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2.
爱对于我们与其说是一种情感,不如说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它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习得。应该让"爱"充满每一个孩子的心中。但是现在我们对此还只能"心向往之",现在社会处处以利益为先,常常会阻隔我们通向爱的道路,从而使之变得异常荒芜,荆棘丛生。在现代信息化技术浪潮中,儿童的生活却越来越远离了自然、嬉戏、童话与梦想。这使我们清楚的意识到,让孩子们活在爱的氛围中是多么重要,让孩子们享受爱的教育,沐浴在爱的阳光里。  相似文献   

3.
当代人很少去追索爱的意蕴了,爱原来是最哲学和最伦理学的。柏拉图或者古希腊的爱是哲学的和形而上学的,把哲学当作诗歌与戏剧来欣赏,以情感的迷狂对待爱,爱是生殖,形成肉体和精神的不朽,以知识和沉思的生活为对象,形成科学——相应的教育是辩证法,以知识与理性为核心。教育是知识的生殖与孕育,通过爱,使知识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达到不朽。孔孟或者中国的爱是伦理学的,以道德趣味和交往实践为对象,形成性情与行为实践,针对人而不针对知识,没有形成科学——相应的教育是情,以性情为核心。教育是体认"仁知合一"的实践,是修己治人,在于探索自己身上爱的道理,把爱的能力施展出来。不尊重知识、妄解经典、追求庸俗的实用等反智主义教育现象,是中国当下教育的弊病之一。  相似文献   

4.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把爱渗透于教育的全过程,把教育事业真正作为爱的事业,这是每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努力实践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5.
教育智慧属于思维领域,是教育情感和教育思维融合的产物,是具有爱的教育思维,表现为具有爱的教育观及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具有爱的教育观,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前提,只有以爱的视野理解了教育是什么,才能以爱的情怀设计教育怎么做;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是教育智慧的核心,只有形成具有爱的教育操作思路,我们才能达到形成教育智慧的目标。教育智慧的形成,最终体现为教育者遵循具有爱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6.
将新常态一词应用于教育领域,探讨新常态下爱的教育内涵和实践,从而更好地发挥教育爱的作用,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新常态可以概括为:从注重效率向注重公平转向;从追求教育普及向普及基础上的质量提升转变;从同质化教育向个性化教育转型.新常态下教育爱是政府、学校、教师的合力之爱,是爱的情感、行动与智慧,是具有精神品性的爱.为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实施爱的教育,即政府要为教育服务,推进教育公平;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幸福奠基;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爱能摧枯拉朽、点石成金 ,爱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在教学工作中 ,我们对学生的引路导航 ,一视同仁 ,成为其良师益友 ,从而温暖人心、凝聚人心、激发人的潜在能力 ,本质上都是用爱的教育这种方式来从事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  相似文献   

8.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基础的地位。人文教育不只是入文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人文精神的塑造,因而人文教育寓于科学教育、道德教育、艺术教育之中。针对当代大学教育及大学生的特点,探索了当代大学人文教育的思路:重建大学教育理念、改革专业设置、改革教育方式、加强情感教育和给大学生以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9.
爱的实践尤其是两性之爱的实践的全部困难和复杂性,就在于爱的相关性。正是基于这爱的相关性,爱的完成不能一厢情愿而只能是相关的两个人的事情。而这相关的两个人又都是先天与后天的种种情况各不相同的个人,所以两性之爱的实践往往是阴错阳差,常常失败。  相似文献   

10.
德育是大学教育的应有之意,也是其基础部分,而教育自身有其内在逻辑,即,大学教育的核心精神是自由精神.大学德育教育的失落是本文的逻辑起点,由此本文以"德育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理念-自由精神"为思路,对当今中国大学德育暨教育失落的根源进行了尝试性的探讨,是为对当前大学教育的一次反思.  相似文献   

11.
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爱心,培养出爱人如己的人,培养出自觉地无私地施爱于人、施爱于所有存在的人。知识的传授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施爱的工具。故而,仅以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从认识爱、知道爱、发现爱、学会施爱这几个方面对教育之爱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2.
教师的爱是教育的纽带,没有爱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失败的教育。爱的前提是:尊重学生、陶冶学生、宽容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呼吁我们的老师多给学生一点微笑、鼓励、关心、温馨,少一点责骂、批评、惩罚、冷漠。  相似文献   

13.
丧葬礼俗其实质之一就是人类对于爱的潜在表达.从爱所具有的情感、友谊、审美、欲望等四个特性为出发点,可以清楚地看到:羌族丧葬礼俗过程就是对羌族民众社会情感、道德情感、审美以及友谊情感的激发过程,即是对爱的激发过程,也就是爱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既表达了对逝者的爱,又表达了对生者之爱.羌族丧葬礼俗中蕴含的爱的教育给予我们几点启示:即爱的教育是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前提,是推动人与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动力源,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在现实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4.
一个人有爱的需要,但却不一定知道如何去爱。因此,教育关注人爱的需要,教育以爱为目标,实际上就是帮助人们学会理解爱,成为一个能够创造爱、获得爱的人。于是“爱是什么”“如何去爱”合乎需要地成为思考的话题。  相似文献   

15.
对"爱是教育的灵魂"学界已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一个真正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必须胸中有爱,有教育爱。然而在从事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爱却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博爱—真爱—正爱。教育爱形式的不断变化也表明了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并运用自己的爱使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相似文献   

16.
《海的女儿》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有着最强的代表性,文章所呈示的多种爱的解读,说明其内涵的丰厚,证明其确具足够的文学经典意义。《海的女儿》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类的热爱,以爱为本的进行人性教育和人格教育。  相似文献   

17.
教育爱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教育事业和自我的普遍而持久的爱,教育爱对师范生能力和品质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教育爱常常处于缺失的状态。在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通过转变教育价值取向、增加教师职业情感课程、突出大学教师榜样示范和改革教育实践等措施来完善师范生教育爱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精神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指导思想。伴随着20世纪初京师大学堂和清华学堂的建立,中国大学精神传统的三大支柱——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爱国与担当精神也随之确立。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学精神传统在20世纪50—70年代出现了断裂,改革开放40年以来,面对国际交流与竞争日益加剧的现实,大学精神的传承与重建刻不容缓。当下,功利主义价值取向盛行,大学精神中的独立自由的人文思想与批判超越的精神追求也逐渐失落,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忽略美育对德育与智育的重要作用,以及大学审美教育的严重缺失。事实上,审美活动的非功利性、超越性与精神的自由性这三个基本特质与大学精神的内涵基本一致,因此,新时期普及并提升大学审美教育的水平与质量对于重建新时期大学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干卿 《社区》2009,(14):12-12
2008年是意大利儿童文学名著《爱的教育》的作者埃·德·阿米琪斯(1846—1908年)逝世100周年。天津教育出版社借此出版的拙译《爱的教育》纪念本是第七次增补修订本。这是对作者远去英灵的慰藉,最好的纪念。  相似文献   

20.
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于19世纪后半叶传入我国.在民国时期,裴斯泰洛齐的教育思想借助当时的教育传媒,对我国的教育产生了一定影响.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具有独创性、普适性等诸多优点的裴氏教育思想符合中国的国情民意,进一步引起中国社会的关注,从而成为研究外国人物思想的热点之一.时至今日,以我国的社会和教育改革为契机,对裴氏教育思想的研究在中国又达到了新的高潮.裴氏教育思想在中国传播的现代价值主要表现在他的和谐教育、爱的教育、教学心理学化以及农村教育等教育思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