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嘉良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5(5):1-6
本文是依据作者主编的<浙江20世纪文设作出重大建树的浙江作家在30年代左翼文艺运动中的卓越贡献,探讨其建构文艺新格局、引领文艺主潮及其创作提升左翼文艺品位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刘建勋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4)
关于精神产品的创造主体作家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是文学研究领域长期被人疏忽的一块处女地,甚至不少写一辈子作品的人都未能了解作家作为群体的自身和作为个体的自身的特点是什么。笔者认为展开作家素质的研究,对于推动文学事业有着重大的意义,应该从作为“作家”的人和作为“人”的作家这两方面去深入研究,从而在整体上把握住文学创作群体作家的共性化素质特点。 相似文献
3.
张晓晖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19-121
德国和日本都是森林覆盖率十分高的国家,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成长的德国作家和日本作家,在浓郁的森林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下,在创作时不可避免地具有很多其他国家作家不具备的森林情结。本文通过德日森林文化的对比,分析了两国作家的森林情结在作品中的意义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4.
荣卫红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6,22(6):123-123
作家的使命是崇高的,之所以崇高是在于同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作品到底能否穿越历史时空而永生,到底越过多少个历史朝代还能保持住它的生命力,就得看作品本身所蕴涵哲理或人性的圆满程度。 相似文献
5.
刁克利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2):76-81
作家生态研究是以作家为中心的原创性的理论建构。作家生态研究的理念是:作家是一个处于生成系统中、不断建构中的角色。作家生态指作家孕育、成长、发展和接受的全过程,具体内容包括四个方面:作家角色论、作家生成论、作家创作论和作家接受论。四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构成完整的作家生态系统。作家生态研究是针对作家与文学的现状进行的理论回应和可能性解决方案的探索,既有理论启发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6.
岑雪苇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62-66
本文提出了“作家形象学”的学科分支概念,从内涵、系统构成、特点、理论意义等方面,对作家形象这一文化符号现象作了初步论述,认为:作家形象就是社会公众以作家某些个性特征为核心,通过对其思想方面的某些要素加以概括,而在公共话语空间建构起来的,具有独特精神面貌的定型化形象;作家形象由理性评判系统和感性印象系统有机构成;它的特征是客观性与主观性、动态性与稳定性、集体性与寓言性等;作家形象在文学领域内具有重要的形象学意义。 相似文献
7.
钟福民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1(1):29-32
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 ,向来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传递着人类的文明。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既往的知识分类体系已被打破 ,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的互渗互动 ,又一次锁定人们的目光。 相似文献
8.
师雅惠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37-44
明清时文界以古文为时文的改良,自明正德、嘉靖年间即已开始。生活在清康熙年间的桐城派早期作家,面对当时时文文坛俗学大行的情势,继承了前人以古文为时文的思路,提倡时文应在作者独立人格、文章抒写性灵与文章整体气息三个方面向古文学习,并以其出色的时文创作成就与细密的文法理论构建,为以古文为时文理念在清代的深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任子 《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4)
20世纪杰出作家生成特声、突出了文化的意味:高学历成为文化生成的必要途径;高文化含量的职业又巩固了高学历的积累。本世纪杰出作家同时是名符其实的文化巨人。 相似文献
10.
董春林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97-103
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社经历了诸多变奏。其成员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博弈的结果是,创造社最终被无产阶级革命规训,时代性的团体感情占据了个体的能动空间。创造社近十年发展变化中,个人浪漫主义最初创造了个体自觉的空间,当自我激情释放在同一方向的时候,以反对文学旧势力与栽植创造之花为使命,而个体生存空间与现实恶劣环境的冲突,也不失时机地造就了社员的协作意识;当革命思想蔓延开来的时候,个人主义理想被集体主义12号所淹没,个体激情最终让位给了集体感情。两者较量的结果,不是取决于个体与集体孰重孰轻,而是取决于个体激情的尺度与方向。 相似文献
11.
熊淑慧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3):228-235
通过对比分析30篇管理学专业研究生一年级课程论文和30篇管理学国际期刊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探究研究生与专家文献综述写作的差异。结果发现:1)在语步方面,与专家相比,研究生在语步3“确立研究地位”和语步4“占据研究地位”方面明显不足;2)在各语步写作策略方面,研究生在策略使用及策略多样性上低于专家;3)在科学思维方面,研究生的文献综述“分析”与“评论”出现频次比较高,较少呈现“总结”“确立研究立场”“分类”和“比较”;4)文献综述写作的体裁结构与科学思维有着交互关系。研究结果可为改进研究生学术英语写作教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浅析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迎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4)
香港外来作家群是香港文学创作队伍中的一支生力军。纵观香港文学史,不同时期的外来作家都以各自的文学创作在香港文坛独树一帜。本文试图通过外来作家群的形成及其对香港严肃文学、通俗文学的推动、发展和创新等方面论析香港外来作家对香港文学的影响和贡献 相似文献
13.
