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在《呐喊·自序》中第一次明确提到“示众的材料和看客”,其“麻木的神情”曾给鲁迅莫大的刺激,不仅促成他弃医从文的人生抉择,而且影响到他后来的创作。鲁迅笔下看客式的人物很多。大致说来,凡是相对于某一人物事件,处旁观者位置,有“看”这个基本动作,显露出麻木无聊,落后保守,冷漠自私缺乏同情心等共同精神特征者都可纳入“看客”形象系列,这个形象系列贯穿于鲁迅前后期的各种创作。这些“看客”诚如鲁迅所说,是“愚弱的国民”,“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是近代中国社会的特产。鲁迅广泛描写解剖这类社会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在两个特定的场合刑场与茶馆里,塑造了两类无名人物:看客和茶客。作品虽着墨不多,但作家匠心独运、寓意深广,不仅向我们展现了在民主革命面前一些麻木落后的“众生相”,而且也寄寓了作家深刻的人本思想。本文通过分析《药》中看客与茶客的言行与心理、查找他们落后反动的思想根源,进而领会作家对这些无名人物所倾注的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报载,一青年赤手空拳勇斗歹徒,在场几十人,无一相助,以致这名青年身体多处被刺伤,鲜血直流。青年说,当时只要有一人相助,自己是不会负伤的。无独有偶,此类现象各媒体不断有报道。在有的长途汽车上,歹徒设赌局骗乘客,动手伤人,几十人无一人站出来主持正义;歹徒在城乡偷剪电线,虽有人挺身而出,却一样无人相助,任歹徒扬长而去;当有人在公共场所偷盗不锈钢做的设施时,无人敢出来制止……这些报道给我们敲响了呼唤社会公德的警钟:我们不能再做“看客”了。  相似文献   

4.
蒋政武 《社区》2002,(4):10-12
生活节奏加快,物质欲望膨胀,传统道德流失……在现代人富足的物质享受背后,是日益凋蔽的精神家园,温情脉脉的面纱下,掩盖着人际交往中越来越强的功利性与目的性。 孤独的英雄,麻木的看客 2001年9月2日下午5时,许昌流窜至邹平县的两名歹徒光大化日之下捅伤一店主实施抢劫,28岁的邹平县电力集团热电厂职工李学军路见不平与劫匪殊死拼杀,两劫匪手持凶器朝李学军的身上疯狂砍杀,致使腹部、背部等连中16刀。一番  相似文献   

5.
有很多文章在论述鲁迅小说中的“看客”,其实现实中的鲁迅也是一个“看客”,只不过他是一个“肃然不笑的看客”。鲁迅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到“看客小说”的构造之中,无论是看“看客”,还是看“自我”,都能表现出他对于一般国人和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和精神灵魂的痛苦解剖与深沉思考。  相似文献   

6.
莫言在长篇小说《檀香刑》中,通过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人所遭受的残酷无比的刑罚,和鲜血淋漓的受刑场面的描写,把隐藏于人们心灵之中的看客心理进行了更为细致和深刻的展示;这其中有看客麻木而"兽性"的欣赏,有统治者自行取乐、渲泄淫威的病态表现,有对被征服者肆意的羞辱,刽子手扭曲的心理展现,使这一民族劣根性得到了充分的暴露.莫言通过对酷刑实施过程中看客病态表现的解剖,将扭曲的心灵与民族历史相连结,揭示了古老中国的历史图景,也表现了作者蕴藏于内心的"人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鲁迅从来不以“爱国者”或“救世主”的形象自居,他从来不说什么“拯救国民”或“拯救看客”之类的话,而是以自己的个性和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那就是“复仇”。但作为后来者,不能简单地理解鲁迅的“复仇”方式,它不是心胸狭隘,不是睚眦必报,而是以激烈的方式去刺激那些看客早已麻木的肉体与灵魂,让看客无戏可看,无处躲藏,无法熟睡。这是鲁迅以非常的方式去“爱国”,去“救世”,其“复仇”的方式,就是他“疗救”国民的方式,正所谓大恨之中必有大爱。  相似文献   

8.
话题一、最近看电视,被一则新闻震惊。这是发生在沈阳市街头的一件事。一位名叫王楠的女青年发现一帮歹徒手持刀具等凶器砍向一个16岁的男孩的时候,舍身救护,结果被砍断手腕,倒在血泊中。当时围观者百余人,无一人援手相助,甚至无一人用手机报警。面对群众的冷漠,歹徒们逃之夭夭,这位见义勇为的女青年落下伤心的眼泪。类似王楠遭遇的报导虽屡见媒体,似乎见怪不怪中已使人由冷漠变得麻木,似乎生活本来就是这个样子。如果社会真的变得虽有“公利而莫或兴亡,虽有公害而莫或除之”的地步,会是什么样子?请以“冷漠”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字…  相似文献   

9.
在消费文化语境中,重新审视20世纪文学中的看客现象,会发现看客身上的消费性、感官性、娱乐性等特质与消费文化的特点有一定的契合。看客通过“看”这个行为获得一种精神上或者意念欲望上的满足感,于是“看客”和“被看者”之间就构成了一种“消费∕被消费”的关系。本文尝试在这一关系中解读看客、作家、受众的三重消费心理,揭示看客现象下的媚俗化写作,进而探讨重建文坛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精神问题。  相似文献   

