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 有清一代,以一八四○年为界分为两个历史阶段:一六四四年至一八四○年是清朝前期的历史;一八四○至一九一一年是清朝后期的历史,习惯上属于近代史的研究范围。这里所说的清史,主要是指清代前期,也包括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时期。近年来,清史研究有了较大的开展。就宏观方面来说,业已出版的作为断代史的《简明清史》、《清史简编》等,都是力求从纵的方面探索清代的历史过程,对有清一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等方面作综合的阐述。除此之外,一些关于满族社会发展,清代早期历史地位的专文,也属于这类研究领域。而更多的论文则是对一些具体问题或者说微观领域(当然也有不少是大问  相似文献   

2.
清代的档案保存比较完好,是研究清史的第一手资料,今天保存下来的清代档案材料不下2000万件,这对大清史的编修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清史工程已经作了利用清代档案的总体规划,已经立项整理档案项目23个,涉及档案140万件。  相似文献   

3.
清史纂修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要抢救整理出一批适用于清史纂修的原始清代档案,既为新修清史提供广泛利用,同时也为国家抢救保护文化遗产。清史工程档案整理立项主要分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中央衙门档案与地方各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所存清代地方衙门及民间文书档案两大部分:第一,国家级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共申报了13批20个清代档案立项项目,涉及档案约200万件。经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批准立项17个,总计约160余万件档案。到目前为止,在所有立项的项目中,已经按合同期限完成整理、著录及数字化加工结项的有10项,档案总数约85万余件;第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档案馆共申报13批24个项目,批准12项,档案总计约30万件。清史工程整理的清代档案具有丰富性、系统性、真实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编纂一部区别于《清史稿》的新型的清史 ,是学术发展、社会前进的标志 ,是国家行为 ,是新世纪标志性的文化工程。新型清史的编纂 ,要尽可能利用新发现的档案文献等资料 ,一方面要写出一部系统的内容丰富的高质量清史 ,另一方面要藉此整理大量的清史资料 ,对清代的整个文化遗产进行抢救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头等问题之一,生态环境史研究亦成为史学研究的新增长点,学界对清代生态环境及其区域特征的研究工作也有新的进展。国家清史编纂工程,顺应时代之举,创设《清史·生态环境志》,体现了鲜明的创新精神,是对中国古代生态环境在清代发生转折变迁这一史实的重构,也是对中国传统史学修史工作的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6.
文青 《西域研究》2001,(2):102-105
2001年5月17日至19日,全国140余名从事清史研究的专家和清代档案工作者云集北京,就如何尽快启动清史的修纂工作和在21世纪新的形势下应该修纂出一部什么样的清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这是我国就修纂清史的有关问题而举行的首次学术研讨会,也是为尽快启动修纂清史这项重大的世纪文化工程的一次促进大会和动员大会。因此,这次会议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 (一) 众所周知,中国不仅是世界五大文明古国之一,而且是有文字记载以来唯一历史没有中断过的国家。一部二十四史翔实地记述了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的…  相似文献   

7.
<正> 第一次在中国大陆举行的以区域历史研究为内容的国际学术讨论会——1987年广州国际清代区域社会经济史暨全国第四届清史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12月14日至17日在深圳举行.这次讨论会的论文所研究的课题几乎涵盖了清代社会经济史的各个方面.其中较为集中的有社会经济史区域性研究的理论,中国社会近代化进程,基层社会组织与农村社会结构,城市经济与城市社会,商业、市场与商人,边远和落后地区的开发,地权与主佃关系,粮价、米粮贸易与粮食仓储,对外贸易等.  相似文献   

8.
晚清史学科定位一度曾陷于尴尬失凭境地,治清代历史者无暇俯视晚清,治民国历史者不遑上溯清季,殆至上无依凭下缺延伸,无所归宿。近数年来,情形大变。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晚清史研究室牵头,欲聚合同仁,倡导晚清史学科独立格局,寻求清晰定位。盖因数年来该领域学人辛勤耕耘,追随者缕缕不辍,名山事业意识尤显,筚路蓝缕,  相似文献   

9.
戴逸 《河北学刊》2008,28(3):251-254
一、戴先生,您好。非常感谢您在生病住院期间接受我们的采访。您主持编修的大型史书《清史》是当代中国的一项标志性学术文化工程,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我们首先想了解的是您个人的清史研究。您什么时间开始研究清代历史,有着怎样的治学经验?我从事清史研究,实际上是出于两  相似文献   

