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南亚是英国人的天下,美国人很少进入,只有一些美国传教士在那里活动,也有为数极少的美国学者从事南亚研究工作,但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印度古代文化和梵文。因此,从总的来说,美国对南亚的了解并不深入,研究也不全面。战后,南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美国对南亚的重视。美国从其全球战略出发,开始对南亚进行全面的研究。语言、文化领域的研究也从梵文扩展到各主要语言和文化领域,泰米尔文化是其研究对象之一。经过40多年的探索和经营,美国在泰米尔文化研究方面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它的研究力量最雄厚,图书资料最丰富,先进技术装备的应用最普遍,学术交流条件最优越。泰米尔语的教授是泰米尔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美国最早开设泰米尔语课程的大学  相似文献   

2.
1996年2月至7月,笔者有幸获得英国学术院王宽诚奖学金,赴英国伦敦大学进行专题学术研究。由于本人的研究课题为“英国对印度近代思想发展的影响”,故有较多的机会接触英国的南亚学学者,并考察和了解了英国的一些南亚研究机构及学术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3.
20 0 4年 9月 1 5日至 1 8日 ,由中国南亚学会和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峨眉山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研究南亚问题机构的 80多位专家学者与会 ,并提交有关学术论文 30多篇。与会专家学者主要围绕中印经济比较、印度经济发展前景、印度新政府的内外政策、中印关系、印巴关系、南亚安全等问题 ,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关于中印经济比较 学者们一致认为 ,无论就经济增长速度和总体经济规模而言 ,中国经济都超过了印度经济。同时 ,学者们对国外学者提出的有关“印度经济将超过中国”的观点极为重视。学者…  相似文献   

4.
依据汉文资料对阿育王即位前几件重大史实的考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育王是古代南亚非常重要的一个历史人物。近代以来,随着阿育王法敕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和解读成功,国外对阿育王的研究盛行不衰,这成为南亚古代史研究中一个极为耀眼的焦点,被誉称为“大放异彩”。在这一学术研究中,英国、印度、日本等国学者的成果尤为突出。其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阿育王法敕、阿育王支持的第三次结集和向外传教等方面,特别是阿育王法敕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①。这些研究所依据的史料主要是相继发现的铭文资料,即阿育王法敕,其次是南传巴利文资料和极少部分梵文资料。具有重要价值的汉文史料根本没有引起外国学者的…  相似文献   

5.
印度正在崛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 0 1年 ,美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全面提升同印度的关系是美国对印度在冷战后的国际作用和地位进行重新评估的结果。美国布鲁金斯学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科恩在威尔逊中心的刊物《威尔逊季刊》2 0 0 0年夏季号发表的《印度正在崛起》一文对印度的现状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科恩认为 ,印度正在崛起 ,将成为同中国和日本并驾齐驱的亚洲大国。经济持续增长、政局相对稳定、军事实力不断增长以及地理上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印度崛起的有利条件。但印度要成为大国必须像一个大国那样行事并处理好同邻国特别是同巴基斯坦和中国的关系。科恩认为 ,印度不是经典意义上的大国 ,不会对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构成挑战。但在转变了的国际秩序中 ,印度的资产和资源已经较过去 5 0年更加适用于美国的广泛利益。因此 ,美国应该重视印度 ,增加对印度的了解 ,加强同印度的接触。科恩曾任国务院助理国务卿 ,现在是美国南亚问题特别研究小组的主要成员 ,其观点可能对美国今后的南亚政策产生一定的影响。译文中的小标题系译者所加  相似文献   

6.
刘朝华 《南亚研究》2007,(1):43-51,58
这次座谈会由谭中教授发起。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孙士海支持并承担了座谈会的主办事宜,座谈也是由他主持的。在座谈会上发言的有以下中印学者:孙士海(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副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中心主任)谭中(著名美籍华裔印度学学者、前德里大学教授)孙培钧(中国社会科学院前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程瑞声(中国前驻印度大使、前中国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副总干事)叶正佳(前驻印外交官、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南亚学会顾问)郑瑞祥(前驻印总领事、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詹得雄(前新华社驻外…  相似文献   

7.
2006年4月21-22日,由中国南亚学会和上海世界观察研究院主办、北京大学印度研究中心协办的“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南亚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专家学者代表到会。现将研讨会的重要观点综述如下:一、国际关系及地区安全与会学者认为,近年来中印关系保持了良性  相似文献   

8.
亚洲伦理思想从地理范围讲包括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等地区。从思想渊源讲,来源于三个不同的文化圈,即印度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和中国汉文化圈。印度文化圈主要是以印度教和佛教文化为中心。佛教文化由印度分南北两路向外延伸,北路一支经丝绸之路传播到中国汉地,由此再东传至朝鲜、日本,南下至越南,主要是大乘佛教;另一支传入中国的藏、蒙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亚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委托云南历史研究所筹办的“印度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会”于一九八一年十月五日至十二日在昆明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究试所、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辽宁大学、四川大学、备南大学、华中师范学院、华中工学院社会科学部和云南省历史研究所等单位的二十六位从事印度古代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和究试人员出席了这次讨论会。会议着重讨论了印度古代史与中世纪史的分期问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与南亚问题学术研讨会”2 0 0 3年 9月 2 3日至 2 4日在昆明举行。来自全国南亚学界的 12 0多名学者与会 ,提交论文 5 0余篇。学者们围绕中国与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南亚与云南的次区域合作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要观点如下 :( 1)关于中印关系 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 ,双方联合发表了《中印关系原则和全面合作的宣言》,印方在宣言中承认“西藏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的一部分”,这对中印建立互信和进一步合作奠定了基础。有学者提出 ,为使中印关系很好地发展 ,在增加领导人之间的互访的同时 ,应当加强与印度各党派尤其是反…  相似文献   

