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是当前经济形势下不断释放劳动者就业动能,稳住经济大盘的内在要求。目前我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在价值理念上仍然面临诸如是劳动者权益保护还是劳动权益保护的真假问题交织之幕,在制度规定上仍然面临法律位阶不高、制度规范调整滞后以及可操作性不足的诟病,在制度实施上仍然面临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效果不理想、保护水平明显滞后等问题。以体面劳动、多中心治理和利益动态均衡为法理基础重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制度体系,基于劳动本身而非劳动关系来完善新就业形态用工的法律法规体系,创新并细化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的认定规则,健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实施机制,优化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工会模式。  相似文献   

2.
以网约工为代表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同于传统灵活就业人员,面临平台经济高速发展催生的高频多发职业伤害风险。目前工伤保险制度未全覆盖此群体,试点中以延续劳动关系认定为核心的纳入工伤保险模式和工伤保险复合商业保险模式仍面临不可持续风险,超越劳动关系独立建制模式为理论突破提供新的研究取向。新发展格局下应保障全体公民实现社会保险权,网约工职业伤害保障制度构建也依此展开:即坚持社会保险属性并扩大试点,补齐职业伤害保障短板;以健全最低工资为前提规范制度参数设计,明确职业伤害风险权益保障责任;提升制度治理效能,优化职业风险服务保障;强化多方主体协同治理,完善保障工作机制,最终实现覆盖全体劳动者的多层次、有梯度、可持续的中国特色职业伤害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目前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于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关注不足,既影响了非典型就业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又阻碍了非典型就业的促进和发展。应以平衡保护理论作为指导,完善非典型就业的社会保险制度,确立非典型用工代替全日制用工,退休工和在校生等情况应依不同情况区别对待,确立保障受派遣劳动者权益的相关制度,保障非典型就业者在劳动关系上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4.
新经济业态催生了新就业形态。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是新时代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具有前沿性、复杂性的重大课题。平台经济的兴起及劳动者工作理念的转变等因素促成了新型灵活就业群体的产生,这也导致传统用工关系中劳动关系或劳务关系“二元论”划分模式不合时宜。劳动关系归属模糊、劳动风险加大、缺乏社会保障支持等问题,让该类群体劳动权益面临“保护网络的缝隙跌落”困境。大部分灵活就业群体实际上处于企业和社会“双重体制保障”之外的状态,现实中既被“经济性接纳”,又被“社会性排斥”,主要表现为他们实际上是平台企业的“核心”资源,却被企业挡在“外环”。同时,他们也是享受城市公共产品资源的体制外群体,与标准劳动关系形式上的差异性和劳动权益保障力度的不均衡性等引发数量较多、案情复杂化的劳动争议,从而影响了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也不利于“稳就业”“保民生”等重要目标的稳步推进。为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下灵活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应重新厘定劳动关系认定标准,对不同类型的灵活就业群体采取分类别差异化保护措施,完善多层次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综合应对举措。  相似文献   

5.
伴随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的高速发展、平台用工模式向生产服务领域的深度扩张,数据标注众包劳动正在我国悄然兴起,但也面临低收入、高强度、虚自主、实管控、无保障等就业质量问题,且被制度性地排除在各种劳动交换法律保护以外。为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切实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我国有必要探索构建数据标注众包劳动法律保护制度,保护进路的选择需强调专门立法与司法衡平结合,尽快启动软法,审慎诉诸硬法;保护范围的划定在立法上可将服务合同作为类型构造基础,但在司法上应坚持事实优先,准确辨析隐蔽的劳动关系,克服可能发生的监管套利;保护措施的配置可从财产性权益、人格性权益两大方面分类展开。  相似文献   

6.
随着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四新”经济的迅猛发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不断涌现,其从业模式由“组织+雇员”模式向“平台+个体”模式转变。灵活就业的平台经济,使“简单的劳动关系”发展为“多重复杂的劳动关系”。由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利属性趋于弱化,导致其维权保障面临诸多挑战。设立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专项社会保险基金和以党建为引领、以工会为主导的“五工联动”的服务模式有助于缓解目前困境。  相似文献   

7.
就业保障的难点与政府作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难点。当前呈现的新特点是 :供需矛盾突出 ,失业人员和新增劳动力不能适应就业岗位的素质要求 ;下岗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再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 ,因失业而导致的贫困、疾病、离婚、犯罪等不良影响波及社会其他方面。对此 ,政府应有所作为 ,必须确定解决就业问题的基本原则和目标 ,既坚持市场导向的就业原则 ,又要强化对就业的政策调控。确定“就业优先”战略 ,制定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的人口政策、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等都要充分考虑“就业优先” ;建立统一公平开放的劳动力市场 ,并在“市场失灵”之时实施必要的政府干预 ;完善劳动法律体系 ,调整劳动标准以促进就业 ,制定竞争规则 ,进行就业市场的监督检查 ;强化政府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指导作用 ,提高劳动者素质以缓解结构性失业矛盾 ;近年 ,要着力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并特别关注其中的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 ,可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如减免税费、开发公益岗位、使用财政资金直接扶持等促进其就业 ;同时 ,加快建立有利于促进就业的社会保障政策和体系。  相似文献   

