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阅读与作文》2009,(5):62-63
人死后是否灵魂存在?这是一个人类最难回答的伺题。有人认为人有灵魂。有人认为人死如灯灭,什么都没有了。但要让自己的观点有说服力,就必须拿出证据。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或反驳对方的观点,研究人员进行了各种各样有趣的实验。结果往往千差万别。以下是研究人员迄今实施的10个最奇异的来生实验。  相似文献   

2.
建立充分支持知识传播与创新的校园信息服务体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江泽民同志在"两院"院士大会开幕式讲话中指出,人类已进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在这个时代,知识成为生产力最基本和最活跃的要素,知识创新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但知识创新依赖信息的充分交流和有效利用,尤其在科学研究深度交叉。高速变化、激烈竞...  相似文献   

3.
知识的社会价值具有二重性表现。从生产方式、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三个维度阐述了知识社会价值的三个正面性表现,同时从人体自身认识、人类生物性功能、人类文化、人类存在方式与安全性等方面对知识社会价值的负面性表现作了探索,认为,在知识发展过程中,知识社会价值的正面性和负面性在人的交往实践活动中构成一个辩证运动。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的观点从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的起源、思维方式、认识方式、语言形式四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得出人工智能虽能延长人的大脑、扩大人的智能、放大和部分代替人类脑力劳动,但却不可能完全代替,更不可能超过人类智能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最有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在其《开放社会及其敌人》和《历史决定论的贫困》两部著作中,对于历史发展有规律可循,依此规律可对人类社会发展做出科学学预见的观点,即他称之为历史决定论或历史主义的观点,作了系统批判。综其观点主要有以下三点:1.人类历史的进程受人类知识增长的强烈影响,人类不能预测知识的增长,因而不能预测人类的未来;2.人类社会发展无规律可循;3.社会科学只能是对社会具体事件做预测,而不能做出历史预言。笔者对上述三点论点持相反意见,现对波普尔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作以下批判。  相似文献   

6.
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以最新科技和人类知识精华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它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条件,同时也对人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挑战和高要求。从教育现代化的逻辑起点和因果链对我国教育进行分析和阐述,对于改革传统教育,实现教育现代化,培养未来世纪新人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语言习得与"行为-认知教学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笔者提出的"人类习得语言在心理学上的假定"入手,对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的心理机制展开了讨论,提出了自己新的见解和观点,并针对现代认知论的-些主要观点,提出了不同看法,明确指出成年人学习外语的心理机制实际上与现代认知论的观最有差别,以及外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同化过程与母语语言知识学习的同化过程在心理机制上也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并就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文章的后部分,向外语教学界和心理学界报告"行为-认知教学法"的核心内容、教学原则和教学设计,以及对相关理论(如知识的同化过程)的讨论.  相似文献   

8.
技术作为人的最基本的在世方式,是人类实践活动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由此决定了技术的二重性特征—-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而技术的社会属性正是技术负荷价值的根源所在,这一观点在亨利·福特的T型车以及网络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生物语言学是目前国际上语言学研究的热点。Steven Pinker提出“语言本能”的观点,认为人类语言具有生物学属性,语言官能是一个为了满足交际需求、通过自然选择进化的适应性系统。人类语言自身是大脑中一个独立的认知模块,普遍语法存在于人类的语法基因中并具有遗传性。Pinker的观点得到了遗传学证据和现代技术手段的证明,语言学研究必然是生物学研究的一个分支领域。从生物学角度出发的语言研究能更好地回答语言知识是如何构建、习得、使用、进化的,并最终为揭示心智/大脑的本质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0.
在1980年代前后,中国最具权威的人口学者中包括一些自然科学家,虽然他们没有研究人口问题,而且专门研究也不过历时一年多,但他们却能够获得学术权威地位。从知识社会学的观点来看,这并不是因为他们所掌握、产生的知识比其他学者的人口知识更有价值,而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很丰富的物质性和象征性资源。  相似文献   

11.
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传播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族传统体育走向世界的传播学思考饶远,周百之,杨万智在人类世界的诸多文化现象中,体育是一种最易沟通人们思想,促进民族认同的社会文化形式。由于体育竞赛具有超越社会意识形态、文化传统、语言障碍的特点,它可以将不同政治观点、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肤色和种族的人...  相似文献   

