类命运的关怀和忧虑,这一时期也是菲利普.罗斯小说创作的重要转型时期。  相似文献   

7.
浅谈创伤性写作在《接骨师之女》中的悲剧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谭恩美的第四部长篇小说<接骨师之女>在继续沿袭了她之前小说母女关系、家庭关系等主题的同时,在小说创作上还运用了创伤性写作手法,小说中人物创伤的表现,悲恸的人生境遇,以及最后伤痛的愈合都引起了强烈的悲剧效应.  相似文献   

8.
王晖 《社科纵横》2010,25(3):74-76
素有文坛鬼才、全才之称徐訏的小说创作中蕴涵着浓厚的距离意识,这是一种专注审美的心理距离,在不同阶段的作品中重心有所不同。早期的创作倾向于营造美的距离,以停顿在美感距离上的情感尤其是独身主义爱情为人侧目,表现了对真、善、美的世界的向往;后期则偏重于探讨审美主客体间距的"失距"所带来的人间悲剧,在亦真亦幻的艺术世界中表现理想的失落,这种距离意识的营构与徐訏的自由主义者立场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9.
吴静 《社科纵横》2005,20(4):234-235
本文通过揭示《老人与海》这部作品中所描写的老人与孩子之间的爱以及老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论证了爱才是这部作品的真正主题,即只有通过爱这一主题才能进入到以往的诸多评论家对该作品主题的界定:一个真正的人如何在实际的失败中攫取精神上的胜利。本文旨在说明作品中的老人正是依赖于作品中所描写的种种的爱才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并且从中获得精神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10.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美丽与悲哀——川端康成笔下的女性形象分析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周阅日本著名作家、“新感觉派双璧”之一的横光利一,在患绝症之前曾经说过,川端康成没见过母亲,所以他的作品中大量地流露出恋母情结。后来,川端听到这一说法,感到非常震惊。川端始终认为,自己对母亲既不...  相似文献   

11.
范阳阳 《唐都学刊》2012,28(6):92-95
鲁迅是现代历史语境中对"牺牲"意识有着深刻体悟与自觉承担的作家和思想者。他在《呐喊》中所表现的是先觉者为大众自愿牺牲后所遭受的不被理解、甚至被大众所利用、嘲笑的主题,《彷徨》表现的则是先觉者在改革主张受到挫折、打击后退回家庭生活时甘愿为亲人牺牲而最终仍无法得到爱的主题,即"为爱而牺牲"的主题,而且在《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作品中表现出这一思路的延续性。  相似文献   

12.
史龙 《社科纵横》2006,21(3):162-163
《老妇谭》是贝内特自认为“写得最好的作品”,本文主要分析它所表达的主题:清教主义与享乐主义的碰撞;地方主义与都市主义的碰撞;两代人之间的意识碰撞;时间的流逝及作品独特的结构对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进一步说明《老妇谭》所代表英国现实主义小说所发展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13.
苗变丽 《社科纵横》2012,(11):74-77
《天·葬》是一部思想型的小说,沿着小说人物精神性生长、生成、转变、断裂的踪迹可以探求到作品广博深奥的意蕴内涵,作者以小说叙事的形式通过对藏族佛教教义的反思和掘进建立了一个现代精神前进的驿站和据点。在这种思想探寻中,生命的存在之思是其核心部分。这种哲思理念不仅表现在主题上,同时也表现在小说先锋性的叙事形式上,一种“哲思”形式和个人风格使小说获得了某种结构性、某种思维的原则。  相似文献   

14.
川端康成《睡美人》的救世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阅 《日本研究》2007,(3):87-91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睡美人》,表面上描写一个衰朽老人如何抓住最后一线希望寻欢,实则要揭示为世俗烦恼所困扰的心灵如何获得净化和拯救.小说所展现的是一个隐蔽的"妓女=菩萨化身"的故事.在中日两国的多种古籍中记录着这一故事的各种版本,一系列的故事都传达了佛教的普度众生和万物一如思想.川端正是试图借助这一结构模式来表达此类故事中所蕴涵的救济意义.为了充分体现"妓女=菩萨化身"这一隐含意义,川端从环境背景、形象塑造到人物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了种种努力.在《睡美人》怪异情节的背后,深深地隐含着佛教的救世主题--芸芸众生在凡间的苦恼应当得到抚慰.  相似文献   

