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金宝遗址位于肇源县境内嫩江左岸的二级台地上,是一处埋藏丰富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址。白金宝遗址出土了许多生产工具和大量的包括陶鬲在内的生活用具。这些陶鬲都是夹砂褐陶,用泥条盘筑法捏制;陶质火候较高,器壁薄而坚实,形制为矮裆、筒腹、直口,袋状腿及锥状足明显;通体饰绳纹、唇部饰带绳纹和锯齿纹的附加堆纹,有的在两裆之间的腹部还饰有横向鸡冠状附加堆纹以加固器身;口径与器高大体相等,器身纵截面接近正方形。整个器形显得稳重端庄。陶鬲在古代也叫瓦鬲,是一种造型奇特而又适用的炊器。陶鬲出现于我国新石器时  相似文献   

2.
黄河绵亘中州大地,黑水蜿蜒北国边陲,从地理位置上看黄河和黑龙江相隔遥远,然而从历史文化上考察,它们却是紧密相连的。黑龙江流域出土的古代陶豆、陶鬲,就是黑龙江和黄河流域文化密切联系的实物证据。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中原文化在东北亚地区的传播路线是很多的,但归结起来不外两种:一是陆路,二是海路。这些路线,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走向有所变化。一、大陆地区传播路线中原文化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和朝鲜半岛主要通过陆路,早在夏商和西周时代就开始了这一伟大的文化传播活动。尤其是在公元前3世纪80年代初,秦开率军击溃东胡,开辟了进入东北的通道,燕国直接控制了东北的南部地区。随着郡县的设置,长城的修筑,商业的活动,文化的传播,使这里发生了巨大变化。燕国不仅把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政治制度、文化习俗移植到东北南部,而且以此为基…  相似文献   

4.
长白山神话与中国东北诸族的文化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古民族先后发生于长白山区域的神话 ,分别展现了他们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面貌。这些神话揭示了他们以中原为原初地和文化取向 ,并不断主动地融入于中原文化的心理历程和发展脉络 ,从而在文化归属上阐明了东北古族中华化的历史文化动因  相似文献   

5.
《学问》2010,(6)
吉林省的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其中以吉林市东团山遗址的汉代时期夫余文化最为显著。在夫余文化遗址出土和采集的众多遗物里所反映出来的时代特征,同中原汉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6.
《学问》2010,(5)
阴山南北、河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而成为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互发生和不断冲击碰撞的地区,也是中原王朝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的必争之地。战国—秦汉时期,该地区承载着保障国家安全和维护经济秩序的使命,为统一的汉文化的早期形成和初步发育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广泛分布在河套地区的诸多城镇,对当时该地文化的形成和发育起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截至目前,河套地区共发现157座战国—秦汉时期城址,依据考古类型学方法可将其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早晚两个时期。  相似文献   

7.
一九七二年在东宁县绥芬河南岸的大城子原始社会遗址出土了一些完整的陶豆和陶豆的圈足。这些陶豆均为手制,素面无纹饰,器壁厚重,陶质较疏松,火候不高,为泥质灰褐陶或红褐陶。器形有喇叭状圈足和筒状圈足两种。这两种陶豆的豆盘都较浅,为园底盘状,与黄河流域的折腹状豆盘有区别,说明二者间存在时间地域等差异。陶豆是古代一种盛放食物的器皿,它出现在与仰韶文化时代约略相当的大汶口文化,是我国东方沿海系统原始文化的典型器物。陶豆在黄河流域一直使用到战国时期。大城子出土的筒状圈足豆与黄河流域春秋战  相似文献   

8.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区域城市史可反映出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东北边疆所处的特殊地缘和人文环境决定了在城市发展中有诸多与内地不同的特点。本文试图通过对东北边疆城市发展中无数零星片段的分析,概括归纳出以下几点:即由于东北边疆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导致城市起源及进入各阶段的时间普遍迟干内地和沿海地区;因受到周邻国家和地区先进文化的强大影响,在特定时期城市发展迅速;东北边疆地区城市发展的起落波动幅度大,缺乏发展的连续性。  相似文献   

