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浅论英语矛盾修饰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矛盾修饰法(oxymoron)作为一种常用英语修辞格,往往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在特定的语境中,矛盾修饰法的巧妙运用独具艺术魅力。在结构上,矛盾修饰法是由形式对立而内涵统一的词汇按照一定规则组合而成的一个有机整体;从语用功能来看,矛盾修辞法是通过同一事物中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新颖的涵义。正确理解矛盾修饰法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世界与人类情感的复杂性有更深层次的领悟。  相似文献   

2.
矛盾修饰法是把两个意义相反、互相矛盾或互不协调的概念并列在一起构成的一种修辞格。英语和汉语的矛盾修饰法实质相同 ,都是利用词义的反义使表层的不和谐统一在思想内容的深层 ,从而揭示事物对立统一的本质特征。然而 ,由于它们分别来自不同的修辞体系和文化背景 ,大量的语言实例表明它们在构成方式及文体功能两方面只是局部对应  相似文献   

3.
修辞格在政治哲学作品中的运用有助于增强表达效果,添加艺术感染力。但是修辞格的翻译需正确解码,运用创造性技巧以减少信息损耗。以《法兰西内战》中英版本为例,评析马克思的语义,结构与音韵修辞格运用及中央编译局的相应修辞格翻译技巧。中央编译局对《法兰西内战》文中的隐喻、拟人、反语、设问等英语修辞格的翻译处理较好。研究发现诸如头韵、典故和矛盾修饰等修辞格被译为汉语之后,原有的文体风格受到一定损耗。  相似文献   

4.
汉英语矛盾修辞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的反映格和英语的矛盾修辞法都是以表层相对立的语言来表达复杂深刻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又协调统一的联系。但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特别是两种语言的构词法有着很大的差异,因而汉语反映格和英语矛盾修辞法在结构形式上各有异同。  相似文献   

5.
谈英汉转位修饰(移就)修辞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翔实的材料对英语transferredepithet(转位修饰法)修辞格和汉语“移就”修辞格在类别、结构、语义及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并兼叙了“转位修饰(移就)”格不应和“通感”及“拟人”格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6.
矛盾修饰法以表面的矛盾结构,传达了深刻的语义内涵,以精练的措辞,揭示了世间万象既矛盾又统一的辩证关系。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矛盾修饰法的特点、概念、结构特征以及表现形式、语义范畴、内在语义关系及修辞功能,从而达到更好地认识、掌握矛盾修饰法,更好地鉴赏名家名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转移修饰是一种常见修辞格,是把修饰语从本应修饰的甲类词移到不相干的乙类词上,以达到生动而又新颖别致的效果。本文对英语转移修法的语义修饰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及其修辞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目的是为了能更准确地理解和使用这种修辞格,使语言表达形式更简洁,内容更生动,含义更丰富。  相似文献   

8.
英语修辞格zeigma(轭式修辞法)是指用一个词勉强修饰或支配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毫无联系的词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格,在本质上与汉语修辞格拈连完全相同.本文着重讨论了英语轭式修辞法的涵义、格式以及翻译的三种方法套用汉语的拈连法;引申词义法;排比或对偶法.  相似文献   

9.
英语irony与汉语反语貌似相等,实则不然。本文结合实际的反语语例,分析并对比了反语在英汉修辞学中不同的定义及分类,指出汉语反语定义明确但内涵狭小,以语义颠倒为特征,而英语反语定义模糊但内涵广泛,以语义脱节为特征,因此依据英语反语的传统定义将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这对修辞格相等同的观点有失偏颇。另外,二者在分类及运用方式上也不相同。汉语反语以表达内容的性质为分类标准,以单个词语为单位,而英语反语的分类是根据所依赖的语境层级,反语的单位可以是词语、整句或句群。汉语反语仅相当于英语的词语反语,而英语中的情景式反语在汉语中没有适合的对应修辞格。  相似文献   

