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区寺院经济一瞥拉灿藏区包括我国西藏大部分和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的部分地区。佛教自公元七世纪由至尊至慧的印度高僧莲花生大师传入藏地,藏传佛教便深深地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了。作为藏传佛教得以存在的活动场所──寺院,从第一座寺院桑耶寺建立至今,就对整...  相似文献   

2.
寺院在藏区是藏族传统文化汇聚之地,在其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形成了数量庞大、内容繁杂的历史档案.为便于整理、编目、利用,文章根据档案的内容将藏区寺院历史档案分为:综合类、所依类(寺庙建筑)、人员管理类、财产管理类、经济类、诉讼类、文化类.  相似文献   

3.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寺庙的社会潜功能段继业一首先,有必要对本文题目中涉及的两个概念做一界定和说明。宗教寺庙。本文所讨论的宗教寺庙,主要是指各现代宗教用于奉祀、修行或举行各种宗教活动的场所,即佛教之寺院、伊斯兰教之清真寺、天主教、基督教之教堂、道教之道观等,同时兼及民...  相似文献   

5.
一、封建领主占有土地的情况西藏社会现在尚保存着一种世界上最黑暗、反动、残酷的封建农奴制度,它吮干了西藏劳动人民的血汗,阻碍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西藏所有的土地都掌握在地方政府、贵族、寺院三大封建领主手中。他们三者共同构成西藏的农奴主阶级。原西藏地方政府对所有土地享有最高的权利,它可将土地分封或租佃给贵族、寺院,又可因某种原因而没收他们的士地。地方政府并规定,任何一块土地(包括山、水、草地、森林等),都须向地方政府支差或交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寺院在历史上作为藏区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为传承其教义、控制庞大的僧尼队伍以及强化寺院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司法等功能,发展出了系统而又庞杂的内部管理模式。这一模式根据宗派的区别又有不同的特征。总结历史经验,加以分析与研究,有助于全面加强和创新寺庙管理,构建寺庙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藏传佛教领域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7.
拉然巴·阿旺丹达尔于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出生在现内蒙古自治区的阿拉善旗。从少年时期他即开始研习蒙古语文与藏语文。后赴拉萨、青海塔尔寺等寺院研读佛教哲学、音韵学、文艺理论等学科,使他终于成为一个造诣甚深的蒙古族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和诗论的大学者。 他曾以藏文写有两卷著作,木刻版印于塔尔寺。其中包括近四十篇文论,主要涉及到语言学、文学、历史传记与教育诸方面。  相似文献   

8.
唐卡(Thang-ga)也叫唐嘎、唐喀,系藏文音译,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传世唐卡大都是收藏于寺院。本文主要写寺庙供奉唐卡的几大损坏原因,并提出了对寺院唐卡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9.
1959年秋,上海戏剧学院接受中央文化部的指示和西藏工委的委托,开办了藏族表演专修班,专门为西藏培养话剧表演艺术人才。这个班的二十九位学员,大部分出身于西藏贫苦农牧民的家庭,其中,有的当过贵族的佣人、农奴,有的在寺庙里当过“差巴”,有的是流落街头的孤儿……。由于过去反动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他们被剥夺了享受文化教育的权利,因而文化水平都不高。就语文程度来说,一般只相当于小学程度,还有小部分是文盲。他们的年龄,最  相似文献   

10.
雄据于我国西南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上最后一块净土”,这里雪山耸立、林海莽莽、湖泊错杂其间、经幡与寺庙相映、蓝天白云伴牛羊成群,处处风景如画。然而它更加让人着迷的应该是其悠远的历史与博大精深的人文底蕴。那雄浑拙朴的岩画、古老辉煌的王室宫廷建筑、庄严大度的藏传佛教寺院、恢宏妙好的寺院雕塑、美轮美奂的壁画、精美绝伦的唐卡、古朴神秘的法器……这一切无不给人深深诱惑。藏族美术是深远、浩渺的,它们实实在在地呈现着,却似一座座云雾缭绕的迷宫让人难以看透。藏族学者康·格桑益希教授的著作《藏族美术史》的出现,无疑为…  相似文献   

11.
张建世  土呷 《中国藏学》2005,27(4):107-115
本文对军拥村藏族农民的婚姻家庭进行了深入调查,当地存在较严格的在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正式婚姻的原则.这一原则,民主改革前主要见于差巴家庭,民主改革后随着差巴与嘎咱等级的打破,现在实际生活中已不存在等级差别,因此,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家庭的原则现在成了普遍的原则,不限于什么等级.除较为封闭地理环境外,仅从经济原因看,这种单一婚姻家庭原则在军拥村与土地制度、差税(税收)制度关系不大,但与住房习俗、劳动力状况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有关.  相似文献   