15.
朱颖 《日本研究》2003,(2):60-66
川端康成是二十世纪国际文学界名人 ,196 8年成为日本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我国自 1981年第一次出版川端康成的《雪国》和《古都》中译本 ,到 1996年出版《川端康成文集》(全十卷 )。历时十余年间风雨 ,说明川端康成文学已突破某些禁锢。但是在川端康成文学的研究中还存在许多困惑 ,总觉得川端文学是个谜 ,有的则对川端文学中的性爱心理描写颇有微词 ,如 1999年某出版社推出世界百部书时 ,编者在序言中说 ,川端文学中“另一类表现病态的性爱心理 ,带有比较浓厚的颓废色彩。”“许多作品甚至把那些污秽、丑恶、违背人伦的行为当作艺…  相似文献   

16.
我国新时期的小说创作,无论在选择题材、开掘主题。表现角度上。还是在创作方法、表现手段上都出现了新的艺术追求。其中,在艺术结构上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向,这就是传统的小说结构被突破,“开放性”结构小说愈来愈多地被作家们所重视。 开放性结构小说是与传统结构小说相对而言的。它在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时,不以故事情节取胜,而是 以人物的心理意识的流动,或以抒写思想感情为基础去结构作品。传统小说往往注重“形”、“神”的直接描写,表现主题。通常以故事情节为基础组织结构,线索分明,情节统一完整。开放性结构小说比传统小说来得更…  相似文献   

17.
影响研究就是在“传播研究”所能提供的事实非常有限的条件下 ,提出文学影响的假说 ,并在此基础上对作家作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这个问题上 ,笔者不同意韦勒克等人关于影响研究“甚至不可能完整地研究一部艺术品”的看法。认为“影响研究”有三个阶段或三个层次 :第一 ,提出“影响”的假说 ;第二 ,为论证影响假说而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分析 ,其中包括对主题、题材与情节的分析、对典型人物的解剖 ,对艺术手法艺术风格的对比等等 ,从而见出影响是否存在 ,如何存在 ,如何表现 ;第三 ,指出影响接受者如何超越影响 ,即“超影响”的研究 ,亦即研究影响的范围与限度、影响与独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任卫平 《日本研究》2011,(2):99-102
横光利一(1898-1947)是位毕生都致力于革新小说创作的文学作家。也是日本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诗人。他的作品都充满清新,前卫的色彩,使得他在日本文学界享有盛名。《天使》(1935)就是这样一部引人注目的反映时代的小说。细腻的心理表现是横光利一小说的独特之处,独特的创作形式及表现特色是横光利一小说中最特别的称之为超凡脱俗的创作风格。本文主要对其作品《天使》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进行分析论述。  相似文献   

19.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是一个很有特色的作家。作为中国读者,对川端作品清新、典雅的风格并不陌生,许多人都为他笔下的优美世界所感动。所以,近年来分析川端作品的人也很多。然而,分析川端康成很难套用西方和中国传统审美范畴。对中  相似文献   

20.
川端康成"中间小说"女性意识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战后日本的女权运动渐次展开,传统上的女性概念日趋受到人们的挑战,这些或多或少影响到了川端康成的创作,尤其是在其<舞姬>、 <山音>、 <东京人>等"中间小说"中创造出了一个个鲜活无比、个性独具的现代女性,从多个层面反映出女性群体蕴蓄的女性意识和现代父权文化的衰落,从中也透视出这种女性意识和川端个人经历与日本群体体验的内在联系.这对于先前的川端研究者形成的共识--川端是一位男权意识非常强烈的作家--而言,无疑是另一层面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