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以“作者”为基点论王国维《人间词》吴蓓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在学术界颇为f寂,远不如他的《人间词话》那样引人关注。从布限的研究情况来看,先前有关注它的思想性的,认为其思想内容一片低沉灰暗,大抵持否定态度;而后又有关注其哲理性的...  相似文献   

2.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以致造成词体发展的自我迷失  相似文献   

3.
一、苏、辛词风总述宋代词坛 ,历来“苏辛”并称 ,因为他们分别开创和推进了豪放词风。我们知道 ,晚唐五代 ,诗、词正式分流。但直到北宋苏轼之前 ,人们习惯以诗体为尊 ,以词体为卑、为“艳科小道” ,只用来表现男欢女爱、羁旅离愁等不甚正规的主题。北宋诗文革新运动虽一度打破这种局面 ,并推出几首初具豪放倾向的词作 ,如范仲淹《渔家傲》、王安石《桂枝香》、欧阳修《朝中措》 ,但总体来说 ,类似的作品寥若晨星 ,未能引起人们广泛的重视。真正把诗文革新运动深入到词的领域 ,并“指出向上一路 ,一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漫志》)的 ,不能…  相似文献   

4.
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江西临川人,北宋后期有名的婉约派词人,有《小山、词》传世。 (一)“古之伤心人也” 晏几道生活在北宋王朝逐步走向衰亡的悲伤时代。他的《小山词》以秀婉凄艳为其特色,与他同时代的苏轼、秦观、贺铸等人的作品也都难脱凄清悲凉的格调,这与时代特征有着密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的哲理诗究意什么时期产生,这是一个颇难明确回答的问题。人们公认的哲理诗,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相当典型,不可能是这类诗歌剧出现时的作品。象山水诗一样,哲理诗应该也是先有理性的诗句,然后由附庸而蔚为大国,不但成为全诗的中心,而且因其主导地位而使全篇面貌发生变化,给人以深刻的理性思考,启迪性大为增强。如果进行一番细致考察,陶渊明的诗歌乃至其某些辞赋,都似乎不自觉地完成了由哲理性语句到全篇哲理化这种从量到质的变化。陶潜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哲理诗变化发展中的很好的例证,其创作的经验和教训值得借鉴和深思。 以诗而…  相似文献   

6.
瑕瑜互见瑕不掩瑜──读《人间词话》札记冯波丁王国维氏的《人间词话》,问世已近百年。但鉴于作者在学术上的地位和深厚的文学素养,人们对于这部独具特色的词话,一般只称颂和引证其真知灼见之处,至于过当、偏激的地方,往往存而不论。这种情况不能说是正常的。王氏论...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词《贺新郎》详解靳极苍毛主席的词《贺新郎》发表在1978年毛主席逝世二周年纪念日人民日报上,并注明该词是他1923的作品。全词如下:“挥手自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知误会前番书语。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  相似文献   

8.
《樵歌》主流探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樵歌》主流探论张而今在宋词发展史上,朱敦儒的《樵歌》曾“独步一世”(周必大:《二老堂诗话》),其词数量与质量都相当可观。然而,他竟一度被称作“颓废派词人”(薛励若:《宋词通论》);更令人遗憾的是,他的作品被视为“大部分带有浓厚的虚无思想的色彩”(中...  相似文献   

9.
张娜 《社科纵横》2001,(1):50-52
在北宋前期的诗人中,梅尧臣的诗以平淡古硬、新奇险怪独树一帜。他一生著述丰富,有《宛陵集》四十卷传世。他的诗一扫北宋前期藻饰雕琢的诗风,平淡而深邃,外枯而内美,能够“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兴刺美寄尽在诗中。 在研读梅尧臣 370篇诗作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极有趣的现象:梅尧臣不管写哪方面的诗,都很注重于动物意象的描写,以动物的形貌来衬景、讽事和喻人。而且他挑选入诗的动物形象都很精当得体。因此本文拟从梅诗具体诗作分析入手,从五个方面来论述他的诗作中的动物意象。 …  相似文献   

10.
“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美学思想的核心。所谓“境界”是指作家把个人的情感、意趣和创造力融入描写对象之中而形成的情景交融、物我统一的艺术世界。王国维不仅把境界立为诗词之本,而且在分析境界时还把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他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人间词话》,下引此书皆不另注)。  相似文献   

11.
试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李玉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诗词的艺术境界划分为两种,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因其论述过于简约,故论者纷纷。下面仅就两种境界的内涵作一粗浅的论述,以求艺术观之“合理内核”。王国维少年所学文学史学,均有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苏轼,北宋初人,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散文家、书法家、诗人和词人。他的词较之于其诗表现了更大的艺术独创性,在我国词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他扩大了词的题材,丰富了词的内容,开辟了豪放派的词风,成为豪放派词人的鼻祖。纵观苏轼词的艺术风格,可用“豪、...  相似文献   

