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精神生产、精神劳动和精神产品的内涵关于精神生产和精神劳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里有较集中的论述: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分工是先前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社会精神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份珍贵遗产,继承和发掘这一遗产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关于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有的同志认为,所谓社会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切呢?能否把社会精神生产和意识生产等同起来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科学的社会精神生产观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首次以唯物史观为依据而提出的。他们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  相似文献   

3.
人的问题一直是马克思哲学关注的中心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马克思从物质资料生产的角度来探讨人的问题 ,认为人的自由和解放只有在交往关系普遍扩大 ,私有制和分工已经消灭 ,整个人类历史变成世界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得以实现。马克思的这种人道关怀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实现了历史观与价值观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社会交往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尤其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创建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以人类历史中的生产活动和经济生活为依据,首次提出一种一般的社会交往理论,表述了“社会交往”的一系列概念,如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内部交往与外部交往、个人交往与普遍交往、地域交往与世界交往等。并且直接用交往方式、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等术语来表达后来使用的生产关系范畴,精辟地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初步提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存在决  相似文献   

5.
《江西社会科学》2017,(6):21-26
马克思是在创建唯物史观的过程中,通过辨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逐渐形成交往理论的。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认为,交往起源于人的精神意识与物质生产的互动之中,也体现了人的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交往在社会存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决定了货币的存在必要性,突出了人的社会主体地位,构成了社会组织的框架,是推动生产方式发展的重要保证。马克思对交往的理解,站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基础之上,其目的是为了论证人的最终自由。与哈贝马斯强调语言在交往中的核心作用不同,马克思更注重交往理论与生产力发展之间的重要关联,他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首次赋予交往理论革命式的涵义。  相似文献   

6.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把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者统一为一门学问,对意识形态学说有着积极影响。马克思于1842年创立德文"意识形态"概念,但同时通过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张扬了人的个体精神生产的自由本性,而不是定位于意识形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时期,马克思强调的不再是自由的精神生产,而是被控制着的意识形态生产。到《资本论》时期,马克思对精神生产内部有了深化的认识,开始对精神生产作出内部区分:一部分是直接反映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即"意识形态阶层构成的上层建筑",另一部分则是更能反映精神自由特征的精神生产,即"最高的精神生产"。弄清楚马克思思想的内在构成,有助于发展真正自由的社会主义文化。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恩格斯心目中的“交际方式”或“交往方式”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物质生产关系,二是指精神交际的方式、类型。这个概念最初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提出来的。他们把生产关系的内容贯穿其中,还使用了“市民社会”、“私有关系”、“交往形式”,“交往关系”和其他一些术语。同时又提出了“精神交往”这个概念。后来,马克思在《资本论》、《经济学手稿(1857——1858年)》,恩格斯在《论<住宅问题>》等著作中又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列宁在早期著作中也赋予“精神交往”以重大意义。但我国学术界对此研究尚不多。本文旨在从精神生产与精神交际辩证关系中,划分出“精神交际”的几种类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对交往问题的思考主要有两个鲜明特点:其一,在马克思思想的不同时期,"交往"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形成了普遍交往、现实交往、交往异化、物质交往、精神交往、世界交往等不同领域和层面的交往理论。其二,马克思更多的精力花在具体的、现实的、物质的交往方式、形态、活动的研究上。马克思的交往思想包含着丰富的发展可能性,并在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发展中不断注入新的内涵。巴赫金的交往思想成为马克思交往理论当代发展中最贴近审美活动的思想,或者说,只有到了巴赫金那里,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思想才真正转化为审美交往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不仅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物质生产的范畴,而且也科学地提出和规定了精神生产的范畴。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告诉我们,社会生产包括物质生产、生命生产和精神生产,人们既是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的生产者,自己的生命的生产者,也是自己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者。按照马克思这个思想,我们应该说,物质文明是社会物质生产的产物,精神文明是社会精神生产的产物,无论是物质文明还是精神文明,都是人们通过自己的生产活动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社会都有适合自己需要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概念素有观念论/物质论、中性观/贬义观的纷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将意识形态视为颠倒物质和精神关系的唯心思想以及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虚假普世性理论。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以商品拜物教批判展露了意识形态物质论。商品拜物教的要点并非劳动产品在交换中转化为商品,而是商品在交换中转化为资本,这尤其体现在劳动力商品的买卖上,那是社会生产关系和剥削原理的物化或商品化体现,意识形态因而近似经济基础所表现出的一种物质化、日常化的无意识语言;齐泽克结合拉康的无意识-语言理论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物质论,认为意识形态早已实现非意识形态化,它是前物质/观念的社会符号结构,是现实的"心脏",也是语言虚构的最高体现,这可称为意识形态超物质/观念论。  相似文献   