8.
唐鑛  郑琪 《学术研究》2022,(5):82-89+178
新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劳动就业领域的新形势,传统的雇佣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如网约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依附于平台就业的新就业形态人员。工会作为劳动者利益的代表,高度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问题。本文基于对新就业形态工作特征变化的分析,提出当前工会三方面工作难度:第一,工会组织劳动者的渠道受阻,工会组织难度加大;第二,工会对于自身定位和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的工作方式不清晰;第三,工会在新形势下处理争议中处于相对被动地位。本文在广东省深圳市和广州市总工会的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工会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工作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构建工会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视野中城市低保对象退保难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退保难的问题置于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视野中考察发现,导致退保难的主要因素有: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分类施保制度不健全,低保制度实施过程中重资金保障、轻就业服务保障。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实际上是被社会排斥的群体,应从社会保障政策、就业政策、家庭服务支持政策等方面对他们提供综合性的保护和支持,将他们重新整合于劳动力市场。  相似文献   

10.
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福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福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新制度还未定型,整个社会保障政策仍处于选择阶段。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保障资金供应体系不完善、主体各方责任划分模糊、个人帐户“空帐”问题严重、保障能力偏低、劳资矛盾突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等。新形势下政府应确立“以公平为基础、以效率为导向”的基本价值理念,通过完善社会保障责任共担机制,完善劳动监察和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建立就业与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分类分层地保障农民工等流动人口的权益等,构建更加普遍的社会安全网和社会支持网。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进城就业农民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2.
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劳动者的收入状况是:劳动者收入总量减少;第二产业部门劳动者受到的冲击最大;东部地区的劳动者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最为严重;中小民营外向型企业的劳动者受到很大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深层原因包括工资制定片面体现企业意志、忽视政府责任、宏观调控手段弱化、收入分配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体制性障碍以及工会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下,为有效保障劳动者收入,政府和工会组织应规范法律及相关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劳动者权益。  相似文献   

13.
就业是民生之本。农民工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工就业问题,农民工就业问题的实质是就业歧视。消除就业歧视、实现平等就业是"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民工政策已经趋向相对公平,但是农民工就业歧视问题至今依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农民工在就业准入、从事行业、劳动工资、居住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职业发展方面遭遇到了歧视性对待。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原因主要在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三个方面。要消除农民工就业歧视,用人单位必须转变对农民工的歧视观念,规范劳动用工管理制度。政府需要建立健全农民工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发挥企业工会职能;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行政执法力度;逐步改革户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逐步消除社会歧视。  相似文献   

14.
"三农"问题归根到底都涉及农村土地问题,其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是当前社会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当前,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不清晰、征地补偿制度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是失地农民权益受损的直接原因。保护被征地农民的权益,必须进一步规范政府的征地行为,明确农村集体土地财产权,完善征地补偿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形成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试论城镇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护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失地农民是我国进入新时期所出现的特殊社会群体。失地农民权益保护是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问题的核心是权益保护缺失。失地农民及其权益保护问题是我国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于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形成的复杂问题,必须以树立国民待遇理念为先导,通过优化制度安排,完善法律体系,落实相关政策,构建失地农民权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肖辉 《河北学刊》2012,32(2):119-123
人口老龄化问题业已成为世界各国和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对老年人权益加以关注。老年人权益保障具有其人道主义道德基础和社会契约理论基础。借鉴老龄问题出现较早国家特别是日本等国对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国实际,从完善和落实与老年人权益保护相关的法律规范入手,同时也要加强社会机制和人文环境等各个方面的建设,从而使老年人权益得到全面、有效的保护。其路径包括法律途径和法律外其他手段,如社会保障、文化道德建设以及自我保护方法等。而从模式上,则有自力救济、家庭帮助、社会救助和政府作为等,我们提倡综合运用上述各个模式的有效结合来加强对中国老年人权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非正规就业的关键问题和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正规就业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种重要形式,从国际经验、历史发展、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方面来看,都有其客观必然性,对于解决当前及未来较长时期的就业问题具有积极意义.但是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和完善,非正规就业存在劳动关系不规范、技能培训缺乏,社会保障缺失、管理和服务滞后等一些列问题,制约了非正规就业的发展.解决非正规就业面临的关键问题,必须立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和就业形势.建立社会保护政策,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劳动力市场一体化程度,完善管理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8.
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高,对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高城市化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对青年农民工和城市青年就业质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与城市青年相比,青年农民工在工作特征上表现出收入水平低、劳动时间长、就业稳定性差的特点;在工作保障上,表现为劳动合同签订率低,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小等特点;在职业发展上,表现为技能培训比例低和发展空间小等特点。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应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基础教育水平;加强职业培训,提高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能力;规范企业的用工行为,保障青年农民工的就业权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覆盖率;提供政策支持和技术指导,促进青年农民工创业。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宏观调控的角度,论述了如何对妇女权益进行保障,即通过保护妇女的就业权来保障妇女的权益.通过对我国妇女及国外妇女就业现状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如何完善保障妇女就业权的法律.  相似文献   

20.
论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护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非正规就业在我国城镇就业中所占比重迅速增大的同时,其社会保护状况却令人堪忧。由于法律、政策和观念等方面原因,非正规就业的社会保护陷入严重困境:非正规就业者作为劳动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基本权益受到侵害,社会保障无法解决,生产就业面临资源障碍,权益诉求困难,社会地位地下。非正规就业社会保护的缺失对整个社会带来了明显的负面后果。因此,应尽快形成完整的非正规就业社会保护政策,使非正规就业者能在公平的环境中就业,使社会能在和谐的氛围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