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世仲是晚清著名的小说家与小说理论家,他善于通过中外小说、古今小说,以及小说与报刊、经史子集的比较等,来阐发其小说观念。其小说观的核心是小说功用观,即如何利用小说,发挥其开通民智的社会功用,但他也很注重小说功用与艺术效果的有机结合。他的小说观,对当时的小说创作与理论探索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情小说"可细分为"世情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艳情小说"三种类型,而世情小说是人情小说的主流,以描摹世态人情见长,其最重要特征劝世性其实就是儒家"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世情小说的发展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繁荣、晚清的短暂中兴和现当代的再度兴盛的演变过程,现当代的高雅小说可看作是明清世情小说的不断升级版,凸显了世情小说永恒的活力与魅力。世情小说不愧为小说大家族的中流砥柱,大力提升了小说的文学地位。  相似文献   

3.
论英国哥特式小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的英国文学研究方面,哥特式小说因被认为是英国小说发展的支流而受到忽视。哥特式小说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催生因素之一,其影响延续至今。哥特式小说从诞生之日起就显示了特有的美学特征和影响。自华尔浦尔首创该类型小说后,哥特式小说就以哥特式历史小说、恐惧派哥特式小说和恐怖派哥特式小说三条线索并行交错地发展。本文探讨了哥特式小说的创作意图及其美学意义,哥特式小说与早期恐怖小说和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几位作家的哥特式小说代表作,阐明了哥特式小说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晚清小说的类型很多,既有中国传统的小说类型,又有引进西方的新类型。文章对其中主要类型如文言小说、白话小说、传奇弹词(小说)、政治小说、侦探小说、科学小说、短篇小说、理想派和写实派小说等作了历史探讨,并从总体上对晚清小说的类型规范性作了简要评论,同时阐释了小说类型产生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米兰·昆德位不仅是伟大的小说家 ,他对小说的认识也是卓而不群的。他认为 :小说是一种存在的智慧 ,小说的精神不是反映现实 ,而是对存在的发现。由此产生了他对小说创作一系列独特的见解 ,如在小说中将道德判断延期 ,小说讲究有趣、幽默 ,小说结构与音乐对位关系 ,想象在小说中的位置 ,小说式的思想与哲学思想的区别 ,等等。米兰·昆德位的小说观是其个人自由主义思潮在文学上的体现。本文联系昆德拉的小说创作 ,对其小说观作出了多方面的阐述和剖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小说与传统小说的重要区别是更加关注小说形式的探索。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手法成为现代小说形式实验的重要手段。音乐作为与文学相邻的艺术形式,给小说与音乐的联姻提供了有益的理论支持。现代小说主要通过借鉴音乐节奏、音乐曲式和音乐旋律来实现小说文本的音乐性,具体地说,音乐节奏体现在小说语言的声音层面,音乐曲式体现在小说的结构安排上,音乐旋律则主要体现在小说的意境营造上。现代小说的音乐性是小说文体形式的一次重要变革,它扭转了长期以来小说作为散文体仅注重文学语言的语义层面而轻视语音层面的创作实践,丰富了小说语言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伊始,"十七年"时期确立的小说理论规范受到冲击,王蒙、高行健等人的小说理论,从小说观念、小说构成要素等方面体现出新的内容;而这一时期小说创作的不断变化,西方小说理论的译介,直接推动了新时期小说理论的裂变,小说人物理论、情节理论、主题理论、语言理论多个领域,都有新的创建。20世纪80年代中期,由于叙事学的影响,形成了以小说形式为本体的小说理论,出现了小说叙事本体论、小说语言本体论、小说符号本体论等理论观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叙事学最新理论动向——关于形式的意义的思考被介绍到国内,西方学者对叙事学的"纯形式"的反思和中国学者对于叙事形式和文化之间关系的思考,影响到了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小说修辞学成为这一时期小说理论的主要内容。此外,新时期以来,在小说体式理论方面,形成了丰富的中篇小说、长篇小说体式理论。  相似文献   

8.
唐前古小说中,存在着一个以长生求仙为主题的小说系统,构成此系统的小说前后历经方士小说和道士小说两个发展阶段。作为此小说系统中最常见的人物之一,汉武帝的形象在两汉到六朝的小说本文中发生了持续不断的演变。此文学形象的演变既形象诠释了方仙道向神仙道教演进的规律,亦集中反映出方士小说与道士小说之间的嬗递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近代小说理论史上,黄世仲的小说观念引人注目。他既肯定了小说觉世新民的作用,又强调了小说源于生活的性质;既对我国古代小说的思想作了甄别梳理,又对古代小说的艺术进行总结研究;既提出学习外国小说的文学思想,又倡导继承古代小说的优良传统。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缘起与走向与此后小说现代性建构直接相关。在中国小说现代性发生之际,虽然追求小说历史化功能的呼声占据主流,但小说界也的确有关心小说诗学问题的声音,从而成为一股小说变革过程中的自我制衡的力量。即使在梁启超等“新小说”的主流理论家那里,对小说文体的某些本体性认知也是存在的;而王国维等着意在小说理论与批评本身自觉做出美学理解的小说家或学者,尤其为小说现代性的完整命名做出了贡献。在小说现代性发生和命名的审美视域中,王国维等对小说诗学问题的关注以及梁启超小说理论中的双重性,一并显示出被主流话语遮蔽的小说生长的潜质。  相似文献   

