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永东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8(1):16-19
家族小说的叙事话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密码。家族小说的叙事机制和主题建构相当程度上与文本话语系统的参与密切相关。参与家族文本叙述的话语模式主要有西式话语、政治话语和古典家族话语。现代家族故事就是一场话语之争,是西式话语、政治话语解构古典家族话语的历史事件。 相似文献
2.
范永胜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3):44-46
论述了《孽海花》在晚清谴责小说中的独特性,恰在它超越了"谴责小说"的概念所包含的一般主题和叙事方式.并指出曾朴的《孽海花》,在历史小说的意识和叙事方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规范,代表着中国现代历史小说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品,小说的叙事技巧既新颖独到,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从叙事视角、人物话语的表达形式两个方面探讨小说译本《夜色温柔》在翻译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期为小说文本的翻译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指出译者掌握一定的叙事理论知识对于避免翻译中的虚假等值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高旭东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2):1-6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似乎已成学术界的定论,然而对"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解构恰恰是从鲁迅开始的。鲁迅命名谴责小说时,因为它们与《儒林外史》艺术表现上的密切联系,认为它们没有达到讽刺标准而堕入"谴责小说";然而,《老残游记》《孽海花》都很少使用讽刺技巧,而是以抒情与浪漫著称。从文类上看,《老残游记》是游记体的抒情小说,《孽海花》则是浪漫抒情式的历史小说。将《老残游记》《孽海花》从"谴责小说"中抽离出去,显然代表着一种整体方向上的估价,即不能以讽刺与谴责的眼光来审视《老残游记》《孽海花》,因为那样会偏离这两部长篇小说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5.
杨剑龙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2):92-98
在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下,不少中国现代作家在小说创作中受到《圣经》文本的濡染,构成了小说创作的罪孽与忏悔、堕落与拯救、受难与皈依等叙事模式。他们在创作中,努力摆脱中国古典小说的伦理教诲传统模式,注重人的外部世界的观照与英雄叙事的传统模式;将对人的处境与出路的思考置予重要的位置,注重于人的内在心灵的袒露与展示、平民百姓人生的关注与描写,使中国现代小说的叙事向现代化迈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6.
《爵士乐》叙事话语中的历史观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维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2):92-98
《爵士乐》是一部历史小说 ,也是一部关于历史的小说。它不但以艺术的方式重写了一段美国历史———“哈莱姆文艺复兴” ,而且还承载着莫里森独到的历史观。破碎的人物形象、爵士乐创作技巧和不可靠的第一人称叙述 ,表面上看起来与历史没有任何关系 ,事实上 ,它们都被纳入了小说家的黑人话语叙事策略 ,并曲折地传递着小说家对历史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Z1)
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凯德.班芭拉是"黑人艺术运动"中的代表性人物,她的小说在叙事特点和语言风格方面具有强烈的"黑人性"。其短篇小说代表作《教训》(TheLesson)是收入多部文集的精品。本文将利用叙述学和小说文体学的相关理论分析该小说的叙事视角、话语模式、叙事语言与风格。通过对班芭拉小说叙事特点的分析,从而揭示出文本后面的政治意义。"为政治而艺术"正是"黑人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8.
邓陶钧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5(3):80-83
言情作为金庸小说的一种话语形式,其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小说的叙事功能.既讲述完整的情爱故事,又使男女情爱成为小说因果之链上的重要环节,延宕或者推动武侠小说总体叙事的发展.在金庸小说中,言情叙事争武侠叙事的融合在两种不同叙事情调之间形成了张力叙事. 相似文献
9.
刘世浩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8(5):94-101
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是一个突出的文本现象。具体而言,在其小说中,叙述者通常会与读者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对话,甚至跳出作品,对作品中的人与事乃至作品本身的艺术水平进行评价,使得小说的叙事话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其叙事话语中既有叙述者与读者的对话,也有以大量补白形式出现的说明文字,还有作者的插入语交代其写作动机与构思过程,等等。汪曾祺小说中叙事话语的多样性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进行“对话”与“共情”的重要方式,也赋予了小说文本极大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10.
鲍成莲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5):98-110
小说《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的一大代表作,该小说为读者形象地描绘了一个极权统治下的未来之国———大洋国,在对各种恐怖景象的描述中,形成了奥威尔别具特色的叙述话语。本文以小说《一九八四》为例,从叙事视角、 讽刺艺术、风格超越和文本空间四大维度对其叙事策略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以期能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奥威尔小说的叙述话语。 相似文献
11.
