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汉语构式网络的构建包括构式网络的内涵、构式联结类型、构式演变和构式运作模式等重要问题。构式网络是用来表征说话者语言知识的,由处于不同层级节点的构式所构成。承继视角下的构式联结方式包括多义联结、隐喻扩展联结、子部分联结和实例联结。认知视角下的构式联结方式主要包括分类关联、序列关联、符号关联、填充物-槽位关联和水平关联。历时层面,不同节点的构式具有长于边缘、存在于边缘、边缘化-构式消失和构式联结的重组等不同演变阶段。固化—规约化模型可以用来阐释构式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
"一V/VX"是汉语拷贝构式中的一种。通过对这一构式的句法构成、构式义及构式的形成机制的深入研究,认为它与非典型构式"一VP就XP"存在承继关系,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强调。  相似文献   

3.
"疑问代词呼应构式"是汉语中一种非常有特色的句式,其结构形式可分为复句、紧缩句、半固定和固定四种类型.作为一个整体表达式,疑问代词呼应构式表达的是疑问代词所构成的前后两部分为一种广义的"条件—结果"关系.构式体现了较强的主观性与主观量特征.从复句到紧缩句,再到半固定形式,最后发展为一个固定的习语式,说明疑问代词呼应构式...  相似文献   

4.
历时构式语法框架下结合宏事件理论管窥"XP到C"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化过程,发现:(1)基于语言实际使用情况,"XP到C"构式网络承继两个子图式构式"VP到C"及"AP到C";(2)"XP到C"构式在历时演化中不是单向线性发展,而是宏观构式层级网络的演变过程,该过程涉及到两次构式化及四个时期的构式演变关系;(3)宏观构式层现网络中由词汇构式"到"向"AP到C"构式的两次构式化过程分别受事件融合和构式压制的认知驱动。从历时构式语法视角对宏事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促进对汉语宏事件的认知识解,并为其语用效用提供历时理据。  相似文献   

5.
构式语法具有系统性,构式与构分互动时对构分产生语义和用法的压制,因此不同于传统语法的词汇组合变异。构式图式可以兑现成原型和非原型两种情况。在双宾构式中,物件移动的路径在原型中是通过传递动词隐性表达的,在非原型双宾构式体现中,路径概念在英语里被构式蕴含,在汉语里通过“给”字显性表达。   相似文献   

6.
理据与承继是研究构式概括的重要概念,理据是构式之间存在承继链接的客观依据。本文根据Gold-berg(2006)对构式定义的调整,重新考察了汉语典型与非典型"连"字句,提出典型"连"字句是非典型"连"字句存在的理据。通过比较"V起来"A、B两式,证明了凸显程度能够决定语言结构中的信息选择与安排,凸显整合的过程是建立在强调理据信息的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谅+NP+VP"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分析"谅+NP+VP"构式的句法结构特点;从语义、语用视角考察其构式义、适用语境和话语功能;以认知构式语法为理论基础,探索该构式的成因理据,认为该结构的构式义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互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8.
依据构式语法理论,对副名结构的产生进行了分析。认为副名结构的产生是构式引申的结果,其动因是出于丰富表达手段的需要;副形结构,或者说汉语中已经存在的"很X"构式,是副名结构产生的基础,使得进入该结构的名词发生语义游移,从而突显其隐含的性状义;而这一语义操作的语言机制则是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转喻现象。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的发展,近年来在各大新闻媒体网站和微博出现了一类汉语新词汇"神X",比如神回复、神救场、神逻辑、神准等新表达。目前,不少学者从构式语法角度解析了各种汉语新词汇的认知机制,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只有三篇文章关注了"神X"新构式,且都只从语用层面浅析了这一构式。因此笔者试图从构式语法角度分析这一异常的或边缘性的新兴语言现象,解读其句法结构、构式语音语义特征以及构式形成的认知机制,即构式和组成成分的互动关系和社会文化因素压制。通过语料分析发现此构式具有独特的句法结构和语音语义结构,并且在构式压制、词汇压制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压制的情况下,逐渐成为现代汉语的一个独立的构式,为人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0.
构式语法认为,构式是形式和意义相匹配的结合体。将构式理论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减少母语给汉语学习蒂表的负迁移影响,提高教学效果。构式教学法是符合汉语习得规律和认知心理要求的。汉语语法俸系中存在大量非常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构式,这部分构式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才能掌握。  相似文献   

11.
Lakoff和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理论对语言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构式作为形式-意义/功能的配对体是规约化的产物,具有抽象程度的差异。构式为词汇的组合提供框架语义,而具体词汇提供微观语义内容。构式和动词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动词适配说"来解释:动词进入构式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动词和构式的句法语义兼容即适配,冲突则需要压制加以调节。  相似文献   

