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孔孟儒学中,圣人乃生而知之,不学而知,不学而能,天性纯然至善,完满自足。周敦颐主张"学以成圣",认为"圣可学",其要在"一","一者无欲也"。何谓"圣",圣就是"诚",与天地与本体合而为一。圣人之道,无非仁义中正,乃至公之大道。以"诚"为中心,周敦颐建构了一套缜密的圣学工夫论系统。士与贤通过立志、立诚、致中和、惩忿窒欲之工夫可上达圣人之道。周敦颐何以成为圣人?在明清八种《濂溪志》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周敦颐自己的答案,也看到了宋代先贤自觉地把周敦颐纳入道统谱系,上承孔孟,下启二程,传《太极图说》《通书》与二程,重构儒学本体论与价值论,周敦颐被塑造为接续孔孟道统之圣人。自宋元至明清,周敦颐的圣人形象进一步被强化,也进一步被再塑造、再建构。  相似文献   

2.
吕箐雯 《船山学刊》2022,(6):108-116
“无为”是周敦颐《通书》中重要但易被忽视的思想之一:“无为”包含着“诚”的本体论映射,不仅是对“诚”之性质的描述,也是对“诚”之发用结果的阐释;作为修养工夫,“无为”亦继承了儒家原有的修养路径,其“有意之无为”与“自然之无为”的双重路径是普通人朗现“诚”这一本体、为圣成贤的重要工夫。同时,《通书》之“无为”虽然在表面上有着较强的道家哲学意味,但其与《老子》之“无为”仍有区别,二者对普遍化的仁义礼智与礼乐教化的态度不同,此亦反映了周敦颐的儒家立场及其“融道入儒”的学术特点。  相似文献   

3.
北宋哲学家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深。他一生著述不多,代表作是《太极图说》和《通书》。前者仅有249字,后者也只有2832字。然而这简短的著作,却蕴含着一个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体系。南宋朱熹订正周著文字,并为之作注,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周敦颐的主要观点作了客观唯心主义的解释,使之成为程朱理学的理论基础。 从朱熹至今八九百年间,学人对周敦颐的哲学思想争论不已。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云:“宋五子中,惟朱子著书最少,而诸儒辩论,则惟朱子之书最多。” 梁绍辉所著《周敦颐评传》,是数百年来周子学术研究的总结性著作。它对周敦颐生活时代的特点、周的生平事略及其著作,作了甚为翔实的考证和评介。特别是对他的思想渊源和思想体系,诸如  相似文献   

4.
作为道学宗主的周敦颐在宋明理学的传承谱系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借由《太极图》和《太极图说》所抛出来的无极太极之争也成为理学史上引发无数讨论的一桩公案,但也正因如此,历来对周敦颐的理解和阐释多聚焦在《太极图说》的相关问题上,而《通书》中所包含的更为广阔深邃的面向则较少被展开。文章以《通书》的文本为主,从立儒家本体(诚体)、举理学纲目(动静)、阐圣人幽微(学圣)三个面向探求周敦颐对儒学的构想如何深刻影响宋明儒学。《通书》所具有的典范性和开创性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周敦颐为何会被推尊为理学之开山。  相似文献   

5.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之一,开创宋明理学,号称"理学鼻祖""理学渊源"。但周敦颐的著作言简意赅,"濂溪之学,精悫深密",学者阐释其哲学义理,或开拓其他研究领域,不甚容易。周敦颐的存世作品,《太极图说》200余字,《通书》2000余字,《爱莲说》100余字,《拙赋》60余字,诗札若干首,欲在义理上展开阐释,需在文献上扩充根据。文章谨就周敦颐在湖湘地域上的意义、中国历史上的意义、当今社会的意义,以及濂溪学的哲学义理研究、濂溪学的学术史研究、濂溪学的文献学研究方面,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7.
宋明理学的道统论述中,王阳明与朱熹、陆九渊之学的关系已有充分的讨论,但其对周敦颐、程颢的继承和发展尚未得到足够的关注。本文认为,不论是在道统自觉意识上还是在对道体的认知上,王阳明都有明确的传承周程学问的倾向。"动静"观念是探讨"周程—阳明"之传的重要线索,王阳明对道体的理解,以及对易之本体的阐释,均表现出兼合动静的特质,这与周敦颐"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程颢"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等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从道体动静的角度切入,可以更全面地理解王阳明的学问归属。  相似文献   

