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离骚》用大量文墨写了各类香草,并且还多次提到"美人"或"美女"。《离骚》中充满灵性的香草象征着诗人美好的品质及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追求,而"美人"意象,不仅比喻君臣关系,也用来象征诗人对理想的炽热追求和追求失败的痛苦。香草美人意象的运用,使《离骚》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也极富浪漫色彩。"香草美人"意象是屈原的艺术创新,这种创新实际上与楚国地理环境、楚国巫文化,以及庄子浪漫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屈原诗歌意象研究是个老课题,本文力图突破笼统的“香草美人”说,从新的分类角度,比较详细地列举分析重点意象,并试图从北方经学之外考察屈原诗歌充满意象的原由。  相似文献   

3.
屈原《离骚》虽然文辞华美,但“游仙”和“求女”两部分的出现却与前文所要抒发的愤懑之情不甚契合,突兀异常,令人费解。而宗教学中的“宗教体验”观念,或可为理解《离骚》提供新的视角。《离骚》中的“游仙”“求女”内容很可能是诗人在记述自己“灵魂出窍”“神游仙境”的“脱体经验”。同时,由于屈原曾多次出现神奇的“脱体经验”,使其心中亦坚信自己乃是下凡辅政的谪仙,若假以法术,死后灵魂一定能够重归天界。  相似文献   

4.
文廷式是晚清与四大家词人并称的词坛大家,他的词风骨道上,意气飙发,笔力横恣,上拟苏辛,俯视龙洲。究其源头,屈原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给予了文廷式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文廷式的词,在表现手法上袭用香草美人意象,化用屈骚语句,尽显离骚之形;同时词中所流露的忠君爱国的感情,遗世独立刚直不阿的崇高品格又深得离骚之神。  相似文献   

5.
文廷式是晚清与四大家词人并称的词坛大家,他的词风骨遒上,意气飙发,笔力横恣,上拟苏辛,俯视龙洲。究其源头,屈原的人格精神及其创作给予了文廷式的词创作以最为有力的影响。文廷式的词,在表现手法上袭用香草美人意象,化用屈骚语句,尽显离骚之形;同时词中所流露的忠君爱国的感情,遗世独立刚直不阿的崇高品格又深得离骚之神。  相似文献   

6.
一九七四年夏季的一天,叛徒江青去天津途中,与其文学侍从梁效们忽然摇头晃脑吟诵起《离骚》来了。爱国忧民的伟大诗人屈原与祸国殃民的“四人帮”,在思想人格上毫无相通之处,那么江青从《离骚》中到底发现了什么呢?司马迁说:“屈原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而江青吟诵《离骚》之时,正是“四届人大”召开前,她拉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屈原的《离骚》进行精神分析。从香草与飞天的症候出发,探察诗人的焦虑轨迹,从而分析出掩藏于史籍的一场“《离骚》诗祸”,并通过对《惜诵》的精神分析作了印证。文章认为,“《离骚》诗祸”是中国第一大诗祸,《离骚》是屈原诗歌创作的高峰,也是他的创作的分水岭。《离骚》写出了中国文人最痛苦的灵魂,却成了最动人心魄、最具个性的中国和世界最伟大的抒情诗。  相似文献   

8.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史记》史学价值、美学价值的高度概括和精辟评价。“绝唱”者,窃以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意。是就太史公之胆略,《史记》之“实录”精神,及其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诸方面而言的。那么,“无韵之离骚”的意义又是什么?《离骚》这首抒情长诗与经传体的通史《史记》之间到底是何种关系?笼而统之,似乎简单明了,然而比较准确详尽地阐释则似乎又非易事。下面就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体会,试做一粗浅的回答。一、“千古第一知《骚》者,莫如太史公”。在《楚辞》研究史上,司马迁及其《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及其《离骚》的第一位研究者,和第一篇学术文章。关于屈原的事迹,先秦典籍不见记载,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可视为第一篇记载屈原生平事迹的文章,成了后人研究屈原的最重要的资料。在司马迁笔下,屈原首先是一个具有内政外交才能的政治家。他在楚怀王时为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付诸侯”,曾  相似文献   

9.
本文由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所说 :“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入手 ,对屈原和司马迁作了某些方面的对比性研究 ,从而阐明了司马迁在写作《史记·屈原列传》中的一些独特用心。  相似文献   

