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文化生产力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够促进民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西北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依靠文化生产力。东乡族具有深厚的羊文化传统积淀,传承创新羊文化,发展羊文化产业,是东乡族群众脱贫致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表达了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凝练了中华民族奋进不屈的民族精神,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勠力奋斗。分析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特色,探索黄河流域红色音乐文化传播路径,有助于激发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传承红色文化,为当今社会的和谐发展与社会稳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3.
<正>传统村落,又称古村落,指村落形成较早,拥有较丰富的文化与自然资源,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经济、社会价值,应予以保护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村落文化是村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统村落文化保护工作。截至2023年第六批传统村落名录公布, 相似文献
4.
审计文化是审计组织和人员在审计实践中所获得、积累、创造和延续的能力与成果。审计文化是审计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物质基础,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对审计提出的更高要求,也是审计适应时代前进步伐的需要。以广西武呜县审计局审计文化建设实证为例,对其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近年来,围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研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亦受到图书馆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研究对象,围绕构建覆盖广州全市的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探讨广州公共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民俗节日是人们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庆祝或纪念某些历史事件、人物或自然现象的文化活动。黄河流域的民俗文化节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历史和文化内涵,有助于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深入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内涵,有助于推广和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从未来发展来看,研究黄河流域的民俗节日文化有助于促进不同地区文化的交流,增进世界其他国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正>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原地区一直都是我国经济、文化发展的中心,因此形成了非常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河洛文化、农耕文化、神农文化、戏曲文化等文化形式和内容。其中,戏曲文化是中原民间艺术文化的典型代表。例如,河南省是全国戏曲大省,有数十种地方戏曲形式,主要以豫剧、越调、曲剧为代表,这些戏曲形式在民间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原民间戏曲艺术的传承面临许多现实性困难,例如受众不断流失、资金链断裂以及传承者后继无人等问题。因此,地方有关部门、 相似文献
10.
为了廓清数字经济对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具体影响,采用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测算黄河流域九省区2011—2020年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从全流域、各区段、流域内各省份等维度,计量分析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典型特点及动态变化,进一步探究数字经济影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九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目前处于有效状态,2011年至2020年间呈整体先下降后上升趋势。黄河流域上游地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高于下游省区均值,而自2019年开始,中下游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反超上游。(2)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推动了黄河流域省区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且对中下游的助推作用更为显著。(3)为推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应继续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推动节水技术推广和设备创新、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地方文化的路径研究——以潮汕文化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科纵横》2017,(6):16-20
潮汕文化是粤东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凝结成的精神形态,积淀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潮汕文化不仅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同时也是潮汕人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依据。大力寻求潮汕文化中所具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素,实现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潮汕文化的整合与统领。文章从潮汕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当代定位、内在关联、制约因素、培育与践行路径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发展应以文化发展为基础。东乡族是甘肃特有民族,东乡族生活的地区自然条件极为艰苦,农民生活较为困难。东乡族羊文化传统深厚,经济发展和民族发展应立基于传统羊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电影的民族文化与审美意境分析——以电影《白鹿原》中的戏曲元素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面对当下“娱乐化”与“高科技”相争衡的电影生存环境,电影《白鹿原》对戏曲艺术的回归再次唤醒了民族文化审美的强大生命力,成为中国电影的“重头戏”。作为民族电影的重要基石,民族文化符号历来备受中国导演的钟爱,而导演王全安在电影《白鹿原》中对戏曲元素的多重审美关照,使陷人困境的中国电影的民族化探索道路上迈开了可喜的一步,为中国电影艺术注入了鲜活的民族印记。 相似文献
14.
<正>在中国历史上,黄河一直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早在汉代就被尊为“四渎”(当时认为的四条最大的河流,黄河、长江、淮河、济水)之宗。黄河一向被当成哺育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黄河流域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国已发掘出的文化遗址证明,黄河流域在进入新石器时期后是当时最发达的地区。农业文明的曙光不仅首先照临了黄河流域,而且影响持久, 相似文献
15.
16.
“屌丝”“国民老公”等网络热词在网络空间爆发,毫无遮拦地表达出网民对权力、声名和金钱的崇拜感、饥渴感.此类网络热词的流行构成了中国媒介文化的新景观——贱文化.该文化现象在网络空间强势崛起,并藉传统媒体的再传播,呈现向现实生活蔓延的趋势.运用话语阐释学的方法,尝试厘清中国媒介贱文化的发展谱系,剖析媒介贱文化的本质内涵,认为这是一种颓废而奴性、媚俗而绝望的后现代文化.基于对媒介贱文化流行原因的多维度分析,提出消解贱文化话语及其影响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正慈善文化是慈善事业能够长期稳定发展的支撑和动力。自2011年以来,慈善文化在微博平台上得以广泛传播,启蒙了公众的慈善意识,并成功培育了众多微博慈善项目,如免费午餐、大爱清尘、爱心衣橱、顺风车、暖流计划等。尽管当下有不少人质疑微博活跃度下降,认为微信将很快取代微博。但事实上,微博公共、开放以及核裂变式的传播方式决定了其媒体属性较之微信更加鲜明。微信由于其圈内好友的私密分享和传播的相对封闭性,在重要议题的扩散性传播方面明显不如微博。微博作为公共信息传播平台及舆论阵地的核心地位并未改变。当下,中国慈善事业的基础还很薄弱,全民慈善意识还需启蒙,现代慈善理念、技术、方法等均需要普及,而微博仍是目前慈善 相似文献
18.
<正>二十四节气文化浓缩了中华民族数千年农耕文明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科学、哲学和文化内涵,彰显中国文化天地人和的生态智慧,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识。目前,对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某一知识的专门介绍,有饮食养生、地理科普、文学艺术、文化创意设计等几个方面,但是对其在自媒体环境下的传播与创新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梳理二十四节气文化蕴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