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乡土建筑研究近年来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研究课题,民居建筑则是乡土文化最基本的载体。昌都地处藏、川、青、滇结合部的民族走廊与文化交流通道,是多元文化交汇与融合之处,昌都民居中极具地域特色的三岩民居和东坝民居,是该地区民居的代表和典范。从三岩民居和东坝民居研究着手,可以为藏东乡土建筑的起源与演变提供佐证。  相似文献   

2.
伊犁地区在我国的西北边陲。清代的伊犁地区,北为巴尔喀什湖,西为楚河、塔拉斯河流域,“东与乌鲁木齐所属精河接界,东北与塔尔巴哈台所属阿鲁沁达兰卡伦接界,南与阿克苏所属噶克察哈尔海台接界,东西一千五百余里,南北一千一百余里。”①乾隆年间,清政府统一新疆后,即在伊犁大兴屯田,为开发我国西北边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3.
向思睿  李丹 《民族论坛》2013,(8X):110-112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4.
7月中旬到8月上旬,周大鸣教授和余成普副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系田野调查组,在湘桂黔交界三省坡下的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做村落志田野考察。20余位师生分别从人口、医疗卫生、经济、社会结构及权力组织、法律、生态、旅游、民俗、建筑、教育(留守儿童)、公共空间、饮食、文化遗产、文化变迁、外出务工、休闲方式、水资源等视角,全方位观察上岩坪寨,每个人都形成两三万字的田野笔记。中大将根据此次调研成果,编写《上岩坪寨村落志》,在2014年通道侗族自治县成立60周年之际出版。为完成国家民委民族问题研究课题,本刊主编龙晔生邀请湖南省社科院杨盛海研究员、贵州师范大学江明生教授等一行5人,历时一个月,行程3600里,完成了湘桂两省(区)3县4乡14村对比调查之后,与中山大学师生一起重点考察上岩坪寨,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进行观察、访谈和考证,全面了解三省坡侗族地区的社会、文化、经济活动与生活状况。期间,先后参加了"第二届两岸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研讨会"和"武陵山片区协同创新研讨会"。  相似文献   

5.
“丹玛”一词在藏文史籍和《格萨尔王传》中有三种不同的藏文形式:清代以来的汉文译名又作“邓柯”、“登科”等。作为地名,《九世达赖喇嘛隆朵嘉措传》中把丹玛定义为“多康下部的金沙江流域,以隆塘度母寺为中心的地区”。近代的地理区划中把丹玛分为东西或上下两部,以金沙江为界,江西为上丹玛(西邓柯),江东为下丹玛(东邓柯),西邓柯现属西藏自治区昌都专区江达县,东邓柯于宣统元年(1909年)经改上归流后设边北道邓科府,民国二年(1913年)政府为县,1978年撤县,并入四Ill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石渠县和德格县,即今石渠县的洛…  相似文献   

6.
<正>2015年元月19日,中山大学周大鸣教授(左6)和民族论坛杂志龙晔生主编(左7)等专程前往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村,参加三省坡中山亭落成典礼。事由2013年7月,周大鸣教授、余成普教授带领中山大学人类学26位学生到上岩、坪寨两村进行田野调查,龙晔生主编带领两名实习编辑同时在三省坡地区做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课题调研。30余位"他者"敬重民俗遵守民风虚心好学,与村民们结下了深厚情谊。期间在  相似文献   

7.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昌都,揭开了昌都历史的新篇章,同时拉开了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60年来,在中央治藏方略指引和区党委正确领导下,昌都各族人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空前的热情投身到建设新社会、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中,经济繁荣发展,社会局势稳定,民族团结进步,人民幸福安康。文章对昌都解放60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全面的回顾和总结,对推进昌都跨越式发展和实现长治久安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在四川石渠、青海玉树和西藏昌都等地区发现的大日如来造像按照组合形式的不同分为单尊、三尊组合和九尊组合进行了归纳整理并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大日如来单尊造像主要出现在四川石渠地区,年代相对较早;大日如来和观音菩萨、金刚手三尊组合的造像至迟在赤松德赞时期已经出现,并且在各个地区都有流行;大日如来和八大菩萨的组合主要流行于昌都和玉树地区,年代大致为八世纪晚期至九世纪上半叶.八大菩萨有多种配置方式,系汉地对藏传佛教艺术进行变通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全国人民翘首企盼的党的十五大已经胜利召开,作为西藏昌都地区参加十五大的代表,我感到非常荣幸和自豪。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团结、进步的社会主义新昌都。 在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昌都广大劳动人民长期陷于被剥削和被压榨的痛苦深渊,社会经济长期处于落后状态。1950年,党中央、毛主席作出了进军西藏的决定。10月19日,人民解放军解放了西藏的东部重镇昌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昌都上空升起,昌都人民获得了新生。 西藏和平解放46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自治区党委、政府的  相似文献   

