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山戎初探     
山戎是西周、春秋时期生活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强大部族.在春秋经传记载中,山戎也叫北戎,①又称无终②.我国内蒙东部、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一带的老哈河、大凌河流域,是山戎的居住中心,而其活动范围则广达山西、河北、山东、内蒙和辽宁等地.在长达五百年之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山戎族靠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北方  相似文献   

2.
正冀蒙辽交界地区是通往东北平原、蒙古草原和华北平原的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北方游牧部族、东北渔猎部族与中原农耕部族的必争之地。王志清博士《语言民俗与农区蒙古族村落的文化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9月版)一书,以辽西地区一个蒙古族村落为个案,考察该地区民族文化变迁问题,开拓了探讨北方  相似文献   

3.
北戎、山戎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部族,在民族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学界认为山戎即是北戎.此说并不可信,先秦时期的北戎与山戎并非同族,也非同名.二者是出现时间不同,活动地域不同,势力不同,名号涵义不同,灭亡时间及原因不同,有着不同历史的部族.学界将山戎与北戎混而为一的原因在于《史记》记载有误.  相似文献   

4.
玉皇庙文化是春秋中期至战国中期分布于冀北山地一带的重要考古学文化,属于中国北方长城地带东段迄今发现的晚期北方青铜文化的代表性遗存。玉皇庙文化命名的形成是一部该文化发现与研究史,因与族属认识相杂糅,其间经历了反复曲折。族属问题一直是该文化的热点问题,结合时空位置定位和文化来源等认识来看,该文化位于桑干河谷邻近的西区当系代戎部族的遗存。代戎是以狄人为主体融合了众多来源不同的人群形成的一个新的部族,人群构成及其变化过程都应该是非常复杂的。位于燕山腹地的东区族称一时还难以确指,这里很有可能是代戎与山戎并存、代戎逐渐取代山戎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5.
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亚地区,发生了从北方来的游牧部族的迁徙和入侵,古巴比伦王国衰亡,赫梯、米坦尼、加喜特王国兴起,形成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图景。本文仅就印欧语人南徙与赫梯、米坦尼、加喜特诸国的关系,这些新兴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及这次游牧部族迁徙和新国家的建立对西亚历史发展的影响,作些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到前2000年代中期,古代文明发源地之一的西亚地区,发生了从北方来的游牧部族的迁徙和入侵,古巴比伦王国衰亡,赫梯、米坦尼、加喜特王国兴起,形成了新的社会政治、经济图景.本文仅就印欧语人南徙与赫梯、米坦尼、加喜特诸国的关系,这些新兴国家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的一般特征,及这次游牧部族迁徙和新国家的建立对西亚历史发展的影响,作些说明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封建制度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关系的影响,是西欧国家的特殊现象。事实上,公元最初几个世纪,游牧或半游牧部族的大迁徙浪潮席卷亚洲、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东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原始社会关系的影响。在人类古代历史上,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状况不同,亚欧非洲大陆曾出现农耕世界与游牧世界泾渭分明而又长期并存的局面。两类地区之间,既互相对峙,时起冲突,又彼此交往,  相似文献   

8.
有人认为,封建制度在形成过程中受到游牧或半游牧部族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关系的影响,是西欧国家的特殊现象。事实上,公元最初几个世纪,游牧或半游牧部族的大迁徙浪潮席卷亚洲、欧洲和北非广大地区,东西方许多国家,尤其是主要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都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9.
蒙古族有着古老而丰富的自然崇拜文化,崇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古族的崇山活动不仅适应游牧特色生活,还蓄养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本论文从"山"的蒙语表达意义开始分析其含义,根据游牧文化特点探讨山崇拜文化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有着古老而丰富的自然崇拜文化,崇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蒙古族的崇山活动不仅适应游牧特色生活,还蓄养了特有的文化内涵,客观上也达到了保护环境的目的。本论文从“山”的蒙语表达意义开始分析其含义,根据游牧文化特点探讨山崇拜文化特色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依玛佐夫是吉尔吉斯斯坦东干族语言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东干族多种文化相融合的民族文化精神:东干族信仰伊斯兰教,生活在以游牧民族为主的中亚地区,因此,伊玛佐夫的文学作品中首先反映出伊斯兰文化和游牧文化的影响;东干人从小学习俄语,使用俄语和东干语两种语言,因而伊玛佐夫作品中透射着俄罗斯文化的影响;东干族是中国移民,在生活中保留着中国的风俗习惯,所以伊玛佐夫作品中还留有中国文化的印记。  相似文献   