10.
清史首次全国学术讨论会,一九八二年九月十七日至二十三日在北戴河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南开大学历史系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共同筹备的。到会的代表共一百二十多人,提供论文七十篇。清史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清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在清代前期康雍乾三朝的一百多年间,清朝统治者同各种分裂割据势力进行了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2001,(1)
与会代表 16 0人 ,共收到论文 15 0篇 ,反映了近年来清史研究的丰硕成果。主要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满族入关、康乾盛世及清王朝由盛转衰、清代社会风气和道德观念的变迁、清代的学术思想、清代的文物与文献。与会专家学者对清代一些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朱诚如的《明清之际的历史走向》一文指出 ,明清之际 ,明王朝、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南明小朝廷以及关外的满族政权这几股政治势力并存 ,谁抓住了机遇 ,谁就会赢得胜利。戴逸则进一步指出 ,在清王朝上升之际 ,其特有的精神力量使得它能够在逐鹿中原的过程中脱颖而出 ,建立了…  相似文献   

12.
纂修清史是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学术文化工程。2002年8月,党中央、国务院经过详细调研和缜密考虑,认为重修清史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做出了启动清史纂修工程的重大决定。用十年或十余年的时间完成。清朝历史长达268年,时间跨度长,内容丰富,与现实接近。对我们来说,当代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发展、中外交往,以及人口问题、宗教问题、边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化问题、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等等,都与清代有密切的关系。清朝灭亡之后,北洋政府曾于1914年开设史馆,为清朝修史,然而由于种种…  相似文献   

13.
对清史的研究,应将清朝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分析,放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来评价,置于世界历史的演进中来观察。清朝维系和进一步强化了封建专制制度,客观上延缓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使中国迅速落后于世界大势;清朝在中国“大一统”中有特殊贡献,但后期丧权辱国也是亘古未有的;“康乾盛世”从清史来讲无疑为盛,而从中国历史来看则是错失发展机遇的遗憾的年代。  相似文献   

14.
论述清代历史的专著《清史简编》(上编),最近已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新华书店发行。这是建国以来我国出版的第一部清代历史专著。清代是我国历史上最末一代封建王朝。清朝在我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深入研究清代历史,对于阐明我国封建社会末期的历史,认识中国的历史演变过程。总结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经验教训,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卫民 《晋阳学刊》2012,(2):3-10,24
导语:多年来的晚清史研究,一直是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化史和清史的分属学科,多种学术视角和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令晚清历史研究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收获了大量高水准的学术成果。目前,晚清史的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正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晚清史应该可以成为一门独立的史学学科。董丛林教授是主攻晚清史的资深学者。多年来,董先生不断开拓新的研究领域,注意更新、改进研究方法,在一些方面建立新的研究体系,他的诸多研究成果广受好评。此次,董先生接受本刊采访,畅谈他对深化晚清史研究的真知灼见,自有利于相关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十多年来 ,我国大力推行改革开放之后 ,清史学界也和其他各个学科一样 ,每年发表有较高质量的专题论著不下成百上千篇 ,取得了可喜的长足进步。清史研究有不同于以往的一点 ,在于掌握有大量的满文档案资料作为研究根据 ,可以进行细致而深入的探讨 ,经过分析和考核 ,得出符合或接近符合当时历史真相的结论来。因为一切缺乏根据的推断是经不起历史的核对和时间的检验的。北京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以下简称“一史馆”)馆藏的满文档案资料是举世无与伦比的珍贵基本史料 ,可以提供给研究者利用 ,对清代近三百年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  相似文献   

17.
清史研究,起始于20世纪初.关于清史研究的回顾总结,无论是百年、五十年,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年,都有学者作过专论①.  相似文献   

18.
欧立德教授谈清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学社进行学术交流期间,对欧立德教授进行了专访,倾听了他的治学之道及对清史研究中一些重要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正> 目前国内外史学界所公认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王朝应该从1644年(顺治元年)清兵入关那一年算起,一直到1911年(宣统三年)清王朝被推翻为止,凡十二帝,历时二百六十八年,这段历史叫做清朝史或清史。不错,过去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特点看,把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到1919年(民国八年)这七八十年的历史划为中国近代史。即使不把从1912年成立民国后的八年计算在内,中国近代史的头七十来年也还包括在清史范围之内。力了科研和教学的方便,把近代史部分特别突出出来,  相似文献   

20.
刘开军 《人文杂志》2013,(4):93-100
晚清时期是中国史学批评从传统走向近代的过渡阶段。在晚清史学批评史上,外国传教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新型史学批评主体。美国传教士卫三畏、丁韪良对中国史学的批判,既为我们审视中国史学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同时也流露出传教士的文化优越心理和将本国的价值观念、学术理论普世化的倾向。英国传教士艾约瑟、慕维廉、李提摩太通过评骘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对中西史学进行比较评论,开晚清西方史学批评的先河。德国传教士花之安以出人意表的史学视野阐述了有关史学批评的作用、原则、批评者的素养等理论问题,在晚清史学批评家中占有一席之地。不同的文化与信仰导致来华传教士与我国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上的异趣。循着这些差异,能够看清楚晚清史学批评演进的多元途径与图景,也有助于深入思考中西史学的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