符静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3(6)
1937年11月至1945年8月,日军占领上海并扶植傀儡政权.在近八年的沦陷时间里,上海的文史类期刊上飘起一股"清谈掌故"之风,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些掌故文章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展现了历史研究的价值;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部分文人学者在特殊历史时期不甘附日、又不敢反日,乃至最后走上歧路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2.
冯永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7,27(1):75-78
现代叙事学理论引入小说研究,使小说叙事话语的探讨成为热点。区分出一部小说所采用的叙事话语,可以说明作品的艺术效果及其感染力,反映作者创作的艺术成就。王小波《这是真的》的叙事话语,集中体现为以下四个主要特征:零聚焦的叙事视角;恰当的人物话语表达形式;定与不定的话语人物身份叙述;黑色幽默的叙述笔调。 相似文献
13.
杨懿斐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26-132
"锻炼成长"模式、"完成任务"模式、"观念冲突"模式是《朝霞》小说以"阶级斗争、路线斗争"为核心,尤其强调"路线斗争"叙事模式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这种叙事模式的产生有着广泛的现实、历史依据与理论基础,对此进行研讨与剖析不仅可以从一个角度透视"文革"后期的主流文学而使其具有样板意义,而且还对于检视极左文学形态的发展具有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清波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
成长小说以其充满人文的关怀注视人类成长过程中的精神苦难,尝试在成长中寻找人类的精神家园.美国成长小说作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展现成长中的主人公的困惑,另一方面注重叙事技巧的使用,包括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选择,叙事话语的儿童声音的运用,内心独白,内心剖析以及心理分析.所有这些,都增强了小说的叙事性,扩大了小说的艺术张力. 相似文献
15.
丁芸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2,15(2):29-32
文章以叙事话语为视角,指出《飘》的可读性源于作家密契尔创作中的诸多女性特征,如遵循女性阅读习惯构建文本体系,用女性眼光发言,以女性心态轨迹组合戏剧性情节,借助话语对答,巧用心理分析等,并阐明女作家在叙事话语领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6.
伏涛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5):90-94
曾朴主要以小说闻名,其《孽海花》是清末"四大谴责小说"之一;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年未二十,即成诗集《未理集》。本文将其诗歌《赴试学院放歌》与小说《孽海花》进行"互文"研究,试图寻绎两者之间的联系,分析他的思想及其发展。 相似文献
17.
赵树理一直被认为是解放区文艺民族化、大众化的自觉探索者和实践者,是毛泽东文艺思想理论在创作实践上的开拓者,并且被定为"赵树理方向",成为解放区文艺的一面旗帜和榜样。并把他的小说看成是"政治宣传"小说的典型。在强调他的作品中对现实歌颂性、宣传性的同时,对他小说中的批评性、否定性的方面给予淡化和遮蔽。本文认为赵树理作品在叙事的表层上与革命话语相切合,本质上小说却保持了现代人文精神和理性批评的风格。 相似文献
18.
小说《这边风景》存在着政治话语、日常生活话语和“小说人语”三种不同的话语。政治话语表达政治意识形态的声音,在文本中居中心支配地位。日常生活话语表达日常生活内容,总体上是对政治的疏离,但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规约,在小说中居于次要地位。“小说人语”是作者在《这边风景》正式出版前于每章末尾所加入的一种回顾性反思话语,它实现了对政治话语和日常生活话语的反思和超越。多重话语的表达与纠结,表明了《这边风景》创作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9.
常金秋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0-32
据杨义先生所述,“叙事视角是一部作品,或一个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视角的功能不仅可以表现独特的世界感觉,蕴含某种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而且它的执著和独到的运用,可以导致叙事文体的变异和革新。”叙事视角技巧的继承、革新和运用,正凸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转换。鲁迅的小说就具有这个方面预示性、前沿性和探索性。第一人称叙事视角的双声局面 相似文献
20.
《牙买加客栈》作为一部悬疑小说,人物是叙事重要的一部分,其人物的叙事手法包括:浑圆人物性格让人物更加立体化、更形象、更具有可识别度;人物的性格通过女性视角和不欺人的内在心理的描写这种悬疑小说特有的叙事模式而得以深入刻画;哥特式空间对于哥特式人物的叙事起着烘托的作用,而将男性作为哥特式人物,以女性的视角来展现,则使小说的女性主义意味更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