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编者按在西藏,一天一妻是最普遍、占绝大多数的婚姻家庭形态。但在偏远的农牧区至今保留着“兄弟共妻”、“姊妹共夫”和三岩‘如措”父系社会的“一夫多妻”的古老婚俗。人们常说的“一妻多夫”在西藏是指“兄弟共妻型”的婚姻家庭,即几个同胞兄弟共娶一个妻子,共同组建一个家庭;所谓“一夫多妻”则是几个同胞姊妹共招一个女婿组建成家庭,这与三岩‘啪措”父系的“一夫多妻”有所不同。以上几种古老的婚姻家庭形态与阶级社会中纳妾的现象或几个陌生男人共用一个女人的现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在兄弟共妻型家庭和姊妹共夫型家庭中,没有明…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文化人类学理论,提出一个假设:恶劣的自然环境使得藏族社会中兄弟关系比较亲密.是所谓"优势亲属关系",因而兄弟倾向于不分家甚至共妻,由此发展出藏族的一妻多夫婚俗.另外,藏族以超自然为中心的"文化传统总取向"使得人们淡化血缘关系,也促使了一妻多夫婚俗的存在.  相似文献   

3.
青海藏族婚俗文化青海藏族不论贫富,都实行血缘外婚制。父系亲族间严禁通婚。母系亲族间,有些地方也禁止通婚,但有些地区在经过几代之后允许通婚。这与有些兄弟民族的“姑妈女,)顺手娶”、“舅舅要,隔河叫”(舅父有绝对优先权娶甥女为儿媳)等的姑(姨)表婚俗完全...  相似文献   

4.
真曲河谷一妻多夫家庭组织探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一妻多夫制 (Polyandry)是一种仅占世界婚姻总量 1 %的奇特婚俗与家庭制度 ,①在我国 ,至今还保留在藏族、珞巴族、门巴族以及一部分纳西族中。② 笔者曾以真曲河谷的田野素材为基础 ,③ 对该婚制的研究状况、婚姻的发生率及其与生产方式的联系、当事人的选择与结婚成本、家庭类型和结构、社会调节过剩妇女的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阐述。④ 本文所讨论的问题 ,涉及这一婚制下的夫妻生活、丈夫 (兄弟 )间的关系、⑤ 人口生产以及子女对父亲的称谓。一、房屋建筑与家居生活真曲河谷全长 4 0公里 ,最宽处 8公里 ,最窄处 2 0 0米。河谷地…  相似文献   

5.
多杰(Dorje)赶着他的牦牛群在翻越 1. 7万英尺高的大山时,只顾得上休息一次。几星期后,他和哥哥白玛(Pema)、索南 (Sonam)将共同与邻村的一个女人结婚,所以,他着急回家帮忙做准备。兄弟三人都是生活在尼泊尔西北角里米地区的藏人,这个方圆 200平方英里的地区与西藏接壤。他们将要进入的婚姻形式在人类学术语中被称为兄弟型一妻多夫制,尽管在世界上极为罕见,但在沿袭这种习俗由来已久的藏族社会中却再寻常不过。对于许多藏人来说,兄弟型一妻多夫制从传统上体现了理想的婚姻和家庭形式。兄弟型一妻多夫制的结构很简单,即两个、三个、四个或…  相似文献   