12.
“很+NP”的构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很"是程度副词,一般用来修饰形容词、副词或动词,加强程度.但汉语中目前有一种流行趋势,直接用它来修饰名词或名词短语,我们把它统称为"很+NP"结构.本文旨在运用构式语法理论对这一特殊结构做一考察和解释.我们认为,"很+NP"结构是一个构式,它的意义不能从其组成成分"很"和"NP"中推知出来,它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语义和语用价值,整体意义大于部分意义之和.  相似文献   

13.
"X都X死了"是口语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表达,文章借鉴构式语法理论,将其看作是一个表高程度义的构式,具有强调、夸张的效果。在对"X都X死了"中变量"X"的语义特征及其句法形式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尝试解决构式高程度义的获得问题,认为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补语"死了"的语义演变;拷贝结构提供形式依据;焦点敏感算子"都"的触发。构式的主要语用功能是主观评价、凸显情态和篇章衔接。  相似文献   

14.
构式化是语言的一种动态演变过程。"X了"用作反预期类话语标记的构式形式主要有"完了""坏了"和"糟了",其构式化动因和机制包括句法位置、经济原则、认知隐喻、重新分析。从构式义的不可预测程度和构式语言结构的紧密程度视角来分析,话语标记"完了""坏了"和"糟了"分别具有高级、中级和低级的构式化等级。反预期类话语标记"X了"的构式化等级差异主要源自"X"语义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本文拟从认知构式语法角度探讨V+个+VP这个汉语中常见结构在形式、功能上的独特性。我们认为V+个+VP是不可替代有着独特构式义的构式,具有以下两个主要语用特征:表达随意,彻底等特殊情感;个突出焦点的作用。在现实需求的基础上,由同一层面的五个图式构式经过传承压制而成,而具体构式又是图式构式的例示,双方互为理据性。形成了由处在两端的原型子构式(动宾构式和动补构式)及介于两者之间的连续体构成。  相似文献   

16.
体验构式语法是构式语法理论系统中一种综合感知和语言的理论模式,它力求解读构式[能 VP 吗],并强调这一构式在语法系统中的具体化。对[能 VP 吗]构式语言知识进行描写,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分析过程,可以分析出构式的具体语义,然后由感知表征和动觉表征产生的模拟过程得到推论,且得到语言使用者对言语产生回应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认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Goldberg 对英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英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分析,但是他们对现代汉语致使移动构式的分析尚不系统完备.以 Goldberg 的论元结构构式语法理论为依据,对现代汉语的致使移动构式进行了系统的认知分析,指出了不同的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动词与构式之间的不同互动方式,把各种致使移动构式联接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并分析了各种汉语致使移动构式中语义角色与句法成分的联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V归V"结构在现代汉语里常用。依据构式语法理论,"V归V"是一个典型的构式,其构式义为"动作并未引起相应的结果/行为主体或他人主观上不希望动作产生相应的结果"。"V归V"格式对"V"的选择条件是进入该格式中的动词必须是前述小句的语义焦点,这种对动词的选择条件加之它特殊的句法位置,使其具有了承接前一小句或对话中先行发话者语义焦点的焦点标记功能和衔接后句或后续说话者话语的话语衔接功能,从而凸显了整体句义的"让步—转折"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构式压制角度考察"是+能愿动词双+的"的构式特征及其能产性.该构式性质为表判断的"是"字句,是谓词隐含的结果.谓词隐含受制于构式压制,"能愿动词双"经构式压制被赋予了谓词性功能.该构式的构件特征包含"的"字结构的物性角色和"能愿动词双"的去范畴化,构体特征侧重表达凸显强调和主观评价.由其衍生出的"能愿动词双+的"...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有X好VP”结构有两个意思,一是表达陈述,正面、肯定和积极的意义;二是表达否定、反面的意思.针对第二种意思及“有X好VP的”结构进行讨论,先从共时的角度分析“有X好VP的”结构,其结构包括两个分句,前一个分句袁原因或条件,后一个分句表结果并暗含“转折”的意思.“有X好VP的”构式的语用环境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按照自己的意愿做某事,如果违背说话人的意图,说话人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该构式意义为警告或是威胁.“有X好VP的”构式中的“好”为助词,其意义是整个构式所给予的.同时,从历时的角度讨论其结构的形成和演变,该结构最初比较松散,认为“有X好VP的”是从“有X好VP”演变而来,最早形成于元代,这一构式的形成是语法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