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族群与民族   总被引:46,自引:0,他引:46  
族群概念的引入和使用为中国人类学和民族学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天地。族群概念的界定是多义的 ,有的强调族群的内涵 ,有的强调族群的边界 ,有的是两者兼而有之 ,但简明准确的界定可以概括为“族群是对某些社会文化要素认同 ,而自觉为我的一种社会实体”。族群与民族的区别是 :(1)从性质上看 ,族群强调的是文化性 ,而民族强调的是政治性 ;(2 )从社会效果上看 ,族群显现的是学术性 ,而民族显现的是法律性 ;(3)从使用范围上看 ,族群概念的使用十分宽泛 ,而民族概念的使用则比较狭小。族群与民族的联系是 :族群可能是一个民族 ,也可能不是一个民族 ;而民族不仅可以称为族群 ,还可以包括若干不同的族群  相似文献   

2.
Ethnic group(族群)、Nation(民族)与中国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族群与民族概念的争论入手,揭示族群概念的引入是关于中国民族研究的深入。指出以族群替代民族是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的。由于中文"民族"一词已为民众所熟悉并在实际中不致引起误解,族群与民族可以在不同的层次上运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王星 《民族论坛》2009,(10):30-31
上世纪90年代"族群"概念的介入,对于我国学术界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概念引发了大量学者的思考与论辩,有人甚至提出应用"族群概念替代民族概念"的观点,随之还引出了"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之类的建议。本文将对是否认同和使用族群这一概念,对待少数民族问题去政治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国族地位的确立等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西方族群和民族理论为观照,对中国族群观、"民族"的"塑造"过程及其内涵作一考察,在重新认识中国"民族"的基础上,对转变民族研究范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论中国特色的民族概念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本文回顾了民族概念在中国的出现及其学术探讨的三个时期。前194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与国家和政治密切相关,受西方民族主义和民族一国家理论的影响深远。1949—1989时期,民族概念的学术讨论被纳入马克思主义和苏联模式的分析框架,焦点是民族形成问题和民族译名问题的讨论。1989年以后时期,面对西方理论的冲击和与世界学术对话的需要,关于民族概念的讨论向解构和多元化反思发展,其中“族群”概念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和争论。本文认为,在持续一个世纪的发展以后,综合国家政治与学术讨论的影响,中国的民族概念已经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使用方式。  相似文献   

7.
论"民族"与"族群"的界定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本文认为,当前"族群"和族群理论的应用在一定范围内泛滥,有取代"民族"概念的趋势,应该引起注意.两个概念都有特定的内涵,不能互相取代."族群"概念应是"民族"概念的补充,是对"民族"的细化研究.准确地把握它们的含义和关系,有利于正确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再论"民族"概念与民族问题理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论述了国内外民族概念的提出及使用情况,分析了有关民族、族群等的概念界定,并提出作者自己的观点.探讨了民族问题的概念和当前我国民族问题存在的几个特性,并提出解决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9.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以"民族" (з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甚至否定性的批判,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特别是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对前苏联的"民族" (з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ethnic group)概念和"族群性"(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应的继续讨论,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0.
民族概念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汉语"民族"一词是为中国本土的词汇.由于中国近代革命的发展和世界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民族"一词在国内开始普遍使用.一般而言,广义的民族,是指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们共同体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各民族;狭义的民族概念,通常指斯大林提出的民族概念.民族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阶级、国家消亡之后,民族将走向消亡."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的特色,其中56个民族是基层,中华民族是总体.中华民族既是多元一体文化的主体,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主体.在近现代中国,中华民族概念的确立,对于团结御侮、抗击列强,推动民族民主革命的历史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最基本的含意是指人们的共同体,是对不同人群的分类.由于中国大陆的基本社会制度、社会科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传统与民族学人类学发展的特殊历程,使得"民族"在中国大陆成为明确存在的实体概念,各个"民族"成为中国大陆民族学研究实践中明确的研究对象;相反,较晚近引入中国人类学界的"族群"概念及相关理论在中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引发了学界的激烈争论,有些争论已经超越了对族群理论的讨论,上升为对中国民族学、人类学学术研究的反思,甚至涉及对国家话语下的"民族"的再认识.  相似文献   

