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正>兰州,又称“金城”,地处中国西北,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璀璨的明珠。兰州之名源于隋朝,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金城郡为兰州,取皋兰山之名。兰州作为黄河上游的文化名城,有着极为丰富的古代遗存。自史前开始,文化逐渐繁盛,从马家窑文化到齐家文化,连绵不断,生生不息。西汉张骞通西域,兰州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明清之际,对兰州的开发与管理,为兰州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在兰州还有许多古建筑都是明代所建。这些古代文化遗存,是兰州文明的见证,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正>黄河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了历史经验和理论基础支撑,而且对于坚定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主义文化自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章深入分析了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分析了黄河文化传播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讲好黄河故事、传播黄河声音等实践路径,以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个性化、多样化需要,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3.
<正>黄河文化厚重的历史底蕴,赋予了济南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有的城市魅力。黄河文化是“文化济南”建设、提升济南城市软实力的历史文化资产。将黄河文化融入济南城市软实力建设,既是推进黄河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需要,也为当代济南城市软实力建设找到了历史依据,为“文化济南”建设提供了战略性资产。  相似文献   

4.
<正>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是建设文化强国、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客观要求,也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文化基础与精神动力。本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着力分析当前保护传承黄河文化过程中的困境与挑战,提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路径,为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5.
<正>黄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母亲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千年兴衰。遏制黄河水患,让黄河安澜是从古至今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为了讲好黄河故事,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文化,我们必须阐明黄河治理文化的精神内涵,明确黄河治理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并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当的措施保护黄河治理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黄河治理中体现的先进精神,这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人民群众凝聚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正>近年来,党和国家十分注重黄河文化时代价值的传承和彰显,要求黄河沿线各地区承担起延续历史文脉、讲好“黄河故事”的时代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文化力量。基于此,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黄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文件和政策,重点提到了与时代技术相结合,开展数字化传播的新举措,并就推动黄河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出了具体思路,为黄河沿线各地区深化黄河文化传承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相关部门从数字化角度探寻黄河文化的传播路径具有实际可行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7.
<正>黄河故事是弘扬黄河精神的重要载体,可分为黄河自身故事、人与黄河关系故事、黄河流域内城市文化故事三类。黄河故事的精神内蕴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其中蕴藏着自强不息的开拓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人与自然的共生精神、兼收并蓄的包容精神等。现今黄河故事的传播存在认知片面、兴趣度与敏感度较低的现象。因此,需要利用文化教育、文旅发展、多媒体媒介等多种手段,加强黄河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正>山西位于黄河中游地带,黄河文化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这对山西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十分有利。本文通过介绍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意义,并提出了山西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的策略。山西黄河文化旅游资源简述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黄河文化旅游带已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当前,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仍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旅游宣传推广力度不够,影响了知名度和吸引力等。因此,对于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主要分析了黄河文化旅游带的发展潜力,并提出推动黄河文化旅游带高质量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核心地区,长期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根,凸显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魂,凸显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念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位于黄河中下游流域的郑州是黄河文化孕育、融合、发展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根”“魂”的主要体现地。  相似文献   

11.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文明最主要的发源地,蕴含着中华千古文明史。黄河文化是人类在治理、开发和保护黄河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精神与价值理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所谓根,是指中华文明起源于黄河文化;所谓魂,是说中华文明的基本内核、价值观和黄河文化一脉相承。黄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横贯我国西中东三大地域。作为黄河流域的中心腹地、黄河中下游的交界处,郑州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发展,积淀了内涵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再加上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凭借政策的支持,开发黄河故道旅游资源已成为文旅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传播黄河文化、实现共同富裕、展现民族精神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当探寻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进而推动黄河故道旅游发展,以更好地保护黄河故道生态和弘扬黄河文化。  相似文献   

13.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随着社会变革的持续深入,黄河文化的传播也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议题。近年来,短视频发展得越来越迅速,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媒介使用和文化接受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本文在总结短视频传播黄河文化的现状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4.
<正>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滋养丰盈着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心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从地理位置来看,陕西地处黄河流域的中部,这里文化资源数量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在黄河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鉴于此,文章探讨陕西黄河文化的优势、现状与路径,深挖黄河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讲好陕西“黄河故事”,更好延续黄河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5.
<正>近年来,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坚持以工程塑形、文化赋魂,深入推进治黄工程与黄河文化融合建设,探索走出了一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新实践。突出重点打造龙头品牌黄河文化源远流长,流域不同地区的文化底蕴各有不同。武陟第一黄河河务局因地制宜,深挖黄河水文化基因,突出重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黄河文化龙头品牌。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向何处去?这是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人面对着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和统治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一直在深深思索和研究的问题。近年来,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思中,有一些人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到前景暗淡,曾名噪一时的《河殇》就发出令人绝望的感叹:“龙的传人啊,黄河能给予我们的,早就给了我们的祖先。我们祖先已经创造了的文明,黄河无疑不能再孕育一次。”黄河真的奶水已干了吗?我们认为:不是,黄河文明的乳汁犹如奔腾不息的黄河一样滚滚东去,永不干涸,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黄河在四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必将孕育出新的文明。  相似文献   

17.
《社科纵横》2015,(2):123-129
兰州鼓子,旧称"兰州鼓子词",简称"鼓子",曾是流行于兰州地区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中国古老曲种之一,堪称兰州一绝。兰州鼓子作为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首批进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强势流行文化的介入与冲击,曾经给大众带来欢乐的原生态文化形式的兰州鼓子已经在民众的记忆中逐渐消失,面临着"人亡歌息,人去艺绝"的窘境。本文对兰州鼓子的生存境遇进行深入田野调查并作分析,同时就兰州鼓子的保护与传承提出思考。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上游因修建大批水利工程而修筑的水库,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近年来,国家和黄河上游省区不断重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制定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等政策文件和甘肃省、青海省关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文件都将旅游开发纳入区域和整个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部署之中。黄河上游库区有着先天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其开发历经自然期、联动期和振兴期三个阶段,在黄河上游的旅游业发展中增添了库区文化特色,为黄河上游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生机和动力。黄河上游库区旅游开发,要从保护库区生态、保护黄河上游多元民族文化、构建人与库区命运共同体方面着手,从而促进黄河上游库区旅游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黄河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新时代,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郑州市处于黄河流域的重要位置,且郑州市正致力于打造国家黄河文化主地标城市。因此,新时代赋予郑州市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的重要历史使命,郑州市应立足于当地文化特色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传承与弘扬传播形式,为新时代建设黄河文化城市提供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0.
<正>黄河流域诞生了无数历史名人,一代代黄河先哲传承着黄河文明、弘扬着黄河文化。沁河作为黄河的一大支流,孕育了怀庆府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为巩固中央政权,明太祖将皇子分封各地以作藩屏。明朝郑藩第五代世子朱载堉(1536—1611),怀庆府河内县(今河南沁阳)人,系明太祖九世孙,郑恭王朱厚烷之子。他一生交游广泛,著述丰赡,对乐律、历法贡献甚巨。本文梳理其交游情况,以期对河南郑藩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