6.
转房婚是古代兄弟共妻与姊妹共夫婚姻形式的残留,随着一夫多妻婚的消除以及人们道德伦理观的变化,转房婚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然而这种婚姻形态在如今的河湟汉族中间仍有遗迹,考察其长行不绝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古代汉族转房婚的历史沉淀,二是河湟地区历史上诸民族转房婚的渗透,三是财产和子嗣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了印度巴哈里和西藏一妻多夫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勾画了土地与自然条件、主干家庭的功能、人们获取与保持地位的一般途径、个人的选择自由与服从命运等因素同一妻多夫制 (还有“多夫多妻制”)之间的关系轮廓 ;揭示了巴哈里和西藏两种社会中决定婚姻形态与家庭形态的基本原则 ;展示了一妻多夫制的好处、弊端和实行条件 ;提出了西藏的一妻多夫制本质上不是对自然生存条件的适应 ,而是对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导致的社会结果的适应 ;最后得出西藏和巴哈里的案例的方法论意义。作者还引用了欧洲、日本和尼泊尔的有关事例 ,使论述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8.
毛雪彦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5,6(4):8-16,95-97
古典进化论学派学者麦克伦南(John· Fergus· McLennan)曾在其著作《原始婚姻》中对一妻多夫这种婚姻家庭形态进行了论述。麦克仑南对一妻多夫的基本看法是,这种婚姻家庭形态并不是一种例外和反常形态,而认为一妻多夫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和普遍阶段。麦克仑南的这个论点是基于他对人类早期社会基本图景的推论和分析。本文试图在说明麦克伦南关于人类早期社会与婚姻发展脉络的基础上,来讨论一妻多夫制在其中的序列与价值。  相似文献   

9.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门巴族和夏尔巴人。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  相似文献   

10.
“骨系”等级婚制是卓仓藏人婚姻制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就婚姻形式而言,它是一种等级婚,它的产生,主要来自阶级制度.在卓仓藏人用以强化族群属性的各种手段中,“骨系”等级婚制的保留与发展是最为重要的一种.本文试图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卓仓藏人“骨系”等级内婚制形成的原因及其影响作一浅显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关于契丹的婚姻制度,过去有些同志曾论述过。他们或把契丹的婚姻制度,说成是部落外婚制,或认为是“严格的氏族外婚制,部落内婚制”。我认为这两种说法都没有阐明契丹婚姻制度的实质,契丹的婚姻制度,应是胞族外婚制。  相似文献   

12.
康区藏族的一妻多夫家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婚姻家庭是文化人类学中的一个传统课题,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在世界上的多种婚姻形态中,最普遍的为一夫一妻的单偶婚,其次为一夫多妻婚。一妻多夫婚则较少,在默道克的世界民族志抽样调查中,只有4个民族,其中包括藏族①。在中国则只有藏族、俄亚纳西族③、门巴族和夏尔巴人。③这一文化现象由于其特殊性,对它的研究不仅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也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除俄亚纳西族的一妻多夫婚调查研究较为深入细致外,④其他民族的则较为零散。因此,要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实地调查资料尤显重要。1997年夏,笔者参加…  相似文献   

13.
青海回族婚俗文化回族普遍实行族内通婚制。若要娶(嫁)外族人,对方须改信伊斯兰教,随回族习俗,民间称之为“随了”。在历史上,青海回族中存在着倒插门婚、换门亲、上门婚、姑舅亲婚、续亲、姊妹婆夫亲婚等多种婚姻形式。倒插门婚:双方定婚后,若遇男家有困难或其他...  相似文献   

14.
满族及其先民都曾盛行妇女寡居,则夫家近亲接续的收继婚风俗。收继婚,亦称“转房婚”,这一婚俗在我国北方的匈奴、鲜卑、突厥、蒙、满等民族中广为流行,它是一种原始的婚姻习俗。史载:“女真旧俗,妇女寡居,宗族接续之”,“父死则妻其母,兄死则妻其嫂,叔伯死则侄亦如之”这种接续婚的习俗在早期建州女真社会中比较盛行。建州女真始祖之一猛特木父挥厚死后,挥厚弟包奇即以其嫂为妻。满族的先民有收继婚的习俗,那么满族是否承袭了这一习俗呢?答案是肯定的。到努尔哈赤统治前后,满族社会还保留着早期女真人不论辈份及收继婚的旧有习俗。《建州闻见录》载:“婚嫁不择族类,父死而子妻其母。”《岷峨山人泽语》也记载说:“胡俗丧其夫,其家男子即收为妻,父子兄弟不论也。他适,则人笑其不能赡其妇。”董家遵先生的研究,以及对于满族社会组织作过研究的史禄国先生(Shirokogoroff)也说满族有收继婚的风俗。另外,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谜与皇太极曾下令取缔这种婚俗,从侧面也说明了满族确曾盛行收继婚的风俗。  相似文献   