8.
周敦颐是出生在湖南的第一位对中国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学者。他以“太极”说“人极”,把宇宙论与人生哲学结合起来,创立了一种新的天人合一本体论,转变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学术方向。周子的学术直接开二程洛学之先,以后又经过胡宏、朱熹等人的的阐扬,成为公认的道学开山祖。从周敦颐的道学到胡宏的“性命之学”,再到船山总结与批判未明新儒学,我们可以看到湖们派儒学在思想上前后相承的一种特色。(一)周敦颐的学术著作并不多,保留下来的最有影响的是一篇二百多字的《太极图说》和四十节的《通书》。周子生前既非达官显贵,死后也无多…  相似文献   

9.
周敦颐博学力行,在思想上直承孔子而推陈出新。他虽然也围绕"修齐治平"的理想建构理论,但他有一系列别具新意的阐发,如强调"本必端""则必善",提出"家难而天下易,家亲而天下疏也"的困境,以及"复其不善之动"的修养方法等等。特别是他的《太极图说》和《通书》融通体用,贯通天人,沟通古今。《通书》对"圣人"的推崇,贯穿始终,但也追溯"圣人之本""圣人之道",体用贯通,条理清晰,收放自如。在"天下""天"和"人"之间,周敦颐又突出"势""识""力"的作用;他认为天下顺安的关键在于天道施行而圣明的德行得以修成,孔子是行道义、修圣德的典范;但周敦颐并非主张对孔子的盲目崇拜,而是把老子所说"道尊德贵"进一步强化为"至尊者道,至贵者德",同时突出"人"最难得的就是"道德",而每个人自身获得"道德",必须依靠良师益友。周敦颐认为君子也可以追求富贵,只不过君子所认为的"贵"是道的充实而无所亏欠,君子所认为的"富"是自身的安稳而不忮不求。周敦颐其人其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其学问之格局,其人格之气象,是宋儒之中最接近孔子的。  相似文献   

10.
周敦颐思想是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刘宗周以“独”为本体即是对周敦颐“太极”本体的继承;进而其又于周敦颐《通书》中“几”字体认出“诚意”功夫之入手处;而其一生最重要的著作《人谱》亦是对《太极图说》思想的进一步完善。刘宗周“慎独”思想包含了其对周敦颐“无极而太极”思想的继承与发越。对刘宗周“慎独”思想形成渊源的再探究,对于合理定位刘宗周在宋明理学时期的学术地位及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逻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定"作为心性本体首见于《大学》,在被长期忽略后于李翱的"定者诚也"得到传承,并在周敦颐的"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张载"动静不失其时"的"定则自光明"中得到阐发,然后在程颢"动亦定,静亦定"的"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中确立起基本意旨。朱熹的"性定则动静如一、内外无间"、王阳明"静未尝不动,动未尝不静"的"定者心之本体"、刘宗周"动静合一之理"的"随处静定"、王夫之的定"则于至善中曲折相因之致,委悉了当……十分大全",将《大学》"缉熙敬止"之"定"做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在前后相继的儒者体验中,"定"的范畴精彩地体现了儒学对生生不息的本体之体用不二的终极性把握。  相似文献   

12.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3.
基于周敦颐以《通书》为中心的天观、人观及时中观,本文研究了其在天人合德解释上的意义及特征。天观是天道及天德的解释,人观包括了对人类及人道的解释,时中观是周敦颐对贯通《周易》的"时中"的解释。针对通过《通书》融合了道家哲学和儒家哲学的天观,并且发现了儒家哲学的道德伦理观的周敦颐,本文探究了他的天人合德解释。身为道学者,基于儒学的人间观及人道观,他以天德实践了"诚"的天道,通过道家思想的熔融发扬了自己的儒家哲学。从学问上看,他主导了从道学到理学的思想史上的转变。  相似文献   

14.
朱熹的山水诗在其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是抒怀言志的方式,也是体道味理的工具。朱熹在山水诗的创作方面,对理学家“重道轻文”的文学思想持较客观的批判继承态度,并努力“以诗人比兴之体,发圣人义理之秘”,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山水诗歌。  相似文献   