11.
中国是亚洲文化的一大源泉,这是众所公认的事实。但中国文化对南亚的意义,则至今尚未有人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人们一般都熟知印度乃至南亚文化一直给中国以影响,但对于与此相反的事实却不甚了了。然而,南亚对中国以及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远远超过他们对日本的了解。有这么一个笑话:  相似文献   

12.
论美籍亚洲人的认同身份、内外冲突和生存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日美籍亚洲人在美国人口中约占1.6%。他们中的大多数来自东亚(如中国、日本、朝鲜等),部分来自东南亚和南亚(如菲律宾、越南、印度、巴基斯坦及其他国家)。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和社交上的隔阂,这些不相同的民族群体之间所表现出来的相近的共性意识并不多。不过,作为跻身于美国社会的少数民族群体,彼此也确实具有某些共同经历。本文旨在对这些共同经历,尤其是美籍华人、美籍日本人的经历加以论述。重点放在下面三方面,即认同身份、内外部冲突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3.
我的介绍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将简要谈一下美国研究南亚机构的历史;第二部分,我专门以一个机构为例,即介绍一些关于得克萨斯大学奥斯丁分校亚洲研究中心的情况;第三部分,我谈一下美国南亚研究机构最重要的一些合作研究项目。 (一)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些对南亚感兴趣的美国学者分别回到各大学。他们感到,为了研究世界文化,有必要发展一种按地区研究的方法。第一位持有这种看法的人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诺曼·布朗教授(Norman Brown,1892-1975)。诺曼·布朗年仅8岁  相似文献   

14.
亚洲史学会第十次研究大会于 2 0 0 1年 3月7~ 8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报告厅举行。亚洲史学会是一个国际性的学术团体。它于1 990年 3月在日本东京成立 ,并举行了第一次研究大会。此后 ,每年都举行一次这样的会议。其会员主要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蒙古等亚洲国家的考古学者、历史学者和其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 ,也包括美国、法国等欧美国家从事亚洲历史学和考古学等方面学术研究的学者 ,总人数达数百人之多。学会的宗旨是加强对亚洲古代史和考古学等人文科学领域中的史学研究 ,促进各国学术界之间乃至学者个人之间的交流 ,通过讨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日本学者对我国古代逻辑的研究比较重视。除有关逻辑史、哲学史著作以相当篇幅介绍中国古代逻辑以外,还出版了研究中国古代逻辑的专著。日本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时,常把它同印度和西方的逻辑学说加以比较,从而探索中国古代逻辑的性质和特点。他们在研究中,除运用传统逻辑观点外,还常用现代符号学的  相似文献   

16.
焦健 《日本研究》2022,(3):34-41
自日本提出“自由开放的印太战略”以来,南亚国家成为日本建立印太地区秩序的重要一环。日本希望加强与印太地区各国的合作,不断加大对南亚国家的外交投入;但是,南亚国家之间的国力、政策取向等殊为不同,日本难以将南亚国家完全引导至其所希望的轨道。日本对南亚的外交,一方面在日美安保体制下,紧随美国的战略脚步,战略跟随特征明显;另一方面也有自身的战略考量,外交主体性逐渐显露。中国应高度重视其外溢性可能产生的对华影响,从理论与实践上做好相关知识储备与政策应对。  相似文献   

17.
日本的中国学研究属区域研究领域,曾受国际政治风云和美国研究方法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日本对中国的研究,大约每10年可分为一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其特色.  相似文献   

18.
肯尼迪政府上台后调整美国的南亚政策,在提供大量援助的同时,怂恿尼赫鲁政府在中印边界采取军事冒险政策。在1962年中印边界冲突时期,美国认为这场冲突能够改变印度的不结盟政策,能在南亚建立针对中国的“联合防御体系”。尽管美印为对付中国进行合作,但美国的战略目标并没有实现。由于英国的坚持,西方未向印度提供长期军事援助。美国还试图利用这一危机加深中苏分裂,但该方针与其南亚政策目标存在矛盾。肯尼迪政府此后在南亚地区的战略影响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9.
应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的邀请,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我国南亚研究学者代表团一行七人于1987年4月8日至26日访问了美国。这次访问是对1986年1月美国南亚考察团应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现已改名南亚与东南亚研究所)邀请来华访问的一次回访。代表团在美国参观访问了波士顿、纽约、费城、华盛顿、威斯康星—麦迪逊、芝加哥和伯克利等地  相似文献   

20.
九一一事件后 ,南亚国家作为反恐战线的前沿 ,积极发展与美国的军事合作关系。同时 ,美国为了打击恐怖主义 ,也积极抢占南亚这一反恐战线前沿 ,并参与和协助南亚诸国反恐。一、印美军事合作迅速升温九一一事件后 ,由于印度对美国打击恐怖主义采取了不遗余力的支持政策 ,美国也因此解除了 1998年以来对印度实施的军事制裁。从此 ,一度在冷战时期疏远的两国关系 ,尤其是军事合作关系迅速升温。用美国太平洋司令部总司令丹尼斯·布莱尔的话说 ,现在印美两国在安全和军事合作方面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一 )防务接触频繁 ,军事对话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