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围绕张江明同志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毛主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发展》这本小册子,我省哲学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支持者和反对者经过往复论辩,弄清了一些问题,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彼此间的根本分歧在哪里?如何解决这个根本分歧?看来还有必要进一步探讨。本文不打算纠缠在个别提法、表述和一些枝节问题上花费笔墨,准备在一些根本问题上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3.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局限性吴启文思维与存在、精神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被称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在苏联哲学模式的哲学教材中起着特别重要的核心作用,认为它规定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决定了一切其他哲学问题的如何解决,对一切哲学派别起着价值尺度的作用,它判别哲学派别的唯...  相似文献   

4.
论哲学基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哲学基本问题是使哲学成为哲学的问题而不是任何哲学学派都必须回答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也应该是使哲学史具有连续性、使哲学的不同组成部分具有统一性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是否存在、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取决于哲学是什么、哲学之本是什么.哲学基本问题不可超越.  相似文献   

5.
“哲学基本问题”新探钟朝仁哲学需要改革,哲学改革的大潮在涌动。它冲击着哲学工作者,促使其反思、探索。(一)从形式逻辑方面提出的问题。对“哲学基本问题”之所以提出“新探”二字,是因为感到我们现在对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有间题,这问题从逻辑方面明显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有人以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哲学上“两个列子”的论断为依据,认为哲学基本问题就是哲学的“两个列子”,其中既包括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个对子”,也包括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个对子”;并断言这是毛泽东同志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新概括”(见七八年元月八日《光明日报》《哲学发展规律的  相似文献   

7.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仅仅是西方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还是全部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哲学的时代主题究竟是何关系?这是关系到对哲学的根本性理解的重要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从传统教科书体系的藩篱中摆脱出来,形成了高度自觉的方法论和民族创新意识,为我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强劲的动力,开创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局面。然而,综观各种范式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创新无不是与对哲学的基本问题的重新理解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后者依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随着时代和哲学主题的变迁,这一问题在当代也呈现出全新的时代内涵和理论意义。因此,如何立足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时代主题,系统总结和反思这一问题的发展脉络和历史意义,全面挖掘这一问题的时代内涵和当代价值,就是一项重大而又基础性的研究课题。鉴于此,本刊集中编发了这组文章,详细探讨问题提出的历史语境、科学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这对我们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的理解以及哲学方面的创新研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我们希望这组文章能够引起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广泛关注,从而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与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人合一观念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代表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本文着重从人的存在境域、人的物性、存在价值取向、人生境界和超越维度以及认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等基本层面对于该命题进行了全新的现代阐释,初步显示了由天人合一观念所决定的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特色,可算得对近年来学界对于此一问题讨论的一个回应  相似文献   

9.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时,提出了一个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相似文献   

11.
“哲学的终结”是西方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结论,后现代主义哲学彻底否定了传统哲学,得出了“哲学消亡”的命题。本文从对这一问题主要涉及到的三个层面再探“哲学终结论”。  相似文献   

12.
以德国唯心主义者 E·胡塞尔为创始人及主要代表人物的现象学运动和实证主义运动,是现代西方哲学的两个主要思潮。现象学创立于本世纪初年,它的主要标志是胡塞尔的《逻辑研究》(两卷集,1900—1901)一书的出版。这一著作奠定了现象学的理论基础。现象学不但直接影响并导致存在主义哲学的产生,并且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现代西方哲学各个流派。在《实证主义运动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我曾经试图通过分析实证主义运动对  相似文献   

13.
本世纪初管理论产生以来,已经形成了名目繁多的学说和派别。从管理的丰富的具体中概括出基本问题,从复杂的关系中找出基本矛盾,乃是管理哲学才能完成的研究任务。管理的基本要素为了确定管理哲学的基本问题,首先要求我们从管理的复杂成分中过滤出基本要素。找出了基本要素,也就找到了构成基本问题的方面。关于管理的要素,现在的一些研究管理的书籍和文章都概括为人、财、物、时间和信息五个。其实,它们只是管理所涉及的一些主要对象。作为管理的要素,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一个一个的对象,而是指构成管理系统的结构层次的要  相似文献   

14.
一、意识的反作用不同于主观能动性首先,我们认为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不同于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决定与被决定说的是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谁是本原,谁是派生。是各自地位的静态描述。作用与反作用,说的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普遍联系。是事物发展的动态描述。是指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的矛盾方面和次要的矛盾方面的相互转化。当然,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讨论一直在继续,但是,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解仍各执一词。对于哲学基本问题究竟是什么?它是唯一的,还是多元的?哲学基本问题与哲学类型的关系是什么?思维与存在的关系是贯穿一切类型哲学的基本问题,唯一的差别在于它在不同类型的哲学中的表现形态不同而已  相似文献   

16.
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中,西方哲学着重强调一种认知关系,把人视为认知主体,把世界理解成认知活动的客体,并由此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形成主客两分的思维定势,从而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则强调一种价值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精神与物质之间做出严格区分,相反却把人的需要及其合理性始终作为哲学基本问题。因此,与西方哲学相比,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应是情与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正>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人们的认识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人们对构成人类社会的两大类事物——物质和精神的相互关系的认识。这种认识,无疑也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起源于人类蒙昧时代人们对灵魂和肉体相互关系的看法。在古希腊罗马,人们的自然科学知识逐渐地丰富了起来。有的哲学家把某一具体物质形态看作世界的本原,有的把“数”、“理念”这些精神性的东西看作世界的本原。这时精神和物质的  相似文献   

18.
论哲学基本问题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哲学基本问题是永恒的吗? 在现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被确定为一切哲学的基本问题,并且被赋予了永恒性。我们以对它的回答来判定不同哲学体系之为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可知论或不可知论,划分哲学阵营。在此基础上,我们书写哲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哲学界围绕着有关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对唯物与唯心对立的超越”命题展开了争鸣,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超越论”与“反超越论”两种见解。这一争论对于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观和哲学世界观的本质、对于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唯物、唯心各派哲学的关系,无疑都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然而,在争论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此谈一些初步看法。  相似文献   

20.
<正> 笔者曾于前年在《广东社会科学》发表过《陈白沙哲学本体论的再认识》一文,由于篇幅所限,一些问题尚没能广泛展开讨论.本文的写作目的主要就在于补前文之不及.一 “迨其晚年,超悟极于高远”白沙门人张诩在为白沙撰写的《行状》中讲到,“迨其晚年,超悟极于高远,则又非人所能窥测,言语所能形容者矣”.说白沙学问到了晚年境界极高,已经到了人所难以理解的程度.这里可以看到,白沙哲学有过一个发展过程.过去我们研究哲学史,对某些哲学家思想的探讨就往往忽视了“发展过程”这一点,抽去这些思想所存在的时间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