12.
前苏联-俄罗斯民族学理论中的“民族”(этнос)(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中 ,以“民族” (этнос)概念为核心且涵盖各种“族类共同体”的分类体系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对这套理论虽然存在着诸多质疑 ,甚至否定性的批判 ,但是其影响依然很大。中国民族学界对这套理论的研究不够 ,特别是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及其相关理论传入后 ,对前苏联的“民族” (этнос)概念及其理论更是绝少问津。在西方“族群” (ethnicgroup)概念和“族群性” (ethnicity)理论大行其道的情势下 ,重视前苏联的民族学理论和当代俄罗斯民族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继续讨论 ,是发展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理论不可忽视的工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民族研究界引入了西方ethnic group概念,采用台湾学者翻译为“族群”,并逐渐使用起来.随之,民族与族群概念的争论持续至今,涉及“族群”概念与特征、“族群”与“民族”的关系、“族群”在中国应用中的错位和泛化问题,特别是涉及能否以“族群”替代我国现用的“民族”的问题.这一争论实质上关系到以“族群”理论还是以“民族”理论作为我国民族政策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制度的理论基础的根本性问题.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意在民族问题“去政治化”,改变中国现行的民族方面的制度、政策.  相似文献   

14.
民族作为一种人们共同体,既有文化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基于此可将民族划分为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于是,学术界由民族属性衍生了关于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的纠结的话题。伴随西方"族群"概念的引入,我国部分学者将文化民族等同于族群和将政治民族等同于民族,并主张以族群替代民族的观点,其实质上就是通过民族的"去政治化"或"文化化"而人为地实现政治民族转向文化民族。本文认为,在中国,提倡民族的"政治化",未必会强化民族认同而削弱国家认同,对国家的稳定、统一与发展形成挑战;同样,主张民族的"文化化",也未必能够淡化民族色彩,模糊民族意识,有效地解决当前存在的民族问题。显然,只有客观地看待民族属性,科学界分文化民族与政治民族,才能促进民族的自身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自从族群概念在20世纪60年代引入中国以来,族群与民族、族群意识与民族意识已经成为民族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笔者尝试着再次对“民族”与“族群”概念、民族意识与族群意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接着对美国和我国所采取的族群政策的变化进行了一番仔细比较分析;对解决族群矛盾提出了一些建议,认为只有淡化“族群意识”,加强各族群之间的文化认同,遵循族群发展的自主性和客观规律才能较好地解决我国的族群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6.
民族概念三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汉语民族概念的模糊性,斯大林所论述的民族概念的外延与内涵,以及民族概念的政治属性等三个问题展开讨论,认为:第一,汉语民族概念实际表述着中华民族和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两个层次人们共同体的含义;第二,斯大林所定义的民族(нация)概念指的是汉语民族概念的第一层次,即中华民族这一层次的人们共同体;第三,不论是中华民族层次还是构成中华民族的56个民族层次的人们共同体都具有政治性,但是,两者的政治属性具有层次性,即前者的政治性与国家相关,而后者的政治性则与地方自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我国民族理论界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区分以及关于概念的狭义与广义的长期争论,主要源于对"民族问题"考察视角的变化和混乱。文章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从不同视角审视"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提出了正确解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民族问题概念的精神实质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由中山大学移民与族群研究中心与《民族论坛》杂志社共同举办的2013年南岭民族走廊学术研讨会于10月26-27日在成都西南民族大学召开。会议以"南岭民族走廊的学术概念、未来走向"为主题,与会人员围绕南岭民族走廊的范围与研究现状、族群历史与文化、开发与合作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在相关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民族是人类脱离血缘关系的氏族和部落组织后必然的客观存在.民族共同体的存在是多样性的.民族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共同体,在记忆基础上的自我认同意识是其存在的基础.作为人类个体,民族和公民身份是每个人必然具备的社会符号.民族共同体称呼的变化并不能改变其属性,用"族群"代替中国的"民族"是没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本土学术话语中的“民族”概念有一个演进的过程.古代“族”的概念以及“族类”观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群体分类体系.近代“民族”的使用始于西方术语翻译和汉语由文言向白话的转变,明显受到西方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理论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与苏联模式长期在我国民族理论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围绕民族译名及民族形成问题出现过几次论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界对民族概念的讨论日益朝解构和多元反思的方向发展.综而观之,中国本土民族概念的传统导源于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强大的包容性使其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外延宽泛、使用灵活的独特话语体系.目前学界对民族国家与现代民族国家的使用不够规范,建议把民族国家作为特指性概念专门指称西欧早期民族国家,而把现代民族国家作为泛指性概念,用来指称所有时期和类型的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