10.
矛盾修辞法是英语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方法。这种方法运用辨证统一的原理,将两个词汇意义相对立的词放在一起,以揭示事物间既矛盾又统一的内在联系。本文拟就该修辞方法的构成方式及其逻辑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汉字构造与意象图式思维之间的关系。构造反映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有两类:一类是汉字的形体直接模拟了造字主体心智中的意象图式,并藉字形表达事物的关系或动态模式概念。另一类是汉字的构造所反映的是认知主体心智中的意象,意象图式即蕴涵于字形所表达的意象中,且在意义的表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字形结构蕴涵有相同意象图式的表意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往往相同或相近。汉字是华夏先民的认知成果,对汉字构造中意象图式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华夏先民的认知心理,并进一步认识汉字构造的理据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坚持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深入考察研究了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认为杨献珍针对当时泛滥成灾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倾向,通过对中国古代先秦关于辩证法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表达方式及其在中国哲学史上传承与发展的理论探索,充分肯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合二而一”这一科学辩证法理论命题,并且在把马克思主义“对立统一”规律与中国“合二而一”思想的比较研究与深入阐发中,赋予了“合二而一”以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内涵,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国优秀传统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化的一个杰出典范,在中国哲学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史上有着重要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文学的表现手法、创作风格、思想内涵、社会功能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具体来讲,它主要有以下六种涵义:(一)有所承举日兴;(二)托事于物曰兴;(三)取义曰兴;(四)触物起情,节取托意曰兴;(五)文已尽而意有余曰兴;(六)言之有物曰兴。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5.
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方式的一种文化。和谐理念作为一种道德原则和处世方式,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精髓,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和意义不言而喻。文章在深刻考察和谐内涵的基础上,从文化伦理的角度来思考其对营造和谐企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韵"与中国古典美学的诗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韵"是中国美学最有代表性的范畴之一,它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气"本体论.以"气"作为宇宙万物和生命的本原,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宇宙、人生和艺术的基本观念.而这一形而上本体又是以"韵"的表现方式被呈现和传达的."韵"不是对事物外在形态的描摹,而是追求表现超出形象之外的事物的精神状态或内在特质,它既源自对象自身的丰富性,又依赖于主体的心灵境界,并依靠两者的充分交融而得以生成. "气韵"范畴显现出中国审美文化的诗性思维特征.在中国文化史上,"气"、"韵"各自内涵的丰富性也为其在美学史上的意义演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汉语拼音虽在普及和推广普通话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但汉字拼音化成效却不大。这不能不说是与纯拼音文字不适应汉语特点有关。相反 ,汉字的常用字高度集中 ,生命力极强 ,能灵活组装以最简明的方式表达日新月异的词汇发展 ,这些优势是拼音文字无法企及的 ,所以 ,汉字改革继续朝着表意文字方向发展才是适合中国国情的  相似文献   

18.
由于负载着特殊的民族文化内涵,中国文化负载词往往成为信息传递的障碍,也构成了翻译中的难点。在翻译文化负载词的过程中,力求实现文化等值已成为翻译界的更高标准,也是翻译文化负载词时归化和异化策略选择的依据。归化和异化策略各有侧重,它们不是互相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灵活适当的归化和异化不仅能够很好地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传递到目的语中,而且更易于被读者接受。  相似文献   

19.
日语和汉语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在将日语译成汉语时,需要明确两种语言的句子成分,然后按照汉语习惯正确地表达出来.本文就日语和汉语两种语言句子成分作了对比分析,并对怎样将日语译成汉语作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英汉辞格的对比与翻译在英汉辞格研究中非常重要。通过比较知道 ,汉语辞格反映和英语辞格Oxy moron在构成方式、修辞作用以及本质上都有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它们中两个互相矛盾的因素间的内在联系也有诸多重合的地方。这为探讨它们的互译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般说来在翻译英语Oxymoron和汉语反映时可以采用移植法、拆译法、融贯法、引申法、加词法或改词法 ,然而这些方法并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情况 ,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 ,应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