面临来自国际产业链的新一轮竞争,政府对产业集群的培育思路需要战略性调整。理论分析表明,加入全球产业链的被动升级策略应当转变为以地方产业集群为基础打造本土产业链的主动策略。政府以本土产业链的构建为目标,在链式思维的指引下,实施产业集群链的培育,可能是加快产业升级的较好途径。结合江苏的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具体产业,分析了政府主导下产业集群链的跨地区培育方案。培育产业集群链,不仅需要政府更新和确立产业政策和产业规划中的链式思维,还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14.
宋德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6(1):67-71
“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内核、经世致用的近世湖湘文化特质以及救亡图存的时代呼求构筑起“左联”湖南作家的期待视野。期待视野的相通性使这个聚合得并不十分紧密的团体在择取外来文学时呈现出鲜明的群体特征 ,即以俄苏文学为主要的导师和朋友。由于中国新文学具有浓厚的文化属性 ,因而“左联”湖南作家对俄苏文学的偏爱 ,与其说是文学上的认同 ,毋宁说是文化上的认同。而湖湘文化的缺失则造成了他们对外来文学最终缺乏一种兼收并蓄的胸怀。 相似文献
15.
李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3)
20世纪20年代,以张我军为代表的台湾知识分子抱着文化朝圣的愿望最初进入中国大陆文学界,并将大陆新文学运动之风引向台湾,但台湾文学却由于当时台湾的日治身份而并未被中国新文学作家和中国新文学界所重视。这种现象持续到30年代,台湾文学依旧被当作“外国文学”引介。直到40年代中后期,台湾光复前后,《文艺春秋》的主编范泉始在刊物中集中介绍台湾文学,将台湾文学拉进“中国文学”的视野之中。本文力图梳理这种微秒的变化,并分析产生这种变化背后的社会历史背景。 相似文献
16.
游桃琴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94-95
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着挑战。作为受教育主体的"80后"作家,普遍否认教育的价值和终极意义。他们的作品大量地表达着少年作家们对考试的恐惧、反感和对现行教育制度的反抗与不满。同时,师道长辈尊严也荡然无存,老师和家长成为他们嘲弄和讽刺的对象。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发展的误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55-64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一直仅限于在知识圈子游走、实验,它是不是影响全社会现代“公民”身份的养成,特别是女性—公民身份的养成,圈内圈外并无理性自觉。而女性文学以审美“现代性”方式使人类平等意识施之于一切层面的人,这种文化使命要求女性文学决不仅仅是文学存在,其创作主体必须克服自身的精英主义以求得向往文化完形的全民社会认同。从前女性的非人处境,导致女性文学者一开始就倾向于提倡“女性—人”价值目标,而“女性—人”直指哲学的层面,侧重其形而上的意义;“女性—公民”旨归则规定了具体的运作方向,更强调实践和行动。因而中国女性文学在20世纪初步呈现“女性—人”雏型之后,21世纪,还需朝着明确的“女性—公民文学”方向努力。 相似文献
18.
万莲子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2 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一直仅限于在知识圈子游走、实验 ,它是不是影响全社会现代“公民”身份的养成 ,特别是女性—公民身份的养成 ,圈内圈外并无理性自觉。而女性文学以审美“现代性”方式使人类平等意识施之于一切层面的人 ,这种文化使命要求 :女性文学决不仅仅是文学存在 ,其创作主体必须克服自身的精英主义以求得向往文化完形的全民社会认同。从前女性的非人处境 ,导致女性文学者一开始就倾向于提倡“女性—人”价值目标 ,而“女性—人”直指哲学的层面 ,侧重其形而上的意义 ;“女性—公民”旨归则规定了具体的运作方向 ,更强调实践和行动。因而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初步呈现“女性—人”雏型之后 ,2 1世纪 ,还需朝着明确的“女性—公民文学”方向努 相似文献
19.
曹富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3):51-57,85
我国近两年来的政府采购改革与立法是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法律等多个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政府采购的经济、政治和法治意义,之后对全球化背景下的我国政府采购改革与立法作一评价。最后,文章对我国在未来的政府采购改革与立法的阶段性进程及当前的立法着眼点,以及我国政府采购方法与程序之立法对策等基本问题提出了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我国教学文学理论的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道海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中国现今存在两种文学理论:一种是创作文学理论,一种是教学文学理论。教学文学理论与文学创作实际、创作文学理论均脱节,在整体上缺乏宽容的学术精神、美学的价值判断和科学的理论体系。教学文学理论必须改变现在的陈旧落后状况,吸收国内外文学创作和创作文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走向多样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