10.
《离骚》“求女”的指寓是什么 ?屈原最大的人生痛苦是不被理解 ,《离骚》与《九章》中反复申说这一点 ;在《九歌》中也有人神或神灵之间不相理解的叙写 ,而先秦时常以男女之间关系比喻知己关系 ,因此 ,“求女”就是求知己。但屈原又把求知己不成归结为介绍者的失职。  相似文献   

11.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12.
在北宋后期的赋坛,黄庭坚是继苏轼之后的又一位重要作家。黄庭坚充分认识到个人修养与辞赋创作的关系,也认识到超越辞赋的创作传统必须建立在继承、融会传统的基础上。他的散体赋或表现道德情怀,或探索艺术人生,见解深刻,情韵悠远,语言精警。他的骚体赋继承并发展了骚体传统,充分展示了对高洁人格的向往和对道德完善的追求。在艺术上,他的赋重在传神写意,使辞赋中的铺张描写赋予诗意般的韵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辞赋描写心灵感受的功能。他的赋重兴寄、重含蓄,融会传统,自由挥洒而又不逾规矩。  相似文献   

13.
在《离骚》中,屈原就对时间表现出异样的敏感和独特的体验。他往往把时间感受同人生感慨联系起来,将自然时间转化为心理时间。就《离骚》的时间意识而言,其表达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时间名词、时间副词以示表层时间,另一种是通过自然物象的变化、活动空间的转换以示潜层时间;其表现内涵也有两种,一种是通过回忆过去来表现"时不我遇"的失落感,另一种是通过想象未来来表现"时不我与"的忧患感。  相似文献   

14.
屈原《离骚》中的“行进者”形象和其行进中的“速度感”既是屈原生命观的体现,也是其审美意识的体现。诗人用现实形态和神话形态表现出的“行进”过程,再现了他的心路历程。在行进速度上,有着“两快一慢”的特征。“快“与“慢”的区别,真实体现出主人公思想深处情感的变化,这种节奏上的跌宕变化,极大地增添了全诗的艺术效果和悲剧气氛。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义色彩受到了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贯穿于中国古典美学的整个历程。"丽"范畴萌芽于先秦两汉时期,"丽"揭示的是一些表面的、直接可感的审美属性,并不具备多方面审美内涵。魏晋南北朝时"丽"范畴逐渐成型,"丽"已有意识地被纳入社会文化审美视野,建构成一个独立自足的"丽"范畴审美体系。唐宋时"丽"范畴走向兴盛,"丽"是唐宋诗、词美的突出感性表征,唐宋诗学、词学理论自觉地对之进行了理性把握。元明清时期是古典美学"丽"范畴的深化时期。主要表现为它在许多艺术部门都得到了广泛深入的运用,人们对"丽"的审美特征有了更深刻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虚实"范畴源自老庄"有无"论,《周易》和《老子》赋予其深刻的辩证思维,这些是先秦时期虚实产生的哲学根基,也为虚实在魏晋和唐宋的发展与演进奠定了基础。这期间虚实内涵的推进离不开先秦《诗》《骚》及散文创作的铺垫与实践。虚实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核心的元范畴,从根本上来说是一项艺术创作手法,自古既有其萌芽,先秦时期文学创作中的比兴、象征、具象等手法是其不自觉的运用。从哲学的高度来看,文艺虚实结合具有必然性。《诗》《骚》中的比兴、象征手法是后世"虚实"的"隐形"替代和早期"胚胎"。"虚实"产生前后与秦汉政论说理文及汉赋具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健吾的文学批评虽有西学背景,却放弃了西方文论的学理言说,从直观出发,整体把握,致力于开掘批评者与作者之间的灵魂共振;用隐喻与象征的形式表达生命体验,以艺术通达真理,呈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其文论的诗性品质正是中国诗学传统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司马迁在为蔺相如列传的过程中,从搜得的旧闻中选择了三个典型的“故事”予以叙述,它们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会通、退让廉颇。但在处理与加工这些“故事”的过程中,司马迁尽力发挥了其卓越的想象力。表现出非凡的叙事艺术技巧与能力,并以历史浪漫主义的态度塑造了蔺相如的人物形象,令史学与文学的结合恰到好处,无愧创作出的《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