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目前藏史学界在表述西藏古代历史 ,特别是吐蕃悉补野赞普世系年代上的混乱情况 ,本文依据藏汉文献的大量资料 ,通过科学地计算和分析比较 ,初步判定聂赤赞普的出生年代应为公元前 2 30年或公元前 2 54年 ,即公元前 3世纪中期左右。并由此推定了吐蕃悉补野赞普世系的时间坐标及各赞普在位的相应年代。  相似文献   

2.
吐蕃法律的文化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发展史中重要的历史阶段。吐蕃的法律文化渊源深远。它既源于吐蕃本土习惯和苯教文化 ,也受到中原佛、道、儒文化和印度法文化的影响。研究吐蕃法律文化的渊源和特点 ,是考察藏族法律文化嬗变历史规律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唐代西域吐蕃人生活管窥薛宗正吐蕃乃藏族的先民,公元六世纪末其核心部落悉补野氏崛兴于雅鲁藏布江南岸的邪垄地区,一统帕米尔高原诸羌。至松赞同布之世又拓境河源,与唐朝联兵,共灭吐谷浑,瓜分其国,噶尔家族柄政之世与唐朝关系恶化,自龙朔元年(661)攻占护窑,...  相似文献   

4.
形成于吐蕃时期的吐蕃文化,在藏族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吐蕃文化不仅开启了藏文化的历史先河,而且对整个藏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而作为吐蕃文化的重要组成——吐蕃乐舞,以英集歌、舞、乐及杂艺百技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表现方式,不仅成为承载和表现吐蕃文化的重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吐蕃乐舞所具有的典型特征和艺术风格,已成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本文就吐蕃文化的概念及意义;吐蕃文化与吐蕃乐舞的关系;吐蕃时期乐舞艺术的发展及艺术特色;作为吐蕃文化的代表性符号等四个方面展开探讨,以阐明吐蕃乐舞在吐蕃文化中的重要意义与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5.
朗措 《西藏研究》2005,(4):29-32
7世纪初叶,悉补野家族建立了吐蕃政权。到了8世纪中叶,吐蕃开始入居西域。为了加强和稳定该地区的统治,吐蕃从本土各部落中抽调部分部落迁往广袤的西域。文章对西域的于阗和鄯善地区的吐蕃部落的氏族属性及特点作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丁玲辉 《中国藏学》2011,(1):137-144
从史前到吐蕃至清代,体育传承着西藏的文明与进步。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藏族传统体育,有助于对藏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定位,有利于促进其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断发展,有效地融入我国当前大力提倡的文化创新体系建设,从而实现藏族优秀文化的功能和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吐蕃时期汉藏体育与医学文化交流的背景和状况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吐蕃时期是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从松赞干布赞普开始实行了与唐王朝联姻等一系列密切汉藏关系的开明政策,不仅促进了吐蕃的社会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发展,而且也促进了吐蕃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吐蕃奴隶社会约自公元2~3世纪确立至10世纪止,大体共经历了800余年。 一、关于吐蕃奴隶社会的一般概况 在敦煌古藏文史籍中对此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其时间可上溯到松赞干布的祖父达日聂塞时代。据载,吐蕃王朝建政以前,在西藏各地约有大小族部十余个。其中,苏毗部地当今雅鲁藏布江以北的藏北地区,该部在达日聂塞或其先世为悉补野部首领时,曾经征服邻近的鲁雅部,将鲁雅部的一半土地赐给对他扩张地盘有功的降臣年即宗,并把原鲁雅部的明氏家族降为年即宗之奴隶。这是“奴隶”一词在古藏文史籍中的最早出现。又载,悉补野部(地当今山南地区雅隆河流域穷结、泽当一带),在达日聂塞为首领时,已发展为一支强大的地方势力。到其子朗日论赞为首领时,曾乘苏毗内乱之机征服该部,并为明氏家族解脱奴籍,将年氏家族降为奴隶。又对跋氏、明氏和嫩氏家族各赐奴户一千五百家,对次绷氏家族赐以奴户三百家。大致与此同时,朗日论赞还将后藏日喀则以  相似文献   

9.
吐蕃时期是藏民族形成的历史时期,也是藏族文化逐渐定型的重要历史阶段。众所周知,佛教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文化的传入、传播和发展中,翻译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打算对翻译在佛教文化的传播中的历史作用,和它在藏族文化形成中应有的历史地位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抛砖引玉,推进对这方面的研究。吐蕃时期的翻经翻译中心主要有两处,即吐蕃本部地区和敦煌,本文主要国绕吐蕃本部展开。译经起源学术界一般认为,佛教是在松赞干布时期正式大规模传入吐蕃社会的,但也并不排除藏文文献中记载的佛教在拉托托日聂赞时代就已渗入吐蕃的可能性。佛教之所以在这个  相似文献   

10.
苏毗大事记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苏毗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中的一支,已登上了西藏历史的舞台.六世纪末悉补野(spu rgyal rabs)达日年色(stag ri snya gzigs)赞普时,苏毗完成了对拉萨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地方政权之一。自七世纪初被吐蕃王朝征服,并划为苏毗一茹(sum pa ru),它连同象雄(zhangzhung),成为吐蕃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后援。  相似文献   