9.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民族的冲突与融合进一步发展.雄踞北方的辽朝和金朝.以及后来的元朝和清朝,对中国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契丹、女真、蒙古和满族在建立国家政权和相关制度的过程中,根据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和现实要求,或"因俗而治",或易俗而"行汉法",在结合本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基础上,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历史上或当时主流意识的国家观及其制度,分别建立起颇具特色的国家政权.这一时期的史学家和政治家们则从历史之势、历史之变与常相统一的思想出发,对其进行总结和阐述,为中国古代国家观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0.
商周时期的孤竹国人原是东北夷中的一支 ,世居在今河北省东北部和辽宁省西南部。不仅与商王室同姓 ,而且是商政权北部拥有相当力量的诸侯国。从其名号文化的内涵、语言文字及某些习俗 ,还有伯夷、叔齐的事迹等方面判定 ,这支东北夷在商代大体完成华夏化进程 ,成为东北地区世居类型的汉族之先世。孤竹国人与其他共同体并肩开发东北南部广大地区 ,为燕国以及秦汉积极经略这一地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东北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古文化与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出土的旧石器时代人类化石、文化遗物和动物化石材料十分丰富。研究结果表明,早在中更新世时期人类就已居住在中国东北的南部地区,到了晚更新世已基本遍布东北各地,中国东北很可能是古人类及其文化向东北亚地区分布和传播的必经之路。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分属于早、中、晚三个不同的时期,自身特点鲜明,依制作工艺可区分为大石器、小石器、细石器三个不同的工业类型。东北地区的旧石器时代环境几经变迁,古气候出现了温暖湿润、寒冷干燥、温凉湿润、寒冷干燥四个不同阶段,相应产生的森林植被景观是森林—森林草原、干旱或半干旱草原、疏林草原和森林草原。  相似文献   

12.
先秦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创造和历史传承几乎一直居于主导和核心地位.先秦中原文化最显著的特征之一是向周围地区的快速扩张,其传播模式主要有一元主导和多元互补融会、以军事据点和地区中心聚落为点带动聚落群形成的点面结合、因地域的远近及政治势力强弱呈现出的深浅差异、文化同质同化和渗透区共存等四种.先秦时期不同地域文化的形成均有中原文化的直接或间接参与,中原文化的传播在周围地区文明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展示出中央王朝与边疆地区的文化与其政体性质及生活形态之问错综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明代东北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在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自古以来就和中原汉族联系密切。如满族的先民肃慎人,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已向中原地区尧、舜为首的部落联盟贡献  矢石 ,它成为后来许多东北少数民族向中原王朝进贡的传统贡品。 明取代元,继续在东北实行有效的行政管辖,对东北少数民族推行“羁縻”政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密切了少数民族和汉族的关系。总结这个历史经验,仍然是我们研究东北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课题。 (一) 早在辽、金时期,就从中原等地区大批掠夺各族人口,强迫迁居东北各地。元统一后,法律规定:“诸流远囚徒,惟女直、高丽二族流湖广,余并流奴儿干…  相似文献   

14.
一部填补学术研究空白的力作—读张碧波主编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专题文化卷》陈永宏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文化史》继其《民族文化卷》之后,经十载惨淡经营于1995年12月由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它将三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的流变问题,试图通过对北方中原文化发展趋势的分析阐明作家文学产生的必然性,通过对荆楚文化性质的分析阐明《诗经》和楚辞的关系以及楚辞何以保持中国文学史前史的信息,通过对中原文化与荆楚文化汇合方式的分析阐明楚辞体产生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一九七四年夏,我们发掘了肇源县白金宝遗址。遗址位于嫩江下游左岸的台地上,近临大庙泡子。遗址出土的文物丰富,有铜器、石器、陶器、蚌器和骨角器等。发现的遗迹则有半地穴式房址、窑址、窖穴以及很多鱼骨、蚌壳、动物骨骼等。这是黑龙江省原始社会晚期遗址中比较重要的一处,也是松嫩平原较为典型的遗址之一。当时,日常生活中已普遍使用陶器,如三足炊器鬲、鼎,饮食器有罐、钵、壶、盆、碗、杯等。这几件陶器是遗址中较为典型的饮食器,均系泥质  相似文献   

17.
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良渚文化时期的稻作游修龄游修龄浙江农业大学教授良渚时期的水稻生产,从河姆渡、罗家角、马家浜、崧泽以来,已经持续发展了三千年,到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的晚期,如果问同以前的阶段有什么不同,主要在农具和炊器方面都较以前有长足的进步,反映了稻作生产取得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论伏羲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与天水地区的关系张先堂伏羲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三皇之首,有关伏羲的神话曲折地反映了我国史前传说时代人类社会的一些情况,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古代的传说中,伏羲与甘肃天水地区有着了密切的联系。考察伏羲神话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其...  相似文献   

19.
从"大一统"观念到"正统论",以及正统思想在不同时期的演变,是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发展的一个方面,它不仅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的历史观和政治观,而且蕴涵了重要的文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的迁徙遵循着南下西进这一规律 ,其中南下是主要的。其南下西进的原因主要是 :畜牧经济的脆弱性 ;人口繁衍增多 ;政治斗争失利者求安全 ;中原物质精神文明的吸引 ;中原皇朝的招迁和强迁 ;大一统思想的推动。古代东北民族的南下西进是向心力和中华一体的表现 ,这一规律性运动加速了古代东北民族自身的发展 ,促进了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