13.
《全唐诗·忆荐福寺牡丹》确系唐人作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绍林 《唐都学刊》2005,21(2):11-13
《全唐诗》所收题为胡宿的《忆荐福寺牡丹》诗,被古今学人说成是北宋胡宿的作品。荐福寺是唐都长安的佛寺,诗中有"十日春风隔翠岑"、"空作西州拥鼻吟"句。北宋胡宿是东南地区的人,应试科举和做官,一直在首都汴京和东南地区,没有游宦西北地区的经历。他在世时期,荐福寺历经唐末战乱和多次改朝换代,已逾百年,早已受到破坏。因此,这首诗应是置身西北地区的唐后期作者的作品。  相似文献   

14.
戴复古及其作品考辨三题张继定戴复古是江湖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其诗继承了杜甫和陆游诗的现实主义精神,多悯时忧国之作,诗风清健自然,自成一家。清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视为“晚宋之冠”。有《右屏诗集》、《石屏词》传世。但是,也许由于戴复古一生不曾人仕,布衣终...  相似文献   

15.
陈寅恪弹词研究的文化学思索──读《论再生缘》札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老辈学者中,陈寅恪同王国维一样,是并不轻视俗文学的。不同的是,王国维把研究重点集中到戏曲领域,而陈寅恪却把审视目光投向了更不为人所重视的弹词。他自己还经常引用散原老人的话说自己的诗是“七字唱”,并在诗句中自我调侃道:“作诗我亦弹词体”。晚年,陈寅格运用自己的广博学养写成的《论再生缘》,就是一部研究弹词的典范性著作。《论再生缘》不单单是一部具体的作家作品论,而是充满丰厚文化意蕴的博大精深之作,正如有的论者所说:“寅恪考证史事,向能以小见大,从一个人或一件事能观察到整个政治社会的背景,或思想文化的嬗变。”①何况…  相似文献   

16.
李星 《社科纵横》2001,(3):69-70
苏轼是我国北宋中期最著名的诗人 ,也是宋诗的开创者之一。他一生共创作诗歌大约二千七百多首 ,其中《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这部分诗 ,是作者在其文学成就最高、艺术经验最丰富的时候完成的。他本人也非常重视 ,亲自把《和陶诗》编纂成集 ,并让其弟苏辙为之作序 ,“以遗后之君子”。 (《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引》)苏轼与陶渊明相去六百年。但陶诗经过这么长时期的流传 ,却被苏轼视为艺术绝诣而“尽和其诗”。这在我国文学史上堪称特殊的现象 ,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本文就苏轼《和陶诗》的成因作初步的探讨。苏轼创作《和陶诗》 ,受到北宋时代…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并非为效忠清室而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7年6月2日,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投身北京颐和园内昆明湖自尽。对王国维自尽原因,学术界历来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王国维是为效忠清王朝而死。戴家祥教授是王国维的及门弟子,又是迄今为止尚健在的不多几位亲历王国维自尽事件的人,他的见解可谓十分重要的资料。戴教授否定了王国维为效忠清室而死的说法,认为王国维之死有其社会的、家庭的、自身的等多种原因,而其中他那叔本华式的悲观主义人生观,是导致他最终走向虚无主义极端,回归大自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苏轼是深受我国人民喜爱的一位“多才”而又“全能”的文学艺术家,他对我国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的发展,均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论诗文,他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论词,他和辛弃疾并称为我国杰出的词人;论书法,他是“颜、柳、殴、苏”唐宋四大家之一(也是北宋“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论绘画,他是“文湖州竹派”的中坚分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与新诗     
鲁迅与新诗○常立霓在鲁迅博大精深的作品体系中,新诗相对比较薄弱。研究者的目光也主要投向他的小说、杂文、散文诗、旧体诗等。作为文坛巨匠,鲁迅不忍卒见诗坛一味地寂寞下去,曾表示要“打打边鼓,凑些热闹”(《〈集外集〉序》)。从他的第一篇文言论文《摩罗诗力说...  相似文献   

20.
王国维遗书中的“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事变,义无再辱”一段话,一向作为王国维“殉清”的有力根据。本文更进一步考证出,王氏这段话其实是引用了《资治通鉴》记载的一则典故。他是活用了典故中正直忠义大臣陈休、卜崇临死前的悲壮言论:“年逾五十,唯欠一死”,“死于忠义,乃为得所”。这就为王国维死于“忠义”的“殉清”说,提供了一个重要的佐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