10.
岂止是心痛!     
安徽省马鞍山市文联退休干部田继荣路经一超市门口,见一50多岁的妇女被一抢包歹徒打得头破血流,旁边虽有50多人围观,却无一人上前援手。田继荣老人虽然患有白内障,看不清,但却看不惯,于是,他上前呵斥歹徒“:不许动,不许打人!”并一手抓住歹徒,一手打手机报警。当时,台阶上已有2  相似文献   

11.
有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主张“远离崇高”。人们喊“理解万岁”已经很多年,对于英雄人物的崇高品德——尤其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那些主张“远离崇高”的人,却总是难以理解。看完了电影《孔繁森》,他的“观后感”竟是:“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这样屈待自己,光为别人玩命,图个啥呀?”在这种人的心目中,“崇高”等于“傻冒”;“奉献”等于“吃亏”;“为国为民”等于“屈待自己”。因此,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他们很能“豁了出去”,甚至敢在歪门邪道上铤而走险。遇歹徒在光天化日之下强奸妇女,只要不  相似文献   

12.
鲁迅的时代大量存在着“看客”。他们是鲁迅创作的起因和恒久主题。作家以冷峻的观照 ,对“看客”的心态做了真实记录 :消解猛士、仁人牺牲的意义 ;吞噬弱小作为娱乐 ;互相观看以应付无聊。鲁迅不仅给予其犀利的国民性批判 ,也设法加以疗救 ,提出改造的良方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鲁迅和沙汀笔下“看客”的生态景观为基点 ,探讨两位作家在“看客”问题上所表现的不同价值立场。鲁迅面对“看客”的“荒原”景观延展他一贯的“绝望战斗” ,悲观而执着地在形而上层面把守“意义”的关口。沙汀则凭着他对生活的那份“信赖”热情而小心地拯救“看客”身上余留的“情感”火种。鲁迅的“荒原”意识是他的理想主义、悲观主义和清醒的现实主义交合的一枚果实 ,沙汀的“旺火”信念则是他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立场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一、学生课堂麻木现象及产生原因 课堂教学活动中会产生一种“课堂麻木”现象:学生对课堂信息接收不良,反馈不畅,麻木不仁。该思的不思或少思;该说的不说或少说;该做的不做或少做。最后导致学习记忆不清,理解不透,不会灵活运用,更缺少创新。这种情况在大部分学校普遍存在,并且随着年级的提高,这种现象越加明显。  相似文献   

15.
罗宾汉     
<正> 第一章“歹徒”这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英国人罗宾汉的故事。那时,英国多原始森林,罗宾汉的家就住在森林附近。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小农场,一天,倏地亡故了,罗宾汉便说:“好啦,我就要当农场主了。”农场附近的森林里有很多鹿,可鹿都属国王,只有国王才能猎鹿。若是其他的人猎了鹿,就会被绞死。国王有个朋友,名叫吉斯波恩·盖伊,他不喜欢罗宾汉。一天,吉斯波恩·盖伊站在小镇的市场上向市民宣布说:“罗宾汉射死了国王的一只鹿,他是国王的仇人,是‘歹徒’,不能再住在这里了。”罗宾汉离开农场,逃到了森林里;同他前来的还有另外五个“歹徒”。于是,他们  相似文献   

16.
一、是“死胡同”还是“里程碑”香港大学周兆祥先生在他的文章《翻译的准则与目标》中(见《中国翻译》1986年3月号),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翻译应不应该有准则?他的观点是,“学翻译的人说翻译的原则是XY Z有什么好处——即使这是一向为大家公认的‘真理’?”周先生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由于他对严复的“信、达、雅”三字标准持否定态度.他认为“时至今日,快一百年了,我国论翻译方法的文章,也总是拿“信、达、雅”做准绳,这种现象太可哀叹了。”这是“中国翻译理论的死胡同。”严复是清末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他曾花了十三年翻译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等十部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在孔子政治思想体系中,“礼”对人的要求与“仁”的要求经常是重合的,这种重合表明“仁”的一系列具体内容,同时也是作为基本政治规范和准则的“礼”的具体规定,是“礼”的标准和根据。  相似文献   

18.
看客是鲁迅小说中独特的形象系列,这种系列表明此类形象在他的认知结构中具有重要地位.看客形象包含着多方面的信息,传达了鲁迅的童年经验,以及偏于阴暗的人性观念;反映了他对中国社会的基本理解,即富于独创性的庸众观;表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认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态度.看客形象是鲁迅认识中国社会重要的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鲁迅建立了自己以启蒙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来自大别山的小保姆陈信荣为了保卫雇主的财产不被歹徒窃取,与歹徒进行殊死搏斗,身负重伤。为了表彰她的高尚品德,日前武汉市授予她“见义勇为好青年”的称号,并接纳她为武汉市民。  相似文献   

20.
在鲁迅的小说中,儿童或染病、意外事故死去,或在家庭中被喝斥、受压制,或成为继承了父母劣根性的麻木的小看客.通过儿童形象的塑造,可以看出鲁迅对中国人民的未来命运的关注,对祖国前途的忧惧,也隐含鲁迅某种绝望的情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