12.
一、语言交际能力的涵义要分析语言交际能力,需要用交际的观点来分析语言。语言的交际观点包含语言的结构观点和功能观点。语言的结构观点注重结合语言材料方式的语法系统。语法系统传授语言知识,描绘词序规则和句子生成的规则。这些知识构成一个人的语言能力,使他能造...  相似文献   

13.
知识从道德伦理层面走到"实干"和应用层面,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知识从个人修为变成了公共利益,以资源的形态出现。知识直接和经济联结,人类社会进入到知识经济化的时代。在这一时代,知识是个人所拥有的最基本的资源,也是整个经济活动中最基本的资源。知识在变化的同时,知识所驱动的组织也在变化,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知识的人的含义发生了巨大变化。由此,知识史需要全面更新,它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4.
本人认为,人类的感官与大脑是在几百万年的进化中形成的,人在改造世界的斗争中创造了美,也创造了能感受美的感官。人类感官与高等动物有相近的生理结构与功能,人与动物最显著的一个差别是,动物从感官能得到至多是快感,而人类能得到美感。  相似文献   

15.
浅谈现代读书方法谭桂芝图书,是人类思想和劳动成果的记载,是人类社会和科学知识积累的主要形式。学习就要和图书结下良缘,从书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在知识“爆炸”的社会里,仅就遵循“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功夫法”是不行的。因为,一个人...  相似文献   

16.
人类的历史是一部模仿的历史,在模仿中创造,在模仿中前进。世界需要模仿,生活中离不开模仿。模仿出于人类的天性,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了模仿的本能。人和禽兽的区别之一.就在于最善于模仿。人们最初的知识就是从模仿中得来的——从蜘蛛学会了织布和缝补,从燕子学会了造房子,从黄莺学会了歌唱,如此等等。模仿不仅帮助人类发展了自然科学.也启迪人类发展了文学艺术。文学离不开模仿,  相似文献   

17.
基于知识生产是人类最基础、最重要的活动这一命题,可以建立理解人类文明的理论坐标,并借之描述文明史的基本变迁。人类已经历两次大变局,第一次是轴心时代,第二次是现代转型,而第三次尚处于早期。在第三次人类大变局中,在知识生产层面,机器可以进行间接知识生产;在劳动形态层面,重复劳动被大量替代;在经济形态层面,商品经济很可能被打破;在政治形态层面,技术权力可能成为独立主体;在生活形态层面,个体可能成为技术奴隶。第三次大变局正在改变人类文明的基本矛盾,使之从人与自然的矛盾和人与人的矛盾演变为人与技术的矛盾,即人性很可能无法驾驭飞速发展的技术并最终导致人类文明困局。第三次大变局是人类史上的最大变局,存在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而现代文明并未作好应对准备。  相似文献   

18.
全球问题的人学内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视野出发,立足时代高度,对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问题”作了宏观的理论思考。文章从马克思主义人学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以实践为基础的能动性和受动性辩证统一的对象性关系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认为人不单纯是自然的征服者,同时还是自然的消费者、调节者、借贷者和共同进化者。面向时代,实现人类角色的转换,必须建构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人的理性与情感的统一,人际道德与生态道德的统一,人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的统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把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与世界上以罗马俱乐部为代表的“悲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和以甘哈曼等人为代表的“乐观主义的世界未来论”关于人类命运的研究联系在一起加以思考和分析.认为郭因的绿色美学思想是关于人类未来的一种重要思想,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郭因倡导绿色美学.目的是想为人类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世界”.作者以此为核心,循序渐进地对部因美学思想的发展.绿色概念的蕴涵,以及绿色美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内容,实现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和谐的方法和途径.低熵社会最有利于实现绿色美学的目标等问题,作了系统的述评。  相似文献   

20.
环境资源法调整对象历来被认为只调整人与人的关系,这样的观点必然导致对自然的内在价值的否定。随着环境的恶化,人类的生态伦理哲学从人类中心主义逐渐向生态中心主义过渡,在生态中心主义的生态伦理视野下,环境资源法的调整对象也必然应该有新的发展,就是环境资源不仅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和应该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这样的发展是法本身发展的要求,同时也已经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多有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