10.
"乡村建设"浪潮自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来在中国迅速蔓延,旨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逆转农村向城市资源流动格局,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建设居民自给自足型特色村寨。这一重大历史进程以庞大的网络系统式样与众多人民群体及社会要素直接相关,在这其中文化认同的渗透力对乡村建设的影响不可小觑。本文以湘黔桂边区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上岩坪寨为例,围绕"民族文化认同感"这一核心内容,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剖析上岩坪寨的民族文化认同现状,分析其构建背景与过程;从"客位"的角度审视上岩坪寨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文化认同构建阻碍,总结性探讨湘黔桂边区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论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昌都地区人民解放委员会"隶属关系的历史沿革,并概要地总结了党在昌都地区工作的三点启示:第一、正确认识党的领导和现代国家构建的关系,第二、科学把握共性与个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第三、深刻理解"落后"与"进步"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2.
<正>上岩寨坐落于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独坡乡,东邻侗寨地坪,西靠侗族圣山三省坡(海拔1336.7米),西南与广西干冲侗寨仅一山之隔,南毗苗寨孟冲,北接侗寨虾团,为独坡"八寨之头村"[1]。上世纪50年代,上岩坪寨划为上岩、坪寨两个行政村,上岩村现辖338户,合1411人,坪寨村现辖300户,合1288人[2],全村98%以上人口为侗族。  相似文献   

13.
刘波  邹敏 《中国藏学》2012,(2):245-246
昌都本地的知名学者土呷(图嘎、土嘎)先生是一位热爱民族文化、研究藏学长达30年的西藏学人,他的新著《西藏昌都历史文化研究文集》(以下简称《昌都》),作为西藏昌都解放60周年大庆献礼图书以及西藏自治区2010年的重点出版物,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2010年9月正式出版。《昌都》系作者个人的研究总集,全书452页,约50万字。正文分12部分,对西藏昌都的历史、社会经济制度、舞蹈艺术、民俗、旅游资源、地方志、《格萨尔》、政协文史资料、宗教、近现代知名人物进行了研究,另外还包括文化考察侧记性质的《昌都游记》与《随笔》。该著对昌都文化史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多层面的展现,可谓"西藏昌都文化史的小型百科  相似文献   

14.
昌都是西藏东部重镇。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包括昌都一带在内,各地方政教势力各据一方,自成体系,形成割据的局面。藏传佛教格鲁派形成以后,虽然达赖、班排两大系统成为西藏最大的两大领主,但他们的统治范围主要限于卫、藏及相邻部分地区,对昌都一带,1918年以前尚无政权隶属关系,仅有宗教影响和联系。  相似文献   

15.
自13世纪起,尼泊尔工匠成为西藏中部地区铜佛像制作工匠的主流,极大地影响了藏传佛教铜佛像艺术的整体面貌.昌都工匠群体源起于西藏东部昌都的嘎玛、柴维,铜佛像制作传统与历史上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教派的兴起有关.昌都铜佛像工匠群体在20世纪自东向西大规模迁徙拉萨,这与20世纪20年代十三世达赖时期遣散尼泊尔工匠启用西藏本土工匠的政策有关.20世纪中期以来,来自西藏东部昌都的铜匠在拉萨的铜像制作业中占有垄断地位,成为西藏本土铜佛像制作工艺传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6.
在西藏昌都地区的达马拉山下,常常可以看到几个年轻的解放军战士,在细心地给藏族群众理发。他们就是某部汽车团驻昌都修理站的战士,藏族社员都亲切地叫他们“畏额扎夏肯”(义务理发师)。某部汽车团驻昌都汽车修理站的同志是修理汽车的,为什么又给藏族社员理发呢?这里有一段故事。自1971年以来,这个汽车团一直担负着繁重而紧张的进藏运输任务。为了建设团结、文明、富裕的新西藏贡献更大的力量,团党委在昌都设立了这个汽车修理站。这里比较偏辟,不少藏族社员常常因为跑很远的路去理发耽误半天劳动。这个问题引  相似文献   

17.
1947年5月,我出生在西藏昌都地区昌都镇一个贫苦的藏族家庭,全家以种菜为生,我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常听父辈们讲,那时候,农奴和奴隶除了天上的太阳、月亮和空气,什么也没有.我家家境十分贫寒,日子过得非常艰难.在这样的环境中,我长到了3岁.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人类学田野及跨文化比较方法,探讨三岩地区实行树葬的实际情况.文章指出,三岩的树葬决不是远古时期的葬法,而是在社会发展后期由外部传入的.在当地的生育与灵魂概念,结合特殊的历史地理、生态条件、人口统计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三岩的树葬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19.
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西北部的德格,地处川、青、藏三省交界处,历朝均为藏区政治、军事要塞。因历史原因“德格”一词素有广义、狭义之别,本文所称“德格地区”即历史上德格土司所辖近10万平方公里的全部区域的广义称谓,它包括了今四川省西北部的德格、白玉、石渠,已撤县的邓柯、西藏江达共5个县和青海玉树,西藏昌都的部分地区。历史上的德格地区藏族文化历史悠久,繁荣发达,在整个藏族文化中占有极重要的一席之地,该地区还因境内寺庙林立,藏传佛教五派具存,历朝历代名僧名家辈出而被人们冠以“雪山下的宝库”、“藏族文化古城”等美称。  相似文献   

20.
昌都清代的四大呼图克图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土呷 《中国藏学》2001,(4):39-51
清代,为了比较有效地统治西藏.以隆重的礼节,优待西藏各地的宗教首领.并册封其中的一些大活佛。自清开国之后,朝廷对昌都地区的不少大活佛给予封号并赐印。其中昌都帕巴拉、察雅切合罗登西饶、类乌齐帕曲、八宿达刹济咙等四大活佛被称之为“康区四大呼图克图”。[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