15.
黄子逸  张亚辉 《民族学刊》2018,9(4):79-89, 126-128
基于葛兰言关于上古中国封建社会一夫多妻制的研究梳理,本文讨论了多偶婚研究在政治人类学中的价值意义。通过比较上古中国的媵妾制和古代阿拉伯的巴力婚这两种多偶婚形式所代表的两种联结社会的不同方式,可以看到群婚制的不同发展方向对于不同文明早期形态的形塑至为关键。在上古中国,“华夏”作为封建贵族联盟的“通婚圈”,其形塑了上古中国社会的一种整体性,而贵族联姻的媵妾制则是维系这种等级性的联盟关系之产物。  相似文献   

16.
婚姻 鄂温克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直到解放前,婚姻形态还保持着原始社会遗留下来的“氏族外婚制”和“姑舅表婚”的风俗。所谓“氏族外婚制”,即一个姓氏的鄂温克人只能寻找另外氏族的异性为婚配对象,严禁在同一氏族内部通婚。如果同姓之间婚配,将会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姑舅表婚”指的是表姐妹在选择配偶时,必须首先征求表兄弟的意见,若对方不  相似文献   

17.
游猎在大兴安岭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人,他们的婚姻习俗具有初民社会的一些遗风,但它又有其不同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条件的变化,传统的婚姻习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它仍保留着不少的民族色彩。鄂温克人现在是严格地实行一夫一妻的氏族外婚制。在婚姻结合上,一般是同辈婚配,但过去曾有错辈婚配的现象,只要年龄适当,舅父也可娶外甥女为妻,这在习惯上并不受到任何限制和非议。尤其是间接的错辈婚配更是如此。从前,鄂温克人还通行“夫兄弟婚”、“妻姐妹婚”,即同一氏族的女子为同一氏族男子的妻,而同一氏族的男子则为同一氏族女子的夫。现在这种习俗已发生变化:妻死后可续娶其妹为妻,但不  相似文献   

18.
从1955年至1956年,我调查了印度加罗人、卡西人和纳亚尔人的3个类型的母系制度。加罗人与卡西人都是分别居住在印度东北邻近阿萨姆地方的加罗山区和卡西山区的少数民族。从语言上看,加罗人属藏缅语系,卡西人属于南亚语系;从经济上看,加罗人以种植稻谷、棉花等为主的粗放农耕为生,而卡西人则主要依赖于马铃薯和粟类等的耕种。然而,与拥有原始经济机制的加罗人和卡西人相对,纳亚尔人则属于南印度喀拉拉邦上层印度教信奉  相似文献   

19.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用大量篇幅谈到了人类婚姻家庭的发展序列。他在谈到因母权制的颠覆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一夫一妻制之前,曾经提到一夫多妻制与一妻多夫制这两种并不普遍通行的婚姻形式,并且很风趣地称之为“历史的奢侈品”。但恩格斯对于这一“历史的修奢品”没有来得及详加论述,认为有些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 本文拟就中国西南地区的藏族、珞巴族、门巴族和僜人所提供的民族学材料,对这一问题试着作些剖析。  相似文献   

20.
壮族古代婚制的“活化石”广西南宁市郊县邕宁中和乡壮族的婚姻习俗与附近汉族基本相同,略为不同的是,出嫁娘临出门前举行与兄弟拜堂剪断红绸的仪式。其过程就是出嫁女子在要离开娘家之际,必与自己的弟弟在厅堂内一起礼拜祖宗,并剪断一条红绸,各拿一段披于肩上,然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