15.
李方泽  王培 《江淮论坛》2012,(3):120-123
“克己复礼”被后世公认为是孔子对“仁”的内在涵义的一个界定。但是,究竟该如何解释“克己复礼”,却有不同的意见。大多数人受朱熹《四书章句集注》的影响,把“克己”、“复礼”作为一个并列的联合词组来理解。朱熹的解释颠覆了传统的经典解释,是对儒家经典的“误读”,从根本上说是为其理学思想体系建构服务的,并且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朱熹的这种解释,既不符合原著上下文的逻辑.也偏离了孔子论“仁”的本义。通过梳理和研究各家典籍对此句的解释,方可还原和澄清“克己复礼,,的本义。  相似文献   

16.
湖湘文化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历代湖湘文化传人都有一种勇往直前的变易精神。而“师心独往”的周敦颐则是开启后世湖湘文化变易精神的“不祧之祖”。周敦颐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哲人,曾国藩说,“宋之周子(指周敦颐)出于其间,作《太极图说》、《通书》,上与《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也。”(李肖聃:《湘学略》,第123页)参加过维新运动,并参加了华兴会、同盟会的杨毓麟在著名的《新湖南》一文中更是将周氏对湖南人的影响论述得更为详细:“湖南有特别独立之根性无所表现,其影响仅仅及于学术而未大显。……其岸异之外,颇能自振于他…  相似文献   

17.
任吉悌 《学术界》2001,(1):192-196
“理”、“欲”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大问题 ,南宋朱熹是儒学中对之集大成者。朱熹认为“天理存则人欲亡 ;人欲胜则天理灭” ,因而提出了“遏人欲而存天理”的主张 ,要求人们“革尽人欲 ,复尽天理。”〔1〕朱熹说 :“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 ,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2〕他还说 :“今天下之事莫不有理。臣之事君便有忠之理 ,子之事父便有孝之理”。〔3〕可见他说的“天理” ,其要义是维护封建统治的“三纲”、“五常” ,这似乎是共识。但对朱熹“人欲”之说的解释似有歧义 ,尚须讨论。以往一般认为朱熹讲的“人欲”就是人的一切欲望 ,…  相似文献   

18.
李胜垒 《理论界》2023,(7):63-69
在朱熹的诠释之下,儒家的“为己之学”具备了较为成熟的形态。朱熹首先继承了儒家的传统,以“得之于己”解释“为己之学”,认为“为己之学”在于提升人的内在德性和人格境界,而不是去取悦于人,这是探究义理、从事学问的首要。“为己之学”强调成己成物,要求在完善自身的同时成就万物,这是一种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系天下苍生的德性品质。“为己之学”是圣人之学而非科举之业,这是朱熹对“为己之学”的总结和概括。“为己之学”,是成人成圣之学,而非功名利禄的事功之学,是对正确学风的倡导,是对把为学当作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的不良学风的贬抑,对当今社会也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范立舟 《江汉论坛》2005,(2):142-143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认为宋代是“经学变古时代”。的确,两宋时期由于疑经惑传思潮的兴起,儒家五经的权威地位开始发生动摇,王安石撰《三经新义》,是第一次挑战汉唐经学的义理之学,正可反映人们对此前汉唐经学的厌弃。不过,在南宋立国之前,五经余威犹存,在士大夫的心目中,仍是学术之核心,修身治国之圭臬。但是,由于义理之学的持续高涨,到南宋乾道、淳熙之时,以朱熹《四书集注》的完成为标志,重定“四书”为义理之渊海,其目的尽管没有,其实也不可能达到,但“退五经而尊四书”的过程却告完成。从此,四书一跃而超过五经,成为传统中国学术思…  相似文献   

20.
周敦颐开显宋明道学之源头活水,世人对其研究甚多,却鲜有就其性别思想进行研究者。本文通过对《太极图说》和《通书》两书的分析概括其性别思想为:阴阳交感,化生万物;阳健阴顺,阳尊阴卑;阴阳理而后和。显然,孔子以来的前儒家性别意识是周敦颐性别思想的重要思想资源,同时这些思想也对后世宋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