11.
传统小说理论家认为小说视点在小说整体结构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认为小说创作和批评的重点在于要加强小说内部成分的创作。这一观点受到福斯特的质疑,他认为小说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些构思精巧的程式。福斯特强调小说理论的中心问题是小说内部结构与读者审美之间的关系,应该从形式技巧与读者阐释的关系入手来探讨小说美学。小说的情节、人物塑造及背景结构的美学研究是叙事性小说研究的中心问题,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才会最终展现出小说创作的根本。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英国小说的繁荣可谓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次文艺复兴。这一时期的小说家不仅成果硕然,而且风格多样。前期的小说传统包括流浪汉小说、全景式小说及书信体小说,以现实主义为特征,而后期的小说传统则包括感伤主义小说和哥特式小说,以浪漫主义为特征。本文就各小说传统的特点及影响展开综合性论述并通过挖掘前期与后期小说传统的差异与联系说明英国小说从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既是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哲学嬗变在文学上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刘知几《史通》是一部史学名著 ,也是我国第一部具有系统小说观念的学术著作。他以史学叙事原则规范小说、否定小说的独立文体地位 ,却在事实上促进了小说理论的发展。他将“偏记小说”分为 10类 ,是历史上第一次对小说文体的精细辨析。他总结的小说文体弊端 ,说明了小说独立的文体特征。这些都在实际上为唐代小说的文体发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14.
在小说形式本体论视域内,小说史就是类型的演进史。小说的类型演化,主要经历了单一小说类型的自我艺术演进,成熟小说类型的变体、旧小说的消亡和新小说的催生,以及兼类小说和超类型小说等主要路径。小说发展有其自身机制和运作过程,它超越了个体、国族和阶层的主观意志,成为叙事形式律与普遍价值感相互孕生的晶体。同时,小说又受到外部条件的刺激和影响即文化心理传统的渗透、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训、消费市场成规与读者趣味期待等外在驱力形塑了小说类型的政治生命力、艺术生命力和市场生命力。重视类型演进的基本状况和规律,有助于解放小说观念,发扬艺术民主,促进小说的多元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有两个重要因素不能忽视:一是传统小说的自身转化,一是外国小说的影响.其中,外国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翻译小说对中国小说的影响.以梁启超的小说翻译为考察对象,从小说观念、小说类型、叙事模式和小说语言等四个方面探讨梁启超对中国近代小说的现代转型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梁启超在“小说界革命”中担当了主导角色,为中国小说近代化历程做了三项有历史意义的大事:一是创办《新小说》为小说革新开辟阵地;二是努力开创小说理论研究的新领域,新模式;三是在小说创作实践中开辟现实主义新蹊径。梁启超的小说理论,小说创作,以及他对革新小说所作的努力,使中国小说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晚清时期西方的小说及小说理论逐渐传到中国。此后,中国的理论家们对中西小说的态度观、小说的作家、小说的布局内容、翻译小说与创作小说等问题进行了对比。文章对此进行了介绍,进而阐明了这种比较在当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话本小说叙事主要靠讲述,文言小说主要靠展示。从叙事角度看,话本小说采用全知视角,不少文言小说采用了限知视角;从叙事时间看,话本小说按自然时序连贯叙事,不少文言小说运用了倒装叙事;从叙事结构看,话本小说主要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文言小说主要以人物为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19.
晚清新小说的起始,一直以来都以梁启超"小说界革命"为开端,1902年《新小说》杂志创刊为新小说创作提供了主要阵地。对于小说社会价值的认定也是以梁启超的《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为据。《清末时新小说》的问世,为晚清新小说的起始提供了新的线索和实证。拉开晚清新小说序幕的当是傅兰雅所倡导的《清末时新小说》。  相似文献   

20.
张竹坡评点《金瓶梅》,深刻总结了市井小说的创作经验,形成其创造性的市井小说理论。它揭示了市井小说独特的审美特性,发展了人物塑造的理论,分析了人物描写的方法,强调了小说的语言特色。张竹坡之市井小说论在小说理论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对后世小说创作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