11.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在互联网时代尤其如此.面对网络社会发展新态势,由于未能充分顾及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载体多样化以及传播内容复杂化、传播过程互动化带来的巨大挑战以及传播受众在信息传导中地位的空前提升,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失却效力,进而严重冲击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面对空前变局,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亟需通过加强对传播主体的思想教育提升其认识水平、以严格监管来规范传播载体建设、建立多元立体审查机制对传播内容严加甄别以及增强全体网民的媒介素养与净化网络空间等手段,切实提升传播实效,进而完善互联网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体系、增强传播效力,从根本上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2.
作为影响人们交流的重要因素,文化价值观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西方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人与自然的相处模式、人与人的沟通方式以及人类的活动追求等方面。合格的跨文化交际商务人才必须具备充分的知识储备,并且要对不同文化意识形态有着清醒的认识,还要注意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综合不同的文化。高校是跨文化商务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主动开设质量较高的国际化课程,培养出更多优秀的跨文化商务人才。  相似文献   

13.
新意见群体作为新兴的网络信息传播者,是伴随着Web 2.0技术的兴起、从普通网民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意见生产者。新意见群体的产生有其内在的现实逻辑,在传播性媒体时代,新意见群体逐渐取代网络意见领袖的地位而变得愈加重要,对主流意识形态在传播性媒体中的传播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它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具有遮蔽权威性、消解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效果等负面影响,同时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有正面作用,能够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如何引导新意见群体配合官方主流媒体,扩大和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优势是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难点,为此,应加强对新意见群体的规范与引领,做好对新意见群体的统战服务工作,优化对传播性媒体的监管,积极宣传主流价值观,引导新意见群体走出拟态环境,推动主流意识形态的良性传播。  相似文献   

14.
网络国际传播是信息时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竞争的科学技术形态和政治角力场域,是新时期国际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国家而言,加强网络国际传播力关系到政治软实力建设、国家政权稳定和意识形态安全。中国、越南、老挝、朝鲜和古巴分别处于网络科技和网络传播的不同发展阶段,面临各异的任务和问题,亟待通过网络国际传播力建设,回应和超越现有的资本主义网络国际传播体系,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并为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营造有利的国际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15.
发挥微信在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信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具有积极作用,它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新渠道,增强了主流意识形态认知的深入度,丰富了主流意识形态即时互动性。但微信自身具有的传播特点也威胁着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进程,它的自由传播威胁了主流意识形态安全,价值操纵模糊了主流意识形态形象,信息杂糅侵蚀了主流意识形态基础。我们必须积极抢占微信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加强微信平台管控,推进微信法制化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6.
"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认为自然是人类的奴仆。在启蒙理性的主导下,控制自然的权力和理性的知识是同义词,科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控制自然,并达到进一步控制人的企图,控制自然成了一种与权力相纠结的意识形态。控制自然的意识形态是导致环境和生态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值得我们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7.
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意识形态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迁,主流意识形态的主要传播方式已经从单位传播转变为社会传播。互联网、影视媒体和手机通信的快速发展,不仅实现了当代文化视觉化,而且也提升了意识形态感性传播的效力与地位。在意识形态的感性传播中,大众的或民间的信息权力迅速增强,并且获得了更加广阔和更加有效的展开形式与运行空间,导致社会权力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18.
融媒体在当下社会中的“本体论”意义赋予其对于社会文化生态、大众话语、交往关系及主体文化心理的建构性力量,且使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发生机理与作用机制实现了“文化渗透”转向.对融媒体与意识形态运作同构性的忽视,导致当前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一系列现实困惑,如后现代语境下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愈渐窄化、微观叙事话语与主流意识形态宏大叙事话语极易陷入“二元对立”的境遇、新型文化景观的隐性意识形态属性鲜获关注等.优化两者之间的张力关系,应当通过聚焦文化心理,在情感对接中形成意识形态的共情体验;赋能媒介话语,在微观编码中凸显意识形态的生活观照;依托仪式场景,在具象互动中实现意识形态的主体询唤等,实现主流意识形态的“生存论”转向,有效提升融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度和话语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依托信息网络构筑思想政治课教学新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创新,主要体现为信息网络教学的先进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索新的教学改革思路,将知识与信息融于教学,培养信息素养,树立新的教育思想,转换教师的自身角色,探寻思想政治教学改革的突破口等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论文学的本质与审美意识形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恩格斯明白地指出了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他们除了在贬义上使用这一概念外,主要是把它作为和经济形态相对应的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范畴。审美意识作为独立的意识类型不过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表现者,不能单独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文学的本质特征更不能用审美意识形态涵盖。审美意识形态的命题不仅把意识形态中性化,而且割裂了人的精神活动与历史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