12.
匈奴是古代的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游牧部族,公元前三世纪末建立了匈奴国。兴起于公元前三世纪,衮落于公元一世纪。本文要探讨匈奴国管理体系,司法制度,法律即匈奴的刑法,婚姻制度,继承制度及其特点等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游牧与农业的分离,其中恩格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二,中国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混合经济的出现,进一步促进了游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的过程。第三,中国北方游牧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背景下展开的。在中国北方青铜时代,人们已生活在一种依赖动物畜养而经常移动的方式中。第四,在混合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生态环境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中国北方游牧兴起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辽代的农牧政策与农牧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契丹民族是很早就生活在中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也是中国北部建立国家政权的比较早民族,契丹民族从一个游牧民族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契丹民族广泛的吸收了中原汉族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实行了有利于发展牧业和农业的策略,发展了自己的畜牧业、农业,建立了以牧业、农业为主体的经济体系.并促进了中国北部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族在其游牧生活中的婚俗活动丰富多彩、别具特色,踏水礼、彩礼、婚嫁仪式歌、刁羊和姑娘追等是其传统婚礼的基本习俗。随着哈萨克族从游牧到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其婚俗在时间、彩礼、婚宴和交通等方面由传统向现代不断地发生着变迁。通过对哈萨克族传统和现代婚俗的描述和分析,可以认识到:哈萨克族由单一的民族婚俗文化不断地向多元的民族婚俗文化交融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孙靖国 《南都学坛》2012,32(3):22-32
汉末以来,桑干河(灅水)流域内的经济形态存在一定的差别:桑干河南,在不同时期保留或恢复了不同程度的农耕经济,北魏时期迁徙畿内的农耕居民多安置于此地;而在其北部,自汉末以来就完全畜牧和狩猎化,北魏时期更是迁徙了大批游牧、渔猎民族于此,并修建了规模宏大的苑囿,更适合作为牧民和猎手的"国人"居住。所以在北魏时期,形成了"灅北地瘠"的经济格局。在代北地区的众多城市中,平城位于阴山以北拓跋鲜卑故地进入桑干河流域的三条主要陉道中居中者,地处灅北的国人聚居区,便于沟通草原游牧社会与中原农耕区域,控制整个桑干河流域乃至华北地区,所以自猗卢时代即开始经营,最终定都于此。  相似文献   

17.
浅谈哈萨克族萨满教信仰中的禁忌行为——禳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萨克族是我国古老的游牧民族之一,该民族在历史上曾信仰过多种宗教,其中以伊斯兰教为主,但萨满教信仰历史悠久、影响深远,至今日常生活中仍保留有较多遗俗.此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在萨满教信仰中,宗教禁忌的禳解行为是如何在哈萨克人的生产、生活中表现的,并由此展现该民族丰富的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8.
哈萨克族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后裔,在其传统社会中,往往是以部落为单位进行游牧,部落在安排游牧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今哈萨克族游牧社会依然在体育文化生活和娱乐活动方面保持着传统社会组织体系的部落认同,各部落的体育活动的产生与游牧狩猎、军事战争和宗教祭祀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同源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北魏平城经济结构转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魏平城时期经济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游牧经济向农牧经济的转化。拓跋鲜卑入主中原,保留传统游牧经济同时,积极发展农业,经济结构从单一走向多元。这些活动不仅适应政权的发展需要,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汉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中国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北魏政府在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朝时期,各民族间的通婚频繁,婚礼习俗彼此融合。汉族婚姻“六礼”不仅得到鲜卑统治者的认可,而且在整个北朝社会风行;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青庐交拜”、催妇上车、新妇乘马鞍、戏新婿、婚礼用乐等呈现“胡化”色彩的婚礼习俗亦广泛流行于北朝社会,反映了北朝民族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