12.
军拥村(dkyil-g·yang)藏族农民家庭调查(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建世  土呷 《中国藏学》2005,(3):120-128
本文对军拥村藏族农民的婚姻家庭进行了深入调查,当地存在较严格的在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正式婚姻的原则.这一原则,民主改革前主要见于差巴家庭,民主改革后随着差巴与嘎咱等级的打破,现在实际生活中已不存在等级差别,因此,村庄内一代人只能建立一个家庭的原则现在成了普遍的原则,不限于什么等级.除较为封闭地理环境外,仅从经济原因看,这种单一婚姻家庭原则在军拥村与土地制度、差税(税收)制度关系不大,但与住房习俗、劳动力状况和土地资源的紧缺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了印度巴哈里和西藏一妻多夫制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 ;勾画了土地与自然条件、主干家庭的功能、人们获取与保持地位的一般途径、个人的选择自由与服从命运等因素同一妻多夫制 (还有“多夫多妻制”)之间的关系轮廓 ;揭示了巴哈里和西藏两种社会中决定婚姻形态与家庭形态的基本原则 ;展示了一妻多夫制的好处、弊端和实行条件 ;提出了西藏的一妻多夫制本质上不是对自然生存条件的适应 ,而是对生产力和经济水平导致的社会结果的适应 ;最后得出西藏和巴哈里的案例的方法论意义。作者还引用了欧洲、日本和尼泊尔的有关事例 ,使论述更加有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格鲁派的建立,15世纪上半叶又掀起了一次寺庙修建活动的小高潮.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先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后世最著名的有四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它们也被合称为"西藏四大寺".本文选择了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来作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两座寺庙修建于同一时期,都是在15世纪上半叶,创建者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具有相似的宗教历史背景;其次,两座寺庙修建的地点分别位于前、后藏的中心——拉萨和日喀则,具有不同的地域背景;第三,两座寺庙具有相似的政治背景,作为西藏宗教政治双重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驻锡寺,分别是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这一点也是与甘丹寺、色拉寺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5.
随着格鲁派的建立,15世纪上半叶又掀起了一次寺庙修建活动的小高潮。宗喀巴大师和他的弟子们,先后在拉萨、日喀则等地建立了一系列的寺庙,后世最著名的有四座——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它们也被合称为"西藏四大寺"。本文选择了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来作比较,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首先,两座寺庙修建于同一时期,都是在15世纪上半叶,创建者也都是宗喀巴大师的弟子,具有相似的宗教历史背景;其次,两座寺庙修建的地点分别位于前、后藏的中心——拉萨和日喀则,具有不同的地域背景;第三,两座寺庙具有相似的政治背景,作为西藏宗教政治双重领袖的达赖喇嘛和班禅大师都有自己固定的驻锡寺,分别是哲蚌寺和扎什伦布寺,这一点也是与甘丹寺、色拉寺不同的地方。  相似文献   

16.
四、喇嘛的等级色拉寺喇嘛有十二个等级,其划分情况是: 一、堪布,活佛,堪苏。二、措钦协俄,措钦翁则,基索,森康代巴,基索苏巴,森康苏巴。三、协俄苏巴,扎仓格贵,扎仓翁则,格贵苏巴,属寺的堪布,聂仓,聂仓苏巴,拉让强佐,阿巴扎仓的甲布(sngags pa grwa tshang phyag sbug)。四、甲崔代巴(ja tshul sde pa),措钦衮聂,甲崔代巴苏巴,措钦衮聂苏巴,当  相似文献   

17.
在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境内,距古格王朝遗址以东十余公里的象泉河南岸,有一处殿宇巍峨、塔群高耸、红墙围护的建筑群,这就是名闻中外的托林寺。托林寺意为悬空寺或盘旋于空中的寺庙。它是阿里地区历史上的第一座佛教寺庙,也是藏传佛教后宏期上宏法之发源地。一托林寺是由“上三贡”之一即赤扎西贡的次子松埃于10世纪末藏历火猴年(公元996年)创建的。松埃是当时的古格王,他为了征服并惩治异教势力,弘扬佛法,更好地稳定当地百姓,出家为僧,法名拉喇嘛益西沃  相似文献   

18.
川边藏区交通乌拉差徭考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拉”一词系突厥语,大约在元代传入藏区,藏文为(vulg)。“乌”意为徭役,“拉”意为掌管,即人民向统治者承担无偿劳役的意思。它是藏族地区封建领主制下,农奴主对农奴的一种强制劳役。农奴领到一份差地便为领主提供劳役地租,如无偿地为领主耕种土地、修建房舍、交通运输,供应柴草、背水喂马等,其中交通运输一项,即本文所论述的交通乌拉。  相似文献   

19.
寺庙是一个城市文明传承不可或缺的载体之一,不论是在形式上的层次,还是作为一种公共空间,它都是城市构建不可或缺的部分。文殊院作为从古代到近代成都市区寺庙早期最为兴盛的寺院之一,影响力覆盖了整个川西地区。依据其在成都市区的空间占位体系以及辐射区域的影响,为寻找建构当代城市文脉空间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一些有机建构的策略和方法。为当前的城市发展提供现实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道光十年(1830)西藏地方政府对下辖60个宗谿的土地、差赋状况进行清查,并将清查结果编制成《铁虎清册》,清册反映当时政府、贵族、寺院对土地的实际占有状况。文章以《铁虎清册》为中心,结合汉、藏文史料探析19世纪前期西藏的财税状况;并通过对甘丹颇章、班禅拉章、驻藏大臣衙门财税情况的梳理,分析封建农奴制度及政教合一制度下西藏的财税状况及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