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晚明时期是中国传统出版的极盛时代,也是古代茶书编撰出版的繁荣时期。晚明编撰出版的茶书约占历代茶书的半壁江山,而且大量刊刻以《茶经》为代表的前代茶书;茶书编撰体式可分为撰述类、编辑类和汇抄类三种,推动着茶文化知识体系的重构;茶书的作者以江南地区的山人墨客群体为主,其刊刻者则以书坊为主力;茶书的读者,是日益扩大的文人阶层;晚明茶书的出版传播反映了明代茶文化的转型特征,也形塑着茶人生活的品格,是观照晚明文化的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2.
晚明科学家以传统气论的气本、气化和气物感应三大观点来阐述宇宙万物的本原、发展和联系,促就了中国古代科技在晚明时期达到历史高峰.但晚明气论自然观由于自身植根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以及固有的物质观和方法论缺陷,与西方近代科学所依赖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不合辙,无法引导中国传统科技向近代转型和变革.  相似文献   

3.
晚明是一个反传统的时代,许多士人开始突破传统的价值观念,表现出相尚以利、治生为本的功利取向;率性而行、好货好色的道德取向;主情尚真、独抒灵性的审美取向;退避自守、适世悠然的政治取向。这种价值取向反映了晚明士人主体意识开始觉醒,有助于士人独立人格的建立,无疑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晚明士人的价值取向也存在着逃避社会责任与追求个人绝对自由和享受的弊端,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晚明士人社会历史主体意识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郭长保 《船山学刊》2011,(3):157-160
在学术界,一般认为现代新文学的兴起主要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而对传统文化在新文化中的延续相对忽略。本文认为,五四新文化既吸收了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同时也继承了传统的根基。晚明新思潮是潜在血脉,是一股一直涌动的暗流。从中晚明以来的王阳明、李贽,直至晚清的梁启超、鲁迅等人构成了中国文化史上一个颇为壮阔的史无前例而极为清晰的文化思想图谱,为晚明乃至五四中国新文化与新文学秩序的建立,描绘出了无限广阔的前景与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5.
刘春玲 《阴山学刊》2005,18(6):68-71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晚明的社会风气,使人们的价值观、消费观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体现着进步意义。不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以及转型时期新的是非标准尚未建立,晚明社会风气的变异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地域性和矫枉过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晚明专制统治出现一定的松动,通俗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互动,世态民心与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社会主流文化发生嬗变,新思想从旧体制中潜滋暗长。晚明社会文化变迁与科举制官僚政治体制息息相关,科举社会的成熟发展,塑造了主导社会文化的文人阶层,看透科举官场病态角逐的知识分子,动摇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内部思想震荡溢出传统政治秩序的藩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阳明心学的广泛流播,使科举制下知识人群体的主体意识觉醒,营造出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场域,在社会诸多层面形成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叛离。伴随西学东渐的影响,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早期政治伦理启蒙冲击着传统政治秩序,客观上助推了晚明社会政治的变局。  相似文献   

7.
朱丽霞 《江淮论坛》2006,(2):165-170
晚明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引人注目的时期之一,其魅力在于对个体情感的全面张扬。于晚明诗坛居重要地位的松江文士宋懋澄的创作即为这一时期个性解放的典范,他与各类女性的真诚交往和倾心相恋,体现了晚明时期独特的情观,也体现出一代文人对传统两性观念有意识的颠覆。固然他所代表的晚明士人所努力塑造的“情种”形象,其本质与士人的文化理想并非相悖,在相当程度上他们仍然致力于追求“情”与生命之“业”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晚明的儒家天主教徒代表了儒学和天主教教理两种文化对话和融合的士人群体,天主教化儒学则是其耶儒互释和融合的以儒学为思想本位的思想体系。在梳理了中国传统孝道思想以及分析了利玛窦对中国孝道思想的批判后,最后详论晚明儒家天主教徒对传统孝观的天主教化改造。文章认为这种改造后的孝道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坚持儒学本位的耶儒融合。  相似文献   

9.
中国晚明的商业繁荣,孕育出了扎根于儒家传统的东方资本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满清入关后遭到摧残,在清朝后期再度兴起。它构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社会变迁的文化支撑。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世界历史上,不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文化,只存在起决定作用的保守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圈,文化会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与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嬗变。心学是东方的资本主义精神,直到改革开放的今天,它仍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对于心学以及更广意义的中国传统文化,必须重新理解。  相似文献   