11.
藏族格言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常以格言诗的形式出现,它既是不朽的藏族文学作品,又是具有广泛研究价值的社会学著作.藏族格言文化从萌芽到成熟,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最早可追溯到吐蕃松赞干布时期.雄奇苍茫的青藏高原是藏族格言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丰富多彩的藏族人文地理环境是藏族格言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青海民族学院李钟霖、星全成、李敏3位教授合著的《藏族格言文化鉴赏》(以下简称《格鉴》),描述了藏族格言文化千余年的发展史,堪称解读藏族格言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2.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多吉平措 《西藏研究》2023,(1):83-89+158
历史文献的梳理与分析是史学研究的基础。藏族历史叙述模式一直带着强烈的“著书环境”,使得历史文献的考证与分析成为藏族历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吐蕃历史研究,就不得不提到吐蕃历史研究这一概念以及记述吐蕃历史的各类文献。针对吐蕃历史的研究,相关史料众多,这些史料因属性的差异、内容的不同和形成背景的区别,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结果。总结和分析每一阶段呈现出的藏文史书典籍对吐蕃历史叙述的不同态度,可以探究西藏社会发展过程中史书所表现出的文化意义等较为深层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再论藏族寺院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藏族教育、特别是研究它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决不能忽视或回避其复杂的寺院教育,否则就不是实事求是和科学的态度。作者曾在《历史上的藏族教育概述》的拙文中稍许涉及了这个问题,然极不全面、颇不深刻,很有补充之必要,故撰此文。一、寺院教育的来历、形成与发展(一)寺院教育的来历:据藏文史籍记载,早在公元5世纪时,佛教这个外来文化形态即非正式地渗入吐蕃社会。及7世纪上半叶,即松赞干布时代,佛教便从祖国内地和印度、尼泊尔逐渐大规模地传入吐蕃地区。由于吐蕃王朝上层统治者政治上的需要,他们竭力提倡与支持佛教,  相似文献   

15.
吐蕃统一奴隶制地方政权的建立,为佛教传入提供了社会的需要和实际的可能,佛教的传入与逐步发展,对吐蕃苯教及传统的社会政治结构形成全面冲击.研究吐蕃时期的政教关系,是认识藏族宗教文化及其与社会历史发展关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唐代吐蕃的宰相制度,是吐蕃官制中最具变化和代表性,且影响吐蕃王朝最深者。吐蕃王朝的宰相制度,历经四变:其一为独相制;其二为众相制;其三为僧相制;其四为回复众相制。其中众相制的推动与实施,对吐蕃王朝影响极其深远,包括确保了悉补野氏政权的祚命,稳定了当时吐蕃的政局,阻绝了臣下太阿倒持的现象,赞普重新站上了国家最高领导者的位置,也使得赞普王室手中多了操控吐蕃政治与吐蕃氏族生态的利器。文章以敦煌古藏文卷子《吐蕃大事纪年》及吐蕃碑刻铭文为主要史料,勾勒出吐蕃众相制的部分轮廓,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分析,包括众相的官衔、员额、任期、职权以及众相是为大论的候补人选等,认为吐蕃成功地师法唐朝的众相体制,且深得众相制的精髓,再次证明了唐蕃文化关系的密切程度。  相似文献   

17.
从整个本教发展史来看,七赤天王时期并不是其最初阶段,但仅从吐蕃时期看来,它对于本教的发展却具有比较特殊的意义。藏族传统史料中的吐蕃王统始于这个时期。更引人注目的是,佛教也曾于这个时期试图传入吐蕃,但未能立足,而这些均与当时吐蕃的本教文化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牦牛图腾型藏族族源神话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说到藏族族源神话,人们往往只提到记载在藏文史书中“猕猴变人”的神话。大概是由于“猕猴变人”神话与科学意义上的人类起源学说不谋而合的缘故吧,所以这则神话格外受到研究者的关注,被公推为藏族起源神话。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从藏族的形成发展和地域关系来看,藏族文化是一种综合复杂的文化现象,它的原始文化同样也是综合的,多层次的文化。我们不可能用一种文化层次的代表来概括整个藏族文化;一组神话也难以反映藏族古代起源神话的全貌。我们知道,吐蕃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部  相似文献   

19.
浅谈藏族习惯法中“命价”的意义及其适用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命价,作为法律名词,早在吐蕃时期的法律中就已经出现,而且当时已有了比较健全的制度。之后,随着藏区社会经济、政治和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向前发展,命价的内容更加丰富,制度更加健全,其社会基础亦越来越坚实,进而成为藏族法律文化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不论是吐蕃王朝灭亡后的各个历史时期,还是在整个藏区被解放,人民当家作主之后,作为藏族法律文化重要内容的命价制度,在藏区发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由于其文化根基之深,普及范围之广,我们在当前的司法实践及理论研究中,不得不对它刮目相待。  相似文献   

20.
提起藏族的文化(狭意范围上的),人们便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藏传佛教,许多人往往把它等同于藏族文化,以为藏族的文化史就是一部宗教文化史,也有许多人在试图论证宗教不等同于文化的路途中精疲力尽而无所得。其实,宗教本身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化百科全书,它在各个民族中都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不能否认,宗教在藏族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传统的宗教文化体现了藏族人民的高度智慧。藏传佛教被作为一种政治工具,有它产生的特定背景和土壤,随着历史的发展,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