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大学生思政教育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中心环节。但是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素材较为单一,为了丰富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高校把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教育中。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丰富教学素材、创新教学理念以及完善学生对思政教育的认知。但是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运用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此,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开展实践教学、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等措施予以解决,从而更好地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2.
红色文化能够在高校思政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了探究融媒体时代下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路径,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入手,分析了当前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机遇,阐述了高校思政育人体系融入红色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从不同的方向提出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育人体系的创新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职业型人才的学校在新的社会发展形势下要积极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升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后期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是高职院校一门重要的公共课程,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基于目前国家在各个层面重视红色文化的学习与教育,高职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要积极融入红色资源,提高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学习,感受到我党在光辉的发展历程中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红色精神文化、红色物质文化、红色制度文化,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发奋学习,提高本领,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本文主要分析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价值,探讨红色资源融入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路径,希望对相关人员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教学改革方面,多数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之中,但将思政教育融入民族音乐教学课堂中的研究还有待加强。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的支流,如何提升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成为高校音乐教师思考的重要问题。高校教师应该立足课堂、扎根日常、以学生为本,将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融入民族音乐鉴赏课之中。  相似文献   

5.
金晶 《办公室业务》2023,(23):54-56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是地方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革命活动的各种物质、非物质形态的遗存,是高校开展思政育人的重要资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在传承红色基因和强化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方面具有理论依据,其指向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均有紧密关联,是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现实基础。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形成红色文化育人的办学特色,同时也有助于地方红色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弘扬。  相似文献   

6.
红色文化是我国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出来的优秀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加入"红色因素",教育新时代学生传承红色基因,热爱和拥护中国共产党,发挥红色文化的积极作用。本文从红色文化的内涵及意义入手,对红色文化对高校大学生产生的影响、价值以及作用进行分析,以达到推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对促进思政教育在高等院校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盐城红色文化资源赋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能够拓展教学的内容载体、发挥新四军红色文化资源的资政育人功能、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使命担当、促进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通过健全红色文化资源课堂教学体系、营造红色文化资源校园育人环境等,构建“四位一体”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8.
通过提升学生党支部组织力,强化教师红色党支部建设,推动党建引领思政教学,建设党建实践基地,培育和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健全保障机制等途径,加快推进阜新市红色资源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凝聚阜新转型振兴合力,提升基层党组织党建工作成效,推动高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红色文化是基于地方优秀革命精神与历史文化内涵的代表文化。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红色文化应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要正确认识地方红色文化和高校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然后对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融合方式和策略进行科学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依托地方红色文化促进高校思政教育。  相似文献   

10.
王锋 《管理科学文摘》2009,(17):212-213
在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形势下,班主任开展学生党建和思政工作需要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本文运用思政教育的新理念,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通信技术,打造思政教育的新平台,设计并开发了适合当前高校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网络技术平台,主要包括数据登记、修改、查询和删除功能,目的在于提高思政教育的效果和信息化水平。经过实践应用,证明该平台具有针对性强、便于收集统计、有利于提高思政工作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1.
红色文化为高校思政课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物质基础。本文以湖北为例,以全方位、深层次和多领域的方式探索课堂、实践、校园、网络构成的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以期进一步实现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从而使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校史文化在高校文化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高校文化多年发展的结晶。校史文化中蕴含着高校的文化诉求、教育主张和办学理念等,对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在思政教育中融入校史文化,不仅能为高校思政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也能促进校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文主要从校史文化的内容和校史文化对于思政教育的意义出发探索校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湖北为例,以全方位、深层次和多领域的方式探讨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为理论与教学提供借鉴。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使高校思政课育人实效得到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4.
红色资源与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高度契合,在价值导向上高度一致,其与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融合有助于实现红色资源育人和提升学生德育水平的双重价值。厘清两者如何融合的思维逻辑是实现融合的重要前提,文章通过对红色资源融入高职院校思政工作的意义、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科学的工作方法的梳理,确立“怎么看—依靠谁—怎么做”的思维逻辑,为工作推进确立价值判断、主体依托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5.
思政教育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民族自信的重要方式。新时代如何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中,实现爱国主义、文化品格教育相融合,是学校教学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从思政教育融入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方面阐述了思政幼苗在语文教学中"拔节孕穗"成长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沉浸式红色教育的PEST分析,指出沉浸式红色教育与思政建设融合面临契合度不够、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不足、对红色教育文化资源的挖掘缺乏深度等困境。文章提出了几种解决思路:实现校园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有机统一;创新红色教育体验形式,实现思政大课与红色教育的有机统一;创新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这些措施旨在利用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不断深入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形成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境界,从而培养出具有开阔精神、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爱国主义教育与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意义。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新时期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多种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课堂教育、实践教育、校园文化环境和网络文化,可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郑景文  刘康平 《科学咨询》2023,(12):250-252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文章首先阐述了开展“网络思政”的重要性,指出“网络思政”在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中成为“新的阵地制高点”和“重要的新工具”。接着,文章分析了利用“网络思政”手段开展“四史”教育的必要性,强调了当代大学生群体受网络影响加深以及传统思政教育途径受网络冲击而效果下降的现象。文章还提出了在网络思政背景下构建“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创新机制的方案,包括开设红色校史相关的网络课程和网络公众号。最后,文章讨论了网络思政背景下的“四史”教育与红色校史教育协同育人的意义,主要包括促进高校思政工作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增强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以及加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   

19.
党史文化本身体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能为党建工作开展有效赋能。作为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更需合理利用党史文化推动党建工作。就此,本文提出以思政教育为基本路径、以社会实践为嵌入基础、以课堂教学为核心方式、以新兴媒体为创新道路,助力党史文化融入高校党建工作,提升高校党建工作教育实效。  相似文献   

20.
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当代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的内涵和价值,并提出了将新时代青年教育思想融入专业课程、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开展社会实践、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等路径,以期能对我国的青年学生教育水平提升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