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李娟的散文创作是新世纪边地书写的重要一翼,在关于走出与返家、流动与稳定、游牧与耕种、乡邻与家人等关系的状写中触及了边地生活的本质,引发了一种关于阿勒泰的文学效应。李娟秉持的介入姿态恰好符合近年来散文界倡导的在场主义非虚构写作等价值取向,也获得了重要媒体的青睐,由此进一步扩大了其文学影响力。在走向外界的同时,李娟也在深沉炽烈地忆述自家过往的生活,以回到自我的情感抒发方式打破了被命名的局限。这使她在描绘边地的大背景中找到了可扎根之处,更好地遵循自我内心进行创作。  相似文献   

2.
真实与虚构的关系是文学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对这两个概念的界定也处于争议之中。本文认为,作者与文本的合谋制造了真实性,但虚构性无法彻底消除,不仅文本会暴露叙述痕迹,接收者也有对虚构性的获意倾向。真实是非标出的,以真实性为意义活动的底线,虚构向真实靠拢从而巩固了表意秩序。同时,虚构又满足了虚假僭越真实的意义渴求。  相似文献   

3.
新疆散文作家李娟以非虚构的姿态呈现出哈萨克族牧民的转场活动,不仅完成了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呈现,也在直面社会民生等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反思和追问,表达了自身对传统文化在现代化的冲击下将何去何从的焦虑和责任感。可以说,这种非虚构视角下的基于田野调查的在场性写作,在作品《羊道》系列散文中反映得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历史叙述的实践证明,任何历史著作不可能全真,只能部分真实.这是因为: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的历史化、哲学化倾向在各个民族的神话演变过程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写史出于政治和道德的目的或迫于政治和道德的压力,不从实而书或不敢从实而书;史家的历史观影响历史叙述的全局.  相似文献   

5.
文坛上掀起了一股"非虚构"文学之风,以《中国在梁庄》为代表的一批"非虚构"文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仅仅依靠"非虚构"文学就能应对纷纭复杂的现实吗?"非虚构"文学存在的单向度摄取,无法深入人物内心,简化生活等弊病限制了其对现实的深入反映。"非虚构"文学的成功,尤其是《中国在梁庄》的成功给予文学的启示,不是"虚构"文学没有价值,而是"虚构"文学选材上必须要贴近现实。  相似文献   

6.
7.
汪曾祺写作强调真实,大都有过亲身感受。他的散文化小说比较接近当今流行的"非虚构"小说: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有原型,小说的背景都在家乡等作者居住过的地方,表达的感情大都是生活中的真情实感。"文章淡淡忆儿时"的真实感和与现实的疏离感,构成了汪曾祺小说独特魅力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在近年来的非虚构文学创作队伍中,女性作家的作品格外引人注目。她们的创作既有关于历史的言说,也有立足当下的关注。抒发时代感怀、还原历史真相以及自我反思精神成为她们非虚构写作的特质。从家国情怀到现实主义关怀,她们倾注了自己的全部情感,展现出别样的创作风貌。  相似文献   

9.
美感是一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心理体验,吸引人们去揭示其中的奇妙神秘。美感常常让人进入忘我的境界,进入一个活泼灵动的心理状态。美诱人心动,美感是一个自发产生、自我组织的过程,美感高峰体验是一种复杂微妙而又高度有序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和大国的崛起,当代英国小说中的中国人形象塑造经历了深刻变化,传统西方霸权话语下的中国人形象正逐渐被一系列中国人新形象取代,超越了西方传统中国人形象固有的两极化模式。20世纪下半叶西方非虚构写作的兴起和繁荣也促使一些当代英国作家转向非虚构小说创作,非虚构小说中的中国人新形象书写异彩纷呈,展现出继承、批判和超越三个维度。通过结合这一书写梳理国内外学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动态,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为构建中国特色的中国形象逻辑话语体系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1.
12.
运用生态批评理论解读阿瑟·米勒剧作的生态意蕴及剧作家的生态关怀思想,是一种新的视角。选取剧作家的代表性剧作,探析其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人与人的生态关系及人与自身的生态关系,旨在对处于生态危机中的当代人重返自然、建造生态文明社会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3.
14.
我国近现代思想家李石岑先生不仅为中国文化及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还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做出了不懈探索.李氏对教育及教育学所作的探索与他的学问之路、职业生涯及思想发展历程始终相依相伴,这促进了中国教育学及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建构与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