10.
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文化,坚守对传统的尊重与敬仰,但到明代中后期,这种恪守传统的道德观念与价值取向遭到了严峻的挑战.本文以"君权"为视点,在晚明"越礼逾制"的历史语境中,描述了传统君权思想遭受的挑战,认为晚明对传统的批判不仅受政治、经济、哲学思想的影响,还与知识分子精神独立以及他们处于体制的边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李森 《殷都学刊》2000,(1):29-32
董仲舒认为只有更化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更化的标准是:“为政而直于民”,更化的基本原则是“道不变”。教化既是人性的要求,也是巩固统治的需要。为搞好教化,一是君主立大夫做出榜样;二是安民,使民乐生;三是培养好实施教化的人才。只有罢黜百家,把人们的思想统一到儒家思想上,才能确保政纪法纪的统一,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研究董仲舒的治国方略,有利于我们理解汉武时期的政策,对今天的启迪也是不言而喻的。  相似文献   

12.
“礼法并用、德主刑辅”是我国古代的治国方略。它的确立经历了“周公制礼,明德慎罚”,儒法之争,儒法合流等几个阶段,并被西汉以后历代王朝继承和坚持。这一治国方略的运作是通过:修订礼制,梳理纲常名教,使之社会化;引礼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律儒家化;德礼至上,法律依循道德,使司法伦理化。  相似文献   

13.
Multi-level cross-national research consistently shows individual housework arrangements are structured by broader contexts of equality. Across this body of research, the United States is treated as a single entity. Yet, individual-level housework time may vary by state-to-state differences in institutional market, family and legislative logics. To test these relationships, we pair individual-level data from the American Time Use Survey (2003–2012; aged 18 to 64 n = 106,190) with three state-level indices – female labor force empowerment, family traditionalism and state government liberalism. For market institutional logics, we find wives and husbands spend more but mothers less time in housework in states where women have more labor market power. For family logics, we find mothers spend more and husbands less time in housework in more traditional states. For legislative logics, we find women and husbands spend more time in housework in more liberal states. Our results highlight the importance of state-to-state institutional logics on individuals' housework time.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参政党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即要求参政党适应时代发展,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政治把握能力、不断提高建言献策能力、不断提高合作共事能力、不断提高民主监督能力、不断提高组织协调能力,更好地履行参政党的职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华瑞 《文史哲》2008,(1):73-78
宋神宗在熙宁初选择王安石的思想或施政纲领作为"国是"进行变法,但在变法过程中又不愿放弃"异论相搅"的祖训,最终导致王安石辞去相位。宋神宗亲自主持元丰时期的变法活动,并确立了"立法于此,使奉之于彼,从之则为是,背之则为非"的国是宗旨。宋神宗选定"国是"的做法不是"不能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而作单方面的决定",而是恰恰相反,是由皇帝"以合其取舍者"为标准。因而说宋神宗与王安石等人共定"国是",似与相关史实有一定出入,故予以辩正。  相似文献   

16.
17.
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干部都是权力的的制约机制。坚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部门要衽公开办事制度。  相似文献   

18.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宪法的基本原则,然而现实生活中农民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缺失成为了一种常态,这是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又是直接导致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制度因素.因此,回归农民的公民身份,对农村群体性事件进行宪政思考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文章首先从宪法语境分析农民的含义及其宪法地位,其次分析我国农民在结社自由权、村民自治权、财产权、劳动权、社会保障等权利缺失的状况,最后剖析了我国现有制度安排在农民利益表达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而得出解决农村群体性事件的根本渠道是尊重宪法还权于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社会科学界是具有参政议政能力的群体,他们拥有政治思想和文化方面的素质优势和能量优势,充分开发利用这些优势于国于民十分有利。  相似文献   

20.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构建创新服务型政府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靖  杨瑾  刘武 《江淮论坛》2005,(4):57-60
通过对电子政务与服务型政府二者的内涵及二者在交互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的讨论,得出了二者都体现了相同的服务行政的核心价值理念,而电子政务是推动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重要力量之一.进而提出应该在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中,发挥电子政务所具有的新方法、手段、观念的作用.电子政务对服务